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博大精深,透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容,我们可以找出构成理论所内含的方法论启迪意义。“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世界历史的最高目标。”可见,由于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通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始终体现了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终极关怀相统一的方法。

五、“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博大精深,透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内容,我们可以找出构成理论所内含的方法论启迪意义。

1.批判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优秀内核——辩证法,运用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思考,他认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德里克认为:“对任何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批判,马克思主义都是必不可少的。”[23]

因此,他对“世界历史”的起源和过程、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无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

在肯定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产阶级的发家史。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6]利润驱动着资产阶级不断奔跑于世界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侵略、掠夺。马克思批判了作为天生国际派的资本:“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7]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充满矛盾曲折发展的历史。资产阶级在建立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生产、消费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扩展到世界各地,生产的无限膨胀以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为代价,人的普遍发展以劳动阶级的片面发展为代价,社会的前进运动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后发展民族的贫困为代价。[28]再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文明世界化的历史,资产阶级按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9]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开创的“世界历史”的批判仅仅是他理论地把握“世界历史”的一个环节,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批判不能够满足于抽象地否定旧世界,而应该通过批判“建立一个新世界”,是破与立的统一,在批判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0]。找到了实现世界历史的主体,并指明了无产阶级通过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的途径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世界历史的最高目标。”[31]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所体现的方法论不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创造性的,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使命就在于从历史的特殊性中探索出历史的普遍性,又以这种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特殊性,辩证分析考察“世界历史”理论内容,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的方法。

历史的普遍性对历史特殊性的超越,造成了历史的不断进步。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世界历史所培育的无产者的能动实践,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历史普遍性原则的原真体现。但是由于各民族、各国的具体实际不一样,历史普遍规律的实现方式、实现途径也会不一样。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多线条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反对东方社会照搬西欧道路。马克思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部分加以研究,然后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32]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东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东方民族在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这“既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尊重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物质前提”[33]。可见,由于把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结合起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巨大的历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3.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相统一的方法

通观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始终体现了历史方法与价值目标终极关怀相统一的方法。关于历史方法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列宁曾明确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34]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容充分体现了世界历史怎样产生、现状及发展趋向,明确地提出: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根本矛盾的不可克服,并日益扩大,使它在推动社会生产力日益社会化普遍化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它在消灭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把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威胁着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在促进人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市场价值决定着人的知识、尊严、良心的价值,交往、文化的世界化反而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贸易和交换自由反而剥夺了人的人格自由。[35]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在促进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普遍化、促进交往关系和精神生产的普遍化的意义上,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的贡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资本主义仿佛魔术般地把无尽的财富神幻般地召唤出来,它在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世世代代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36]同时马克思不仅用历史方法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作了无情地批判,对这个“世界历史”形成的野蛮的、血淋淋的一面作了愤怒的揭露,彻底抹去了罩在资本主义文明上的灵光。同时运用价值目标的终极关怀的方法研究旨趣,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实践,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7]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8]。“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随着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9]在这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条件,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价值目标的始终如一。

【注释】

[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

[2]包心鉴.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序)[A]//徐艳玲,等.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全球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1.

[3]许庆朴,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11]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6.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90.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109.

[2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3.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28]唐文曙,房玫.唯物史观与全球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47-50.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1]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1.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33]高继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J].山东师范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

[35]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3-85.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278.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