首页 百科知识 青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借鉴

青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借鉴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 侯 静摘 要:青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新时期破解青年就业难题的重要选择。

东北师范大学 侯 静

摘 要:青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新时期破解青年就业难题的重要选择。以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香港创业经验为例,力求在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案例教学推动、外部生态环境培育、本土优势化发展等方面探索和借鉴一系列有助于内地青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推动内地青年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能力 路径

“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数据显示,到2010年,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这一提法进一步强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旨。调整发展思路和对策,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已经是国家发展面临的必然路径选择。

当代青年群体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相对广阔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善于接受新兴事物的时代优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时间节点,当代青年即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富有生机的力量。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以逐年递增的趋势走向社会,仅2014年就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竞争和发展需要,大量岗位供应和多元岗位创造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因此,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文化环境,培养青年一代塑造积极的创新意识并转化为不断提升的创业能力,同时为国家长效发展储备新型人才,这是包括政府、社会、教育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的责任与迫切的需求。

探讨一:青年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可教育性及面临困境

在关于创业者的早期研究中,更多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质,认为有些人天生倾向于成为创业者,比如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具有痴迷程度的兴趣等。而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创业者的跟踪和研究更多,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创业者的特质具有多元性,而非单一个性铸就。创业这件事情自身也呈现出多领域、多形式、多状态的发展特征。美国管理学者Peter F.Drucker关于创业者有一论述并广为采用:“多数你所听说的创业都是谬传。它既不魔幻,也不神秘,基因对它不起什么作用。它是一个学科,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是可以被学习的。”基于这一认知,目前关于创业者的研究趋势更为倾向于创业过程研究,强调创业者受社会环境演变、家庭背景、受教育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质、选择倾向等多方面综合性影响。

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之前,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国有企业与自主创业企业共同发展,国内自主创业氛围浓厚,成就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创业先锋,构筑起改革开放30余年民间资本的核心力量。但这种创业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易受到时代演变、人口、教育制度和主流文化等因素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改变愈发明显,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迫切需求。由此,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凸显。以高校为主阵地,中国开始了以青年学生为主要面向对象的创业教育探索。截至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历经10余年的实践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培养和树立了一批创业典型。据一项调研显示:大学生创业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创办公司最终结局是或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创业意向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投产。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这一比例可以推演到更大范围的青年创业者中。这种现实状况昭示着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问题:

一是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展滞后。环境往往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导向性因素。就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言,它是制约青年创业的一切外因的总和。青年创新创业环境不仅包括影响青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条件,还包括青年获得创新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这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青年创新创业环境的有机整体,影响着青年创业和发展的变化。而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是,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带动下,社会创业氛围也较为浓厚,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高校间还没有联动起来,政策、资金、硬件、教育、服务、孵化和产出等都自成一脉,彼此间的融合以及合力作用都相对弱化。而这从整体视角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创业效能的实现。

二是创业教育观念和青年创业价值取向模糊。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学生的创业动机主要可归结为强烈的行业兴趣、创业致富意愿和缓解就业压力等。对于真正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认知与践行程度不够,对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塑造不够。对于创业教育实施者而言,多以创业结果为导向,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没有意识到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企业家精神塑造融入到创业教育全过程中去,创业者往往没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应对创业所面临的困境,过分追求利益速成,往往半途而废或时有偏颇。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程度不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趋于共识。学科发展具有自身规律性并构筑起相应体系。近几年,内地的创业教育在内涵发展和学科构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认识层面,还存在一些高校或政府机构将创业教育看作第二课堂,是专业教育的辅助部分,是特定学生的需求;在体制机制建设上,环节割裂或断层,对国情社情考虑不全面,单一借鉴和使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经验,创业教育整体发展循环能力差;在教育体系上,忽视学科规律和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仍以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大赛、企业实践和企业家讲座为主要载体形式,理论内容固化,创业大赛形式化、企业实践短期化和实践岗位边缘化、企业家讲座实效性弱等问题凸现。此外,自“孵化器”概念和形式兴起以来,政府、高校出资建设众多孵化器,但大多数利用率和产出率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也与体系构建中的断层和创业教育成果转化能力有重要关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和借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业研究和创业引导是必经路径。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可以发现:由于受经济制度、市场条件、文化背景、地方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创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美、英、日等)的成果和经验并不能完全满足各地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解决创业就业问题。因此,将研究视线转移到与中国内地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香港,分析其创业教育的成功之处和特色经验,对内地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就业问题具有重大启示。

