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其中第一方面是首要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笛卡尔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左右摇摆。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命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常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而其中第一方面是首要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

笛卡尔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左右摇摆。他从形而上学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出发,首先确定了“我思”实体,“我”是存在的,“我”只是一个思维的东西,“我”是心灵,“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即“思想”。在形而上学第一原理基础上又形成了形而上学第二原理即“上帝存在”和第三原理即“物质世界存在”。心灵、上帝和物质是笛卡尔的三实体。他认为心灵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所以心灵实体和物质实体它们谁都不决定谁,因而不能说它们之中谁为第一性。但同时他又认为,心灵和物质两实体只是相对的实体,它们最终依赖于上帝这一绝对实体,只有通过上帝才能保证“我思”实体和物质实体的一致性,从而最终精神决定了物质。

莱布尼茨认为精神实体“单子”是构成世界的基础。单子是客观存在的、无限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内在目的。单子彼此不同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单子高低不同构成高低不同的事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单子的表现。单子不可分割,不能按自然方式组合而产生,也不能按自然方式分解而消灭,它只能借上帝力量“突然产生”或“突然消灭”。单子彼此孤立,互不联系,它又能按上帝规定的“先定的和谐”彼此联系,和谐协调。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单子,单子是上帝创造的。说到底,宇宙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宇宙秩序是由上帝安排的,这就是莱布尼茨的观点。

贝克莱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主观以外的物。所谓物,就是一堆观念或感觉的集合。人们的感觉并把感觉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用一个名称来标志它,称之为某物,实际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存在?事物只存在于能感知的心中,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哈都主张存在第一性。拉美特利认为世界只有一种物质实体,物质具有广延性的特征,还具有运动和感觉的属性,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物质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人的思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机能。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像提琴的一根弦或钢琴的一个键受到击动而发出一声声响一样,声浪所打击的脑弦也被激动起来,发出或重新发出那些感动它们的话语。狄德罗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物质实体,并且指出物质是运动的。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整体是不变的。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过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他认为物质具有感受的能力,可以发展成有感觉的物质,从有感觉的物质又可以发展出有思维能力的物质。从而他把意识看作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并且把它看作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霍尔巴哈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结为物质和运动。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具有不同特性、不同本质、不同等级或门类的自然界事物,人只是自然物的一个等级。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感官不受刺激,我们就不能有感觉、知觉和观念。可见,他把意识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康德认为在我们之外有个“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指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自在之物”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感觉的来源。但“自在之物”是不可被认识的,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即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康德的“自在之物”确实含有在人的意识之外的某些东西的成分,有点“物质”的味道,但“自在之物”绝不是物质的同义语。因为康德的“自在之物”世界不仅包括了物质,而且还包括心灵、上帝以及意志自由等。可见,康德不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的一种精神存在。“绝对观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基础,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或者人类思维,都是从它派出来的,都是它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诚然他也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只不过把物质劳动看作是能动的“绝对观念”借以实现自我的手段。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命脉。

费尔巴哈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第一基础,是可以被感觉触摸的、有形体的、物质的,它是永恒的、无限的。自然界不是由精神产生出来的,自然界就是它自身的原因,自然界存在的基础就是它自身。人是自然的产物,思维主体人和思维器官人脑都来自于自然界,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精神。自然界先于精神,无意识先于意识,无目的先于目的。他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等等。

近代哲学家们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特别是对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等拷问及作答,不管具体用什么名称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派生性,或者不管具体用什么名称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派生性,还有不管具体用什么名称主张存在和思维不分先后、平行存在、谁也不决定谁,两者都是世界本原。这些用不同具体名称表示的存在,或者用不同具体名称表示的思维,还有用不同具体名称表示的存在和思维,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都是世界事物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世界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基础和原因,是世界事物的本原、基础,是世界事物的本体,因而,所有这些学说都是本体论学说,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回应。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中,虽然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首要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是其次的问题,但是并不是说这个其次的问题不重要,不需要花力气去研究它,没有人花气力去研究。情况恰好相反。在近代哲学中,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事物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世界事物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犹如出生婴儿的第一声呼鸣,表示着近代哲学的诞生。“我思故我在”作为知识的第一原理,确认了人是认识的主体,确认了作为认识主体人的主体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的主客二分学说。从此,认识的主客关系二分成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认识问题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话语。近代哲学家无不谈主客关系,无不谈认识论问题。

康德认为获得知识,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是哲学的重要任务。他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具体分析,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特有的认识形式,这些认识形式都是先天的,人就是运用这些认识形式去加工处理经验材料,从而获得知识。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是认识的工具,确保获得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并且他还认为,认识不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更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

黑格尔对认识论的含义作了界定,认为认识论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他对主客概念及关系作了详尽的说明。他指出,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绝对精神外化自身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以它们为对象进行自我认识。在他看来,实体就是主体,主体就是绝对精神,客体是绝对精神的创造物。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关系,是思想范围内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还把人的思维能力分为知性、否定理性、肯定理性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即是每一真理的一个环节。人的认识充满矛盾,只有经过知性到否定理性再到肯定理性这样一个概念的辩论运动,才能使人全面地、具体地、深刻地获得真理。特别是,他以他的认识辩证法为基础构建的宏大哲学体系,为人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范本。

等等。

从笛卡尔由“我思”确证“我在”,允诺了“能思之我”,到康德通过阐发“思”是“我”之自发性,指证了“能思之我”的必然性,再到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我活动”构建了“能思之我”的普遍性,这是近代主客关系哲学发展的主要历程。主客关系是哲学认识论问题。主客关系,成为近代哲学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认识论学说成为近代哲学的显学,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基本形态,认识论问题成为近代哲学颇为抢眼颇有建树的领域。无怪乎学界把近代哲学称为哲学发展的认识论阶段。

近代哲学把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认识的本质及规律问题,研究存在和思维的统一的问题,无疑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人们随着时代变迁也逐渐认识到,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的本质及规律问题是认识论问题、逻辑问题,它们也渐渐回到自己的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