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格的决定因素

性格的决定因素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格的生理基础也是人脑的机能。性格与大脑皮层的额叶有关,额叶受伤的病人在性格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他们的成才因素中,父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表明,采取信任民主的态度教养孩子对儿童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

性格的决定因素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在后天养成的特征上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指生物体通过生殖的方式将祖先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有机体的那些与生俱来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生理解剖特征,其中对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的性格就是在这个最初的物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正常人的遗传,就没有正常人的性格。

性格的生理基础也是人脑的机能。巴甫洛夫认为,性格的生理基础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他说:“人一方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在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东西二者之间的混合物了。”

性格与大脑皮层的额叶有关,额叶受伤的病人在性格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有些额叶受伤的病人,不尊重自己,爱说粗话,不愿意接受劝告,顽固地坚持己见又反复无常。

每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与大脑皮层的额叶必然有其父母的遗传基因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性格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儿童的遗传素质是有个别差异的,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以外,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为性格的个体间差异提供了基础。如刚出生的婴儿就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个别差异,有的平和安静,有的活泼好动。这种遗传的差异制约着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同时也奠定了儿童个性发展的“底色”,使之易于朝某个方面发展。例如多血质的儿童易于形成敏捷的思维品质和乐观的性格,而抑郁质的儿童易于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和内倾的性格。

遗传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某种环境的影响下,这种最初的可能性最终变为发展的现实。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营养、气候等;二是人类社会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

自然环境因素,对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情形下,出生在山区的人,性格比较保守、精明;出生在平原的人,性格比较明快、守信;出生在草原的人比较刚烈、义气。所以上海人显精明,北京人显大气,浙江人显圆滑,广东人显开放。

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影响深远。

1.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爱抚下成长。

美国芝加哥大学对100名年龄在17~35岁之间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钢琴家、游泳运动员、网球明星和数学家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起初,调查人员认为,这些人取得成功与他们在童年就表现出来的天赋和后来的特殊关照有关。但是,当他们对这100个人的生活史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却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取得杰出成绩,是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精心指导有关。他们的成才因素中,父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100个成功人士在儿童时期的智商没有一个达到神童的水平。在他们5~10岁期间,没有一个人曾被当着智力特别高的孩子被挑出来。

这100个成功人士的童年,其家庭成员在他们表现出各自的才能时,都立即大加称赞。这使得孩子早就知道他们所走的是一条充满关心和表扬的道路,是可靠的道路。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先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最为密切。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儿童寻求安全需要是性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和憎恨的,甚至是敌意的,儿童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出生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主要环境之一。……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母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采取信任民主的态度教养孩子对儿童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伏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相类似。

(3)家庭结构

一般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

大家庭指几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中的孩子受家风、家规等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可能会有隔代溺爱和长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恐惧、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破裂家庭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监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破裂家庭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影响。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孩子性格影响更大。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有:自卑、孤僻、怯懦和粗暴。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4)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造成的。

独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条件有密切联系,与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

2.学校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接受政治和品德教育,形成优良性格特征。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造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

(1)课堂教育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2)班级集体

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学生在集体中生活,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对学生性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使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明确地工作,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并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群、自制、勇敢、利他和意志坚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地说,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越大。

教师对学生的关系也影响学生性格发展。有人在研究学生诚实这个性格特征时发现,喜欢教师的学生说谎少,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不喜欢教师的学生则经常说谎,不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方式,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请看下表:

img7

社会风气和风尚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此外,社会风气和风尚,也是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经常出入的社交、娱乐、旅游等环境,电影和电视的宣传,以及儿童文学读物等等。它们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爱好,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美国史特尔等人在197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一组8~9岁的儿童每天看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而另一组在同样长时间内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结果发现,观看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有增多现象,观看不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没有变化。

社会实践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感情丰富;飞行员冷静、沉着,有高度责任感,等等。

对运动员的性格研究表明,各种运动项目,对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也培养着一定的性格特征。如球类运动,经长期磨砺,形成运动员性格的主要品质为主动性、独立性,次要品质为顽强、果断、勇敢,更次要品质为自我控制、坚定性;田径运动的运动员主要品质为顽强性、自我控制、坚定性,次要品质为勇敢,更次要品质为主动性、独立性、果断性。

主观因素

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守纪律、责任心等性格特征都是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人是一个高度不断自我完善的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塑造着自己的性格,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性格的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