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交换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交换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霍曼斯被公认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者。他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对支配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互惠和不平衡过程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而根据布劳的观点,交换理论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构成交换的互惠过程,根据交换原理来解释社会生活,而不是根据动机和隐含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个体为什么参与特定的交换关系。
理论原理_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

第五节 理论原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 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4个方面(吴忠军,2003):

(1)强调首先要发展。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

(2)强调持续性。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强调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4)强调共同性。可持续发展共同性是源于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

二、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它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它更贴近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霍曼斯的演绎交换论

霍曼斯被公认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者。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他说社会学中所研究的制度、组织以及社会都可以分析成人的行动,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在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他运用严格的演绎法建立起基本的理论命题。他认为人们重复那种收到回报的行为,而不重复那种受到惩罚的行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种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贬值/饱和命题、寻衅/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

(二)西美尔的社会交换理论

西美尔从研究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心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社会现实。他把社会现实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他用“心的相互作用”指人们的意图、动机和兴趣等;用“内容”指在“心的相互作用”下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西;用“形式”指社会关系的类型或人们相互作用的模式,如竞争、协作、分工、统治、服从和交换等(西美尔,2002)。

西美尔认为社会交换包括下列要素:自己对有价值的物品产生渴求、他人拥有这个有价值的物品、自己拥有他人所渴求的物品以及双方相互提供并接受各自的物品。

(三)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布劳(2008)在其代表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探讨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生活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他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对支配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互惠和不平衡过程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集中分析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交换中所包含和引起的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对立等基本过程,并指出了隐含在社会交换中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比如理性原则、互惠原则和不平衡原则、公平交换规范以及边际效用递减原则。特别是指出了特定条件下的交换导致了地位和权力分化,而分化的地位结构一方面导致了合法化和组织化,另一方面引起了反抗和变迁。

他与霍曼斯理论的主要不一致深植于交换的独特的社会特征这种观念,这意味着它不能被还原为支配个体动机的心理学原理,或从支配个体动机的心理学原理中推导出来,这是霍曼斯所致力于的目标。而根据布劳的观点,交换理论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构成交换的互惠过程,根据交换原理来解释社会生活,而不是根据动机和隐含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个体为什么参与特定的交换关系。

与霍曼斯形成对比——他是一个心理还原论者——布劳假定社会结构具有不能根据亚单位的属性来理解的突生属性。

(四) Ap的社会交换过程模型

Ap(1992)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社会交换过程模型。图1-4中的模型描画了居民参与到旅游交换之中、继续他们的交换以及停止交换的过程。包含在这个交换过程中的基本成分有需求满足、交换关系、交换结果和无交换产出。链接这些部分的是一系列过程,在图1-4中用箭头表示:①交换开始;②交换形成;③交换交易评估;④交换结果的正面评估,即行为加强;以及(2a)和(4a)交换结果的消极评估导致交换行为的减少或导致无交换的交换行为退出。

在这个模型中假定在社会参与者中,社会关系卷入到一次资源交换中;社会参与者寻求交换关系中的相互利益;从居民的视角看,开始交换的基本动机是提升社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是他们对旅游业的行为的预测。

img6

图1-4 社会交换过程模型(Ap,1992)

当评估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换交易后,交换后果可能被看成如下顺序:检查从交换中的产出,根据获取产量反应来决定参与者的行为以及测量这些后果的心理学结果。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地居民如果相信他们将获得利益,并且没有招致不可接受的成本,那么他们可能参与到一次与旅游者的交换中。如果居民感知到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比消极影响大,他们倾向于参与到交换中,并且因此支持未来在他们社区中的旅游开发。

三、理性行为理论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与他们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反对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被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支持(Ajzen和Fishbein,1980; Fishbein和Ajzen,1975)。当评估态度与意图之间关系的时候,研究者们已能成功地把运用了理性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包含。理性行为理论显示个人是理性的,他们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并在他们决定从事或不从事到一项特定的决定之前,评估他们行为的可能含义(Ajzen,1985)。根据TRA,预测行为的关键成分是个人的意图,它反过来又是实际行为的前提。行为意图被定义为个人将从事特定行为的主观可能性(Fishbein和Ajzen,1975)。意图包括了所有影响一次行为的动机因素,并且意图是个人将用多大的努力来完成一次行为的指针。这个理论假定如果个人感知某次行为是有用的(对行为的态度),他或她将更可能倾向于完成这项SET也建议的行为。

四、旅游发展阶段理论

(一) Butler的生命周期理论

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Butler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提出的旅游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并且引入了使用广泛的“S”形曲线来加以表述(见图1-5)。

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如表1-2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获得了普遍认同(Zhang等,2006),但是该模型仍然存在单向性(Ap和Crom ton,1993)、同质性(Mason和Cheyne,2000)以及有限适用性(Tosun,2002)等局限性。

(二) Doxey的愤怒指数理论

对于理论模型的开发而言,意义重大而又最早的贡献之一就是Doxey(1975)提出的愤怒指数理论(the Index of Tourist Irritation or“Irridex”)。愤怒指数模型是一个四阶段理论模型,它试图解释目的的社区对旅游开发的反应。该模型认为旅游开发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社区内的愤怒。按照Doxey的说法,这种愤怒由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的程度决定的。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随着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开发和旅游者数量的增多,居民的感知从“欣快”到“冷漠”再到“烦恼”,最后变化为“对立”的过程。

img7

图1-5 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

资料来源: Butler(1980).

表1-2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各阶段特点

img8

资料来源: Getz(1992).

五、旅游承载力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社会承载力进行探讨。旅游社会承载力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旅游对社会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在不降低旅游者旅游体验和不可接受的社会负面影响的条件下,旅游地的最大使用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旅游目的地本身的旅游供给水平,还包括来访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同时还设计旅游管理部门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卢小丽、武春友、于海峰,2005)。

文首文(2008)提出,旅游地社会承载力的衡量标准,应根据当地不同的利益群体对利益的认同态度是否平衡或协调而定,而不能用“最大游客接待量”这个概念来武断限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地社会承载力的定义应该是:旅游地各种利益群体在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冲击下的最佳稳定状态。由于旅游给旅游地带来的社会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就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收入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对外交流影响、道德行为影响、贫富差异影响、家庭危机影响、物价变化影响8个方面进行评估。

六、系统论

系统论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认为,集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而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系统是普遍存在的,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之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系统,而任何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包含在某个系统之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