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马克思之后,不少哲学教科书把这一问题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来是缺乏理由的。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完全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问题。如前所述,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这个提法本身已把这种哲学的特殊类型的基本问题显示出来了。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

第三节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里,我们实际上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是如何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果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先来论述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深入地钻研过黑格尔的著作,所以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见解也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其《博士论文》的附录中,马克思论述到康德对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驳斥时,指出康德用想像中的一百元钱与真实的一百元钱的区别来驳斥这一证明是无效的:“如果有人自己想像着他有一百元钱,如果这个表象在他不是任意的、主观的,如果他相信他的表象是真的,那么对他说来,这一百元想像着的钱和一百元真实的钱将有相同的价值。”[24]马克思的上述论述表明,黑格尔关于思维(想像的存在)与存在(真实的存在)神秘同一的学说对他仍有一定的影响。

不久以后,当青年马克思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致力于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之后,很快地认识到黑格尔式的“存在和思维的思辨的神秘同一”[25]的局限性。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已认识到,作为想像的、观念的存在的思维与作为真实的、现实的存在的存在并不是一回事。在论述到货币的作用时,他这样写道:“当然,没有货币的人也有需求,但他的需求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它对我、对第三者、对另一个人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不存在的,因而对于我依然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的需求和以我的需要、我的激情、我的愿望等等为基础的无效的需求之间的差别,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是只在我心中存在的观念和那作为现实对象在我之外对我存在的观念之间的差别。”[26]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差异,并且像费尔巴哈一样主张把被黑格尔颠倒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神秘关系再颠倒过来,即肯定存在是主体,思维是谓词,但他并没有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可能性:“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27]从国民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货币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媒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还对黑格尔的“思维”概念提出了疑问:“黑格尔为什么把思维同主体分离开来;但就是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28]显然,脱离人的思维是抽象的,马克思还指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29],从而肯定,不被人对象化的存在物的总和——存在实际上也是抽象和虚假的。总之,马克思已从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改造了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神秘主义学说,但当时他的思想还未完全从费尔巴哈的影响中摆脱出来。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以下面这句名言宣告了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的诞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0]这就表明:第一,马克思的新哲学观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它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第二,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与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后者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世界”,而前者的中心任务则是“改造世界”。

正是从这种新的哲学观出发,马克思对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透彻的批判。首先,马克思指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实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1]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思维的真理性”或“思维的此岸性”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实践问题,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由于把哲学理解为单纯的求知活动,总是离开实践来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结果必然导致经院哲学式的抽象的、繁琐的争论。其次,在知识论哲学的框架内,不管人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肯定存在是第一性的),还是传统的唯心主义立场(肯定思维是第一性的),都不能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32]也就是说,在探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传统思路中,唯物主义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却凝固在这种直观中而失去了能动性;反之,唯心主义继承了巴门尼德的传统,把一切存在都淹没在思维的黑洞中,但这种能动性却只具有纯粹精神的、抽象的特征。要言之,在这个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传统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实际上都是失败者。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借助于自己的新哲学观的确立,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从而也超越了这一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在马克思之后,不少哲学教科书把这一问题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来是缺乏理由的。事实上,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完全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下面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如前所述,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唯物主义,而这个提法本身已把这种哲学的特殊类型的基本问题显示出来了。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实践问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3]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在马克思的全部哲学理论中,实践始终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上。众所周知,实践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在这些形式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实践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而它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必然展示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一下马克思的著作,就会发现,他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到共产主义时指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4]马克思这里的论述已超出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纯理论的视域,而融入了实践的维度,所以他把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提到首要的位置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一个脚注中,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表述:“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主要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35]这就告诉我们,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人类整个实践活动的两翼。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这两翼并不是平行的,它们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是交织在一起的。他在论述古代社会时说:“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36]这种双重的狭隘性观念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37]

所有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传统的知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迥然不同的。不厘清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真正地进入马克思哲学的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