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探索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蒙运动思想家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并认为这些特性是“天赋”的,是永远不变的人的本性。总之,他们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他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观点是以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却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探索

人类很早就非常关心人的本质和人性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人的本性善恶的争论。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中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与之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中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此外,还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

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很关心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例如德谟克利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他们认为理性、自由、享乐就是人的本性。启蒙运动思想家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并认为这些特性是“天赋”的,是永远不变的人的本性。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提倡尊重人。如培根认为,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霍布斯提出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和行为的根本动力,洛克认为利己是人的天性,孟德斯鸠则断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邪恶的,等等。这些认识动摇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反抗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对人的统治,反抗禁欲主义,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后来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从历史观上看,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错误的。首先,他们认为人的本性不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是天赋的,即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次,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不变的;再次,他们认为人性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他们抽去自由、平等、享乐、追求幸福等等的具体内容,把资产阶级所主张的一个阶级的阶级性,当作全人类共同的人性,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总之,他们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他们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观点是以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却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