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着对物质的哲学规定从直观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这种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用具有空间特征亦即原则上可感知的事物去说明世界。其次,近代唯物主义还与近代力学的惯性原理相一致,将运动归结为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在某种意义上排除了古代哲学从外部寻求动力因的理论缺陷。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深刻区别,我们需要先行对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进行简单的考察。

依据对物质概念规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唯物主义。[1]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着对物质的哲学规定从直观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试图从世界本身的某种规定出发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提出了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性本原的命题。这种物质性本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那里被认为是“水”、“气”、“火”、“原子”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则有关于世界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相克相生的本原物质构成的“五行说”、世界为作为本原物质的“元气”构成的“元气说”等。

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素朴的直接性态度。在这种态度之中,自我意识尚未自觉,因而,古代哲学便一般是一种非反思的直接性哲学。这样,古代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只能直接是存在论或本体论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只能是终极的、不变的、本原的、一般的存在与直接可感的、流变的、个别的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可归结为一般存在与个别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样的一般原则去说明个别存在的问题。因而,古代哲学就一般是一种独断论的本体论哲学。不言而喻,在这种一般的哲学观念的制约下,古代唯物主义也就只能是一种独断论的本体论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用具有空间特征亦即原则上可感知的事物去说明世界。从米利都学派的“水”、“空气”,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原子论者的“原子”,便都是这类说明世界的一般原则。由这类基本原则出发,把世界设想为这类基质运动的产物,设想万事万物皆源于此,又复归于此,循环不已,而这类基质就是变中不变的“实体”。这些作为实体的“火”、“水”、“原子”等,都是有形之物,亦即具有空间特征之物,因而在原则上是可感之物(原子论的“原子”不能被感觉到,是因为太微小,而非原则上不可感。从原则上讲,有形之物亦即具有空间特征之物,都是可感的)。以原则上可感的具有空间特征的存在去说明世界,这就是古代唯物主义与以某种超时空的、原则上不可感的存在去说明世界的古代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就其试图从世界自身的某些规定出发去说明世界而言,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原则上是符合于从世界自身寻求解释的科学精神的。但就其对物质性世界本原的规定还带有浓厚的直观色彩而言,这些哲学理论又存在着种种严重缺陷,难以抵挡唯心主义的反驳。其主要理论缺陷是基于经验直观而把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数种有形的具体物质形态,这就难以说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另外,这些唯物主义还往往把物质性本原与推动其运动的动力相分离,在物质性本原之外另找动力因素,这就为唯心主义将“理念”、“形式”等视为世界本原留下了缺口。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近代哲学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近代科学的特征则是一种机械论。在伽利略、牛顿等人所奠定的近代科学中,世界被视为一架数学机器,伽利略的名言是,宇宙这部大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2]这样,只有能以数量关系表示的性质才是客观的“第一性质”,而凡是不能用数量关系表示的性质便只是主观的“第二性质”[3]。这种作为科学研究之预设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理论,在哲学家们那里则得到了进一步详尽的阐发。不仅唯理论笛卡儿据此将世界归结为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的二元对立,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经验论者洛克也致力于阐发这种二元学说。

这种“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意味着近代哲学意识到了“思维与自然的对立”[4]。这样,近代哲学便不能直接地采取一种独断论的态度直接地考察本体论问题,而是必须首先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证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证明我们的知识的客观性,才能够进而在此基础上考虑本体论问题。于是,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取得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而一切本体论问题都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透视。这是近代哲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根本性转换。我们看到,不仅笛卡儿是从“我思”出发去指明“我”的存在,证明上帝和世界的存在的,贝克莱是用被感知去规定存在的,而且唯物主义者如霍尔巴赫亦是从我们的思想与外部存在的关系上去规定物质的。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5]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已经完全取代了古代以人为中心的统一的世界。

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一般哲学观念的影响下,近代哲学的物质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古代和中世纪不同,在笛卡儿那里,物质实体被归结为只是空间或广延,其他性质一概被归之于主观。这一变化体现在唯物主义哲学中,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评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中所发生的变化时所描述的那种情况:在培根那里,尚保留有古代哲学物质观的特征,“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而在钦慕伽利略的霍布斯这里,“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6]。这也就是说,近代唯物主义将物质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广延性或空间性,而不再是具体的物质存在形态,这就能够从原则上适用于说明任何事物。其次,近代唯物主义还与近代力学的惯性原理相一致,将运动归结为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在某种意义上排除了古代哲学从外部寻求动力因的理论缺陷。

但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它把广延性理解为物质的最根本规定,从形体方面去理解物质存在,其中隐含了严重的理论漏洞,不能抵御唯心论和怀疑论的挑战。此外,这一理论漏洞还有可能把某些不具有形体的自然现象如能量等排除在物质过程之外,这一点导致在20世纪初,一些人面对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如放射性等,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等等。更为严重的缺陷则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不彻底、不完备的,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导致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中去,不能说明社会运动的物质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陷入了唯心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