探讨二: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势及特色分析

“激发创业热忱”是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创业教育领域处于优势和领先地位的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核心理念,其宗旨在于通过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途径推动创新创业。要实现这一愿景,最初指向便是“创业热忱”,即创业意识或创业精神。而后致力于提升创业能力。综观香港创业教育全局生态系统,以丰富完整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形式为基础,以健全的金融体系、多层次的融资结构和健全的法制、机制为保障,以灵活自由的投资氛围和集中完善的硬件体系为支撑,构建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青年创新创业铺平了道路,从而推进了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稳步发展。

(一)专业教育导向,多元教学模式并举

随着创业教育概念和理念的兴起演变,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朝向学科化和专业化趋势发展。香港等发达地区在创业领域的教育探索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创业项目挖掘和培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1.高校责任认领,承担教育主体角色。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除熟知的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外,很多香港高校均大力协助落实项目孵化,如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香港理工大学一直与工商界及社会各界关系密切,并以大学的知识及人才,多方面贡献社会。其企业发展院的成立,正肩负着知识转移及创业培育两大重任,为学术界及工商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联系及促进双方的紧密合作,互惠互利。企业发展院借助大学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资源,既给予各界企业的发展以支持,也协助工商界开发创新产品,提升他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使命主要包括:致力于加强香港理工大学在知识及科技转移方面的领导地位;倡导及发挥创新及企业精神;促进香港理工大学与港内、国内,以及外国工商界的紧密合作。以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以及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为代表的香港高校和高校孵卵器、加速器,承担起了落实并优化创业项目实施,协助其实现最丰厚效益的重担。

2.师资队伍结构多元,满足教学、实践导师等多重需求。综观整个香港创业领域生态环境可以发现,香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结构层次多元,既有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这类在高校中从事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又有在社会上具有丰富创业和商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资深投资人等。值得提及的是,纵使是在高校中专门从事研究的专业教师,也大多具有经济或商科领域专业背景,并因身处香港这一经济和金融体系相对完整、活跃的环境中,自身也身兼多重角色,在投资和企业经营领域也颇有建树。这样的教师队伍结构区别于目前内地创业教师结构单一的状况,既有创业理论的传授,又有个人创业投资经验的输送,既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理论研修条件,又能提供创业技能实践经验,确保了创业者在未来创业道路上决策有所依据、执行符合行业规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创业风险,而且能够较快适应行业要求,节约时间和机会成本。

3.课程体系丰富,专注案例教学实效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内地与香港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近年来内地高校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因创业外围环境的局限性成效并不显著,缺乏大量具有实效性和可复制性的创业案例或模型。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将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高校设置民营经济创业与管理专业、小城镇特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部分高校设立民营经济创业学院。……大幅度增加网络共享课程数量,推进网络教学联盟建设和学分互认。……鼓励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团队并纳入学分管理。开展完全学分制试点。”可见,“内地的创业教育对于纯理论知识的强调明显较强,而且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实现创业这一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育目标。反观香港高校的创业教育,专门性的课程相对较少,更强调将教科书中涉及的知识转变为处理事务的流程,并强调这种流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就几乎无处不体现‘培训’的理念,更将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香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案例教学、模拟创业等自由形式构成,以创业者个体为中心,善于直击创业过程中的重点信息和关键要素,重点突破创业难关,实用性强且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创业教育成果。

