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物质概念的意义

新物质概念的意义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新物质概念的意义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高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正是以对物质概念的这种理解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才成为辩证的唯物主义。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或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三、新物质概念的意义

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高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具有空间特征的存在物。旧唯物主义对于物质概念的这一理解的合理性在于它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坚持把世界理解为客观的、不依赖于思想的存在。但旧唯物主义的这一原则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它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事物,未能把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的这种缺陷,首先导致了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由于它不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便只能陷入“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两难困境,并最终导向诉诸个别“贤明”君主之类的唯心史观。“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19]。其次,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的这种缺陷还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倾向。近代唯物主义一般是经验论的,而经验论贯彻到底则必然导向怀疑经验之外的存在的不可知论。因此,旧唯物主义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是不完备、不彻底的,它虽包含着合理因素,但却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引入了实践概念,由于把人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实在,便一举克服了上述缺陷,使对于作为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完备化了、彻底化了。由此出发,把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理解为一个实践的问题,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困扰着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和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问题都不复存在了。这表明,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更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或者说,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之中。

基于实践观点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不仅克服了上述困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性问题,而且由于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为基本的范畴,它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根本性的奠基意义。对于这一意义,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领域才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领域则无一例外地背叛了自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而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分离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旧唯物主义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尽管坚持的只是一种抽象的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而对于社会事物,则由于不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客观实在,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把历史过程完全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这样便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成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理解上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从而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了能够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了彻底的、完备的理论。在这里,是否把人类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实在,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0],旧唯物主义也不理解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在历史观上便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这表明,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中去,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正是以对物质概念的这种理解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才成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理解事物、物质的原则,是一种纯粹受动性原则,它把事物仅仅理解为一种能够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在这种理解中,人就是一种完全受动性的存在。而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为了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直观性,消除旧唯物主义哲学中客观性与能动性原则相分离的状况,如莱维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些能动力从唯心主义手中夺过来,也把它们引入唯物主义的体系,但是,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不能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性给予这些能动力”[21]。导入这种“能动力”的根本之点,就是把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人的感性活动或实践概念引入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而实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是人的能动的客观的活动,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或受动性制约下的能动。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原则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直观性、受动性,而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在这一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或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也就合理地被导入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或存在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物质概念是一个本体论或存在论范畴,而任何认识论都是以一定的本体论为前提或基础的。作为唯物主义基石的物质概念,就构成了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根本性前提。近代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感觉论、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22],抓住了物质的可感觉性,这有其合理性。但以一种作为主体的内部状态的感觉经验为中介去规定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在逻辑上必然要引向无以肯定感觉经验之外的存在的不可知论,如在洛克和拉美特利那里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可知论倾向。因此,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其本体论与认识论是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这就为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倾向,实现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由于实践既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客观的实在,因而它就能够合理地沟通主客体,使主体超越内部状态而达于客观实在,成为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的证明。这样,以具有客观实在的能动性的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把旧唯物主义直观的、消极的机械反映论改造成了能动的反映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与其实践观内在相关的,是奠基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真谛。

【注释】

[1]就从时代来划分唯物主义的形态而言,“现代的”唯物主义当然不只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至少还有邦格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但邦格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就其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而言,且就其只是“因为在我们时代,‘科学的’就包含了‘精确的’、‘系统的’、‘物力论的’、‘系统论的’、‘突现论的’和‘进化论的’”的而言,并未真正达到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水平,仍然在某种意义上是“近代的”。参见[加]邦格著,张相轮、郑毓信译:《科学的唯物主义》,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1页。

[2]参见[美]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参见[英]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01页。

[4][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页。

[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16]拙作:《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7]《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18][英]贝克莱著,关文运译:《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3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2][法]霍尔巴赫著,管士滨译:《自然的体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