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方式效率低下,错误难以避免,工作量也很大。在西方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低级阶段。在此阶段,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费用,并没有改变会计数据处理的性质。但是,会计数据处理仍是以处理为中心,处理技术仍是考虑的中心问题。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事项的通俗称谓。就是把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为指导的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已成为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运筹学、系统控制学等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传统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的处理基本上靠人工操作,而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处理是通过各种业务处理程序,指挥计算机进行各种指令操作完成的,它包括:原始数据的录入;建立数据文件代替手工操作的账簿;打印各种财务报表;进行日常管理所需的数据查询等。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方式效率低下,错误难以避免,工作量也很大。对于会计电算化来说,这些原本依靠人工进行的大部分计算,抄写等工作均可由计算机来完成,而计算机的运算和处理的速度是人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可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和报账中解放出来,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有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信息提供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数据可以及时和准确地输出,为整体企业管理奠定基础。会计数据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企业而言,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子计算机不仅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性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为日常管理提供了更为详细,更加及时的信息。另外,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必须使用一个比较规范的核算软件,这个软件必须通过财政部门严格评审的,其会计数据的录入,处理以及输出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和有关操作规范,并且在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时,还要经过财政部门严格的审批,使得整个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受人工干预较少,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手工操作的不规范、不统一,以及出错和传递缓慢等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可以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会计电算化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数据处理的广度。引入计算机后,数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预测和决策,以选定最优化的经营方案,需要运用高次方数学模型和多元方程组求解,靠手工计算,不但难度大而且误差难免,如果采用计算机则可以将误差降到最低。同时,由于计算机能够长期存储大量数据,并以较高的速度和准确度,自动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为财务管理提供更为详尽和更加及时的信息。此外,利用计算机可以高速存储和通过网络调用数据的特点,可以在存储介质上建立比手工登记更为详尽的纪录,可以积累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多时点资料,为管理提供更加充分的数据,特别是使用了数据库系统,可以集中存储大量经济技术及其有关的多方面的数据,这就为会计管理部门印证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深入而广泛地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创造了条件。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职能转变

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反映和监督的能力。然而,我国传统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实行电算化会计以后,电子计算机能以极密集的方式存储会计信息,使反映过去和保持记忆的这种记录功能大大提高,可以随时向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并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进修,使财会工作从传统的事前记账、算账、报账转变为有效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管理活动,促进会计工作向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促进会计自身向前发展

实行会计电算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不仅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率先使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开始了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时代,可以作为会计电算化开始的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包括会计在内的相关管理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西方国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会计单项业务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低级阶段(1954~1965年)。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只是模仿会计数据处理的手工方式,作简单的“账本搬家”,多用于处理那些数量大,计算简单而重复次数多的会计核算业务(如工资核算,材料日常收发核算业务等),一项具体业务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主要采用单机用户。在此阶段,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费用,并没有改变会计数据处理的性质。

2.会计数据综合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中级阶段(1965~1970年)。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并用来控制某些会计核算子系统,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为内部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更为详尽、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在这一阶段,整个数据处理基本上实现自动化。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代替了人工处理会计业务,而且开始以“管理工具”的面目出现在企业活动中,出现在会计管理活动中。但是,会计数据处理仍是以处理为中心,处理技术仍是考虑的中心问题。每项业务数据仍对应于一个程序,同一数据在许多业务中多次出现。在作业处理方式上,不仅采用成批处理,而且使用了实时处理,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处理向实时性、集中化发展。

3.会计数据系统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高级阶段(1970年以后)。其主要特点是:在会计中普遍采用电算方式,逐步建立起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的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及应用,微机的研制成功并推广普及,以及供多用户使用的集中数据库的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出现和投入使用,以及其他专门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了电算化的全面信息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成批处理、实时处理同时应用,以原来的单项业务数据处理方式发展到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了“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劳动,从而能更快地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决策的依据。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

大多数人都赞同将1979年作为中国会计电算化产生的时间,其标志是财政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拨款500万元,用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原东德进口一台EC-1040计算机,进行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的试点工作,这算是起步,真正较为广泛的实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1979那个年代,由于计算机还不能处理汉字,一般只在工资核算等方面进行了计算机处理,姓名等用英文字母代替。到1981年,才约有40个单位相继购买了IBM-PC微机,并着手开发工资核算、材料核算、财务决算汇总等应用程序。同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王景新教授提议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这一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许多人都使用这一名词对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以论述、探讨、研究。另外采用的还有计算机辅助财会管理、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电算化会计等等,尽管在内涵有所不同,但基本表述对象是大体相同的。

此后,广州、上海等地先后进行了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国务院也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指导和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全国掀起计算机应用热潮,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入第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于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争议。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提出了多种划分方法。有人主张按软件应用的环境分为单机、多用户、局部网络、互联网络等阶段也有人主张按软件依赖的操作系统分为平台、平台和等阶段。但长期以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根据会计电算化实务工作,组织管理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情况来划分。

通常来说,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缓慢发展阶段(198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生产的计算机,其中大部分是微机,并同时开发国产微机,使我国计算机缺乏的局面得到缓解,特别是国产微机的质量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这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但这时电子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技领域,而未进入财会领域。故此时会计电算化人才奇缺,设备缺乏,各级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其意义,也是导致会计电算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2.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年)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在全国掀起计算机应用的热潮,因此这一年被很多人认为是分水岭。这一年以来,全国掀起了一个应用计算机热潮,微机及其技术逐步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得到应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没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就匆匆开发的会计软件项目占大多数,而且许多单位先买了计算机后,才确定上什么项目,没有全盘考虑如何一步一步地实现会计电算化;二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严重,学术交流也很少;三是会计软件开发的研究不够,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商品化受到限制;四是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五是既懂财会知识又会计算机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正在培养之中;六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3.有序稳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

1986年7月,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在本市国营工业企业中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工作的若干规定》,次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小组,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走上了正轨。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出现了一批会计电算化先进单位;二是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许多地区和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会计软件开发标准;四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取得成果,1988 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市召开了全国第一届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交流了近百篇论文,其中一部分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此外人们的急于求成的思想也逐渐克服,逐步走上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轨道。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