以国内外盛行的案例教学法为例,香港创业教育在案例教学中投入大量研究资源,既注重收集购买世界顶级商学院的分享案例,又善于挖掘和编写本土历史和现实中的经典案例以及授课教师自身创业案例,用于教学成效显著。以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设计实施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为例,玩具易集团创办总裁及设计总监蔡汉成博士、钻的(香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梁淑仪小姐、万希泉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慧林先生等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先后主讲,与学员分享讨论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说服力强,生动鲜活,乐于接受。大量宝贵的创业实践经验大大弥补了创业新手社会经验方面的不足,这不仅扩大了创业学员的社会视野,更为其日后处理创业实务奠定坚实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可以说,以案例分析为主体的培训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虽然不同学员创业的领域或专业不尽相同,所涉及的创业模式和规则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创业成功者真实的情感和经验表达,能够将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等笼统的创业概念提升为一种精神或技能作为通识教育普遍推行,经由不同学员掌握和调试适合自身创业的经验体系,最终体现创业教育成果。

4.赛事活动层次多样,拉动创业项目集聚。香港十分重视创业赛事和相关活动的组织举办,鼓励创业者从小微着手,将简单的创意想法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解决当地实际困难迎合市场需求,并用详尽严谨的商业计划书将其呈现出来。通过各种创业赛事和相关活动力求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项目展示和投资孵化机会。以高校最为活跃: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举办“创业教育亚洲会议”,影响最为广泛;香港理工大学每年举行“青年设计才俊教育大奖赛”;香港教育学院每年举办“香港视觉艺术教育节”等。各级别、各层次的创业论坛和比赛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学习空间,这其中不断涌现的优质的创业设计也容易获得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这与内地官方组织的整体性的创业大赛所呈现出的获奖项目创意优秀但孵化率低的特征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社会资源输送,投资者与创业者的双向受益

创业是根植于社会的活动形式,是整合和利用一切资源形式,实现商业目标。简言之,创业起源于社会,生存于社会并从社会中获得成果。因此,创业者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的目的在于利用社会资源,获得创业机会,提高创业绩效和获得创业成功。

资金是创业的核心要素之一,任何新创企业无论是进行产品研发,还是进行生产或销售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创业初期以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金成本及时筹到足够的资金,是新创企业成功创业和顺利经营的前提条件。”香港以其成熟完善的社会金融体系最大限度地为创业者解决了资金难题,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资源。这其中,一方面包括政府部门注资、银行贷款、天使投资以及类似香港社会创投基金(SVhk)等传统融资形式:香港社会创投基金(SVhk)是致力于为香港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企业提供资金及外资的支持,主要的社会影响在于引起大众对社会创新的认识和兴趣,刺激社会创新的文化,激发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想出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除上述社会创业投资形式外,还包括像天使投资脉络、盛汇商机有限公司类的风险投资。因为投资新创企业较少涉及复杂的合约安排,很多财力雄厚的成熟大型企业也乐于在众多创业比赛中遴选符合自身标准、极具潜力的优质项目。这些非正式投资,在资金维度上提升了创业创意的可操作度。除资金支持外,技术经验、场地环境等均可向顾问公司或资源供给单位寻求支持和帮助。

优秀的创业项目获得社会投入支持得以成长,产生效益,转而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实现双赢。值得提及的是,有一些社会资本投入更为关注社会效益,扶持社会企业项目,反哺社会,效益维度更加广泛。

(三)政府支撑助力,资金与服务的靶向投入

政府是创业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香港特区政府立足本土优势,靶向定位,投入了诸多资金和服务用以促进优质创业项目孵化,实现商品化创造效益价值。

