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劳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

白劳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会走向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白劳德就是其中之一。白劳德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十岁时辍学。白劳德此举给美国共产党的内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遭到了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力批判。福斯特指出,白劳德主义是惊人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从美帝国主义的现行侵略计划直接产生出来的。

二、白劳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

借助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质疑、批判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历史上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此,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往往会走向批判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白劳德就是其中之一。白劳德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十岁时辍学。由于参加和领导各种工人运动曾几次入狱。1921年,他加入美国共产党并任中央委员。1926年,参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并于同年受赤色工会国际的派遣到中国工作至1929年。1930年,当选为美共总书记。1937年,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1945年,被撤销了领导职务。1946年,被开除党籍。后来他致力于宣传马克思的学说不适用于美国社会。1973年6月,病逝于普林斯顿。主要著作有《共产主义是什么?》(1936年)、《胜利和胜利以后》(1942年)、《德黑兰:我们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道路》(1944年)、《斯大林怎样毁灭了美国共产党》(1960年)等。白劳德曾经是共产国际运动的重要人物,但真正产生影响的却是他后来对共产主义的批判,是他作为美国修正主义代表的典型形象。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新政取得了积极效果,不仅化解了3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且对反法西斯世界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白劳德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开始向罗斯福政府妥协,全面认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成果,并且认为,资产阶级民主的充分运用就能达到共产党的全面纲领,由此主张放弃无产阶级革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作为美国共产党的总书记,白劳德的这些观点对美国共运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1944年,美、苏、英在德黑兰达成合作协议之后,白劳德认为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信任和合作的时代,宣言的发表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因此他主张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及其斗争,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合作的态度。根据白劳德的提议,美共1944年召开的十二大还解散了美国共产党,接着成立了共产主义政治协会,由他担任会长,从组织上彻底放弃了共运的领导力量。

白劳德此举给美国共产党的内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遭到了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力批判。福斯特指出,白劳德主义是惊人的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从美帝国主义的现行侵略计划直接产生出来的。(78)1945年,在福斯特的主持下召开了美国共产党紧急会议,即美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重建了美国共产党,维护了美国共产党的团结和统一。(79)20世纪50年代,虽然遭遇了反共的麦卡锡主义,但是由于共产党的存在,从6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美国的传播又出现了明显转机,在与左翼的联合中传递着批判资本主义的声音。

【注释】

(1)康福斯:《唯物主义与辩证方法》,郭舜平、郑翼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1页。

(2)康福斯:《辩证唯物论科学》,邓质青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第16页。

(3)康福斯:《唯物主义与辩证方法》,郭舜平、郑翼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3页。

(4)同上,第7页。

(5)康福斯:《现代英国资产阶级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反对者》,《哲学译丛》,1957年第3期,第73页。

(6)同上,第85页。

(7)转引自康福斯:《科学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纯粹经验主义”和现代逻辑的考察》,陈修斋、关其侗、齐良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4页。

(8)康福斯:《唯物主义与辩证方法》,郭舜平、郑翼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23页。

(9)转引自易克信、吴仕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8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10)康福斯:《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邓质青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第15页。

(11)康福斯:《唯物主义与辩证方法》,郭舜平、郑翼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第14页。

(12)同上,第63页。

(13)康福斯:《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邓质青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年,第28页。

(14)康福斯:《历史唯物主义》,高行、陈曾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9页。

(15)同上,第10页。

(16)康福斯:《历史唯物主义》,高行、陈曾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17页。

(17)同上,第72页。

(18)同上,第19~21页。

(19)康福斯:《历史唯物主义》,高行、陈曾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22页。

(20)同上,第61页。

(21)康福斯:《保卫哲学,反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瞿菊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43页。

(22)康福斯:《科学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纯粹经验主义”和现代逻辑的考察》,陈修斋、关其侗、齐良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2页。

(23)同上,第6页。

(24)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4页。

(25)康福斯:《科学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纯粹经验主义”和现代逻辑的考察》,陈修斋、关其侗、齐良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101~102页。

(26)同上,第127页。

(27)康福斯:《科学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纯粹经验主义”和现代逻辑的考察》,陈修斋、关其侗、齐良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第143页。

(28)康福斯:《保卫哲学,反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瞿菊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211~212页。

(29)同上,第132页。

(30)同上,第46页。

(31)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649页。

(32)同上,第18页。

(33)福斯特:《世界工会运动史纲》,李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73页。

(34)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0页。

(35)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0页。

(3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页。

(37)转引自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0页。

(38)福斯特:《世界工会运动史纲》,李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73页。

(39)福斯特:《世界工会运动史纲》,李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73~74页。

(40)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2页。

(41)福斯特:《福斯特自传》,丁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第145页。

(42)同上,第147页。

(43)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512页。

(44)同上,第207页。

(45)同上,第209页。

(46)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一八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的国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李潞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287页。

(47)同上,第187页。

(48)同上,第288页。

(49)福斯特:《世界资本主义的末日》,沈明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0年,第1页。

(50)福斯特:《福斯特自传》,丁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第356页。

(51)福斯特:《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杨延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229~231页。见黄安淼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名人传》,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52)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德的划分,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分野,而且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理论倾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研究状况来说,这种分歧更是相当地明显。二战后返回联邦德国的霍克海默等人,继续早年卢卡奇、柯尔施等人的研究路向阐释马克思主义,形成并壮大了能够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联邦德国的共产党理论家对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一批判得到了苏联和民主德国理论家们的有力支持,东、西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进行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双方的立场和观点也极为相似。作为民主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理论家的格奥尔格·克劳斯,在这一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德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如今考虑到德国的合并等因素,我们将格奥尔格·克劳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研究放在这里进行介绍。

(53)参见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0页。

(54)转引自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0页。

(55)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金培文、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6~37页。

(56)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梁志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6页。

(57)同上,第270~279页。

(58)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梁志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86页。

(59)同上,第134页。

(60)转引自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梁志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61)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梁志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62)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金培文、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2页。

(63)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金培文、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64)同上,第39页。

(65)克劳斯:《形式逻辑导论》,金培文、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53页。

(66)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2页。

(67)同上,第642~646页。

(68)《1917—1945年的德国哲学》,转引自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5~646页。

(69)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哲学家中,英年早逝的日本哲学家永田广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宣传和普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理论上的著述代表了二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水平。考虑到日本明治以后脱亚入欧的主张和社会形态等历史和现实因素,日本是政治经济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我们在本书里对于永田广志的哲学也进行介绍。在燕宏远先生主编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王守华先生对于永田广志的哲学思想有较为详细的述评,本节内容主要根据该书材料编写而成。相关内容见该书第383~419页。特此说明并致谢。

(70)转引自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5~396页。这里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指通常被翻译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这一著作。

(71)转引自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0页。

(72)转引自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1页。

(73)王守华先生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永田这一转折的积极意义。见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6~407页。

(74)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9页。

(75)燕宏远编:《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04页。

(76)黄安淼主编:《国际共运名人传》,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424页。

(77)陶里亚蒂:《陶里亚蒂言论集》(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第197、40页。

(78)福斯特:《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杨延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第229~231页。参见黄安淼主编:《国际共运名人传》,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

(79)关于白劳德主义的评价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和评价的主张,并发表了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