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在2002年发表的黄皮书中提出:“协助求职人就业的概念,其中包括统括财政投入扶植本港居民创业。”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更积极的行业政策。2000年,创新科技署及型钢应用科技研究院(简称“应科院”)成立,象征了政府在推动高新科技创业方面的努力。2001年,继科技园后对工业村的整固以及科技园辖下创新中心的成立,都是有关政策重点的具体体现。2004年,政府又推出政策,鼓励大学和应科院携手成立汽车零部件、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科技、纺织及成衣、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通信科技、消费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光电子的研究小组。此外,应科院辖下香港赛马会重要研究院成立了中医药研究小组。这些政策的推出和推广,无一不体现香港特区政府对创业孵化的大力支持。2000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投资推广署。该署服务海外及内地企业,助其在香港开业或拓展业务,客户涵盖中小企业以至大型跨国公司,从业务筹划以至开张扩展各个阶段,均免费提供专业意见及支持服务。由此可见香港特区政府对创业投资的重视程度之深、服务力度之强。此外,为落实创业项目的孵化,香港成立了生产力促进局,它充分结合了自主团体与政府组织的特色优势,拥有多元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其使命是通过向香港的企业提供横跨价值链的综合支持来提升卓越生产力,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资源,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及加强国际竞争力。其工作由理事会管辖,成员来自资方、劳方、学术界、专业团体和有关的政府部门。经费部分来自政府资助,其余来自服务收费。其生产力大楼设有先进的制造及测试设施、展览厅及一系列培训设施,且该局及其附属公司拥有超过300位专业顾问。借助这些,生产力局为工商各界提供广泛的服务,包括技术转移、顾问、培训等各项支持服务,涵盖生产科技、信息科技、环境科技及管理系统等范畴,以协助工业界发展高增值业务。在此类机构的帮助下,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能够更有把握地实现孵化、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价值。

总体而言,创业项目的成功,需要创意、实践、资金、渠道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需要各类主体多维立体的帮扶支持形成合力。香港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纵深结构,确保了地区创业优势及特色。

(四)立足本土优势,创业精神与创业实效的凸显

香港地区以其特定的历史传承状况、市场和科技发展程度、国际金融地位、法律制度现状等内外部环境培养和铸就了一批具有香港特色的青年创业人才。他们掌握较为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技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以此为基础,创业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具有独特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等成为当前香港青年创业者的重要选择领域。

1.创意产业朝气勃发。创意产业成为重要的创业项目类型选择,主要源于香港地区狭小的地域不能满足更多创业者关于实业创业高成本的需求,却拥有思维活跃的创业主体。许多创业者都是在创意产业中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以2002年成立的“香港设计中心”为例,作为业界支持下成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其宗旨在于推广香港为亚洲设计之都。其公共使命包括:倡导应用设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推广并表彰优秀设计;通过设计培养创新思维以促进社会各领域可持续发展。同时,香港设计中心也为香港的产品设计行业新创公司提供孵化条件和宝贵机会。可以说,香港设计中心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将本土创业优势集中体现,提供平台和资源,服务于更多的创业者,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2.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合力。在香港特区政府的促成下,香港科技园、数码港以及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等集聚地成为了青年科技创业项目的孵化港湾。香港科技园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是致力于推广香港科技发展的法定机构。多年来,香港科技园公司通过发展重点科技领域,包括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绿色科技等,致力于将香港发展成为地区科技枢纽。与之齐名的数码港业务更加集中,主要负责开拓数码科技领域,为科技与数码业务的发展提供创意平台,同时还致力于为新成立企业集中资源、创造商机,以推动通信科技与信息的普及,进而推动香港地区经济发展。而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则是典型的高校辖下部门,专责管理大学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申请和授权,以及为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科研技术商品化的支持。自2006年成立以来,技术转移处作为香港大学与社会在技术商品化方面的桥梁,通过与工商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协助业界应用大学的科研知识和专门技术,让香港大学的研发成果转移和商品化,使社会大众得益。可以看出,香港对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帮扶,针对不同对象群体和专业领域的创业服务机构发展成熟稳定,促进了香港创新创意的繁荣,使香港在高新技术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创业教育的成果产出彰显了创业精神,收获了创业价值。

3.社会企业彰显高层次创业精神。社会企业也是香港创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企业在商业领域中属于较新的概念,主要是指以企业形式在市场中运营并取得收益,经营范围不仅包括教育、环保、解决贫困、公共卫生、弱势群体等公益领域,还致力于将盈利或产品、服务贡献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公益。社会企业的经营目标包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两大方面,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持续性。可以说,从创业视角出发,社会企业的创办更为彰显一种超脱于单纯个体经济收益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融于社会责任之中,更体现社会价值和创业文化的可持续性。为了扶持和鼓励更多领域和更多数量社会企业的孵化,自2007年起由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办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是香港首创团结各大专院校一起参与的社会企业计划比赛,并由2008年起得到香港民政事务局的赞助,获奖团队最高可获得300000港元支持。香港社会企业挑战赛肩负着培育年轻社会企业的角色,通过挑战赛提供一系列的社会企业家讲座、创意与创业技巧工作坊、计划书撰写训练等,将商业营运与社会所需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效发展。

探讨三:内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几个关注点

(一)挖掘潜在创业主体,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当前内地青年创业的最主要出发点是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创业主体主要分为社会青年和高校在校生、毕业生两类。社会青年创业类别中,除利用自身专长优势进行发展型创业外,多为生存型创业,创业主动性较强,需外部力量加以指引和塑造。另一类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是当前创业教育的主要面向对象,这一群体中的多数的创业意识尚处于待启蒙阶段,创业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热点,多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高校作为主要教育主体。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并非所有高校都适应一以贯之的创业教育。应当明确的是,创业教育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应将关注点投向非重点高校学生和职业院校学生,面向这类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引导其发挥实践专长,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对名牌和重点院校学生,应以引导其立足高端专业优势,鼓励和挖掘高新技术产业类创业项目,在创业青年群体中树立典型,带动更多群体参与创业。同时,为配合创业教育导向,应以政府为带动者,主导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大专项投入力度,为专业化的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实体支持。此外,由于内地相对传统的经济氛围和产业结构致使项目融资途径比较传统和单一,但是如果不能够勇于尝试除政府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以外的非正式投资形式,那将是对创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将“青年银行”、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引入创业项目是搞好搞活内地创业教育的积极尝试。

(二)培育创业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员与企业家的直接对话,可尝试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风险投资顾问”师资数据库。香港拥有极其丰富的杰出企业家资源,这也是确保其实现高质量创业教育的前提保障。直接对话成功企业家,可以使抽象的创业理念通过人性化的表述和经验化的交流进一步生动具体,深入人心,这是书本理论远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因此,只有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学员与成功企业家的直接沟通,才能有效地指导学员的创业活动。此外,“支持高校与国外优质大学、企业和机构合作办学,开展合作研究、教师交流、科学专业建设、跨国技术培训”,共享国际创业案例资源、师资资源,通过参加国际比赛争取国际资源扶持机会,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互利共赢。

(三)整合创业园区平台,立足优势专业化运行

自内地的创业工程轰轰烈烈开展以来,各地区都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各种创业园区,形式多样,各展风采。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创业园区孵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与预期目标并不匹配,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种,不过多探讨。为破解“创业园现象”,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创业园属性和功能加以定位。毋庸置疑,创业园的宗旨应当是为拥有较好商业前景项目的创业团队提供优质服务,其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寻找和孵化项目。可由创业园根据自身优势和专业偏好主导项目选择,转变属性,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创业大赛、企业家推荐、投资人推荐等载体寻找适合项目,给予便利条件促进孵化,从项目盈利中获得必要收益。二是培养创业人才。创业园可利用自身的实体优势肩负起必要的人才培育责任。这类人才包括项目发起人或承担者,也包括优秀项目因人员变动搁置,能肩负起项目接续任务的专业人才等。三是提供专业化业态服务。当前创业园区提供的常态服务多为物业服务而非项目增值服务。未来,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设计专门做项目团队服务的主题创业大赛等形式来孵化专业“孵化者”,使项目服务者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高端业态。

参考文献

[1]香港研究小组.谭安厚,区玉辉等.全球创业观察——2009香港及深圳研究报告.2009(13)。

[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著.创业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3]孙志超.中国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54。

[4]2013年7月1日发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发展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第7页。

[5]Kogan,M.Conditions Favouring Academic Productivity,IMHE Seminar on Human Resources and Staff Development,1995,9-11 Nov.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

[6]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政府体制行政会议报告[EB/OL].http: //www.yearbook.gov.hk/ 2013/ chtml/ c06-07.htm.2013。

[7]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2013年7月1日,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