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零售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影响零售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新古典区位理论假设区位及土地使用决策制订是被寻求最大利润的需求所决定,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企业具有除利润极大化的其它的目标。新古典理论之后发展了行为学派的工业区位理论,由演绎方法转向归纳方法;该学派虽试图找出普遍性,但基于厂商个体所发生的真实行为,而非理想化行为。结构主义坚称新古典主义及行为主义理论有关区位理论的部分不能解释空间现象及行为模式,或不足以说明空间现象及行为模式的转变。

10.2 工业区位理论

1.一般区位理论

新古典区位理论(Neoclassical Location Theory)。新古典区位理论为实证科学主义下,尝试建立普遍性法则,其基本原则为寻求最佳区位与最佳土地利用型态,从理性思考出发,强调厂商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有关经济区位理论传统研究方向中,决策制订者被假设为理性经纪人,且其最终的目标乃在于追求利润极大化,利润极大化的观念可被引伸解释为找寻最低成本的区位,例如Weber(1929);或是最大需求,例如Losch(1940)。理论大至区分为最小成本法、市场区域法以及最大利润法三种(3)

Weber在其分析中假定完全竞争的情形下,单一工厂会因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反应最适当的区位因素。虽然新古典区位理论分析因建立于诸多的假设上而与实际运作有相当差异,且关注重点在厂商应设于何处,而非解释具何种特性的厂商于此且为何于此设立。唯此理论关于厂商区位及土地使用决策上的讨论,回答了厂商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特征,对某些单一产品市场的最小营运成本的区位选择行为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行为学派(Behavioural Approach)。鉴于新古典区位理论假设区位及土地使用决策制订是被寻求最大利润的需求所决定,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企业具有除利润极大化的其它的目标。包括:稳定、安全、企业主的荣誉及独立性等等接同样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者所关注并为其考虑目标。

新古典理论之后发展了行为学派的工业区位理论,由演绎方法转向归纳方法;该学派虽试图找出普遍性,但基于厂商个体所发生的真实行为,而非理想化行为。研究重点主要是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厂商实际上如何受这些区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其选择厂址的决策行为。此理论学派强调有效理性下的区位决策行为,但其和新古典区位理论一样也是以单一工厂观点为基础,建立其工业区位的理论架构

确实,有关区位及土地使用的决定往往并非经深思熟虑所决定,可能只是经由业者的直觉。例如业者住家近、便利等因素。此理论研究个体及厂商如何做区位及土地使用决策,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其做决策。个体与企业皆于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决策,因为每个人的目标和知识水平皆不同,而且每个人对风险及不确定因素的认知与厌恶程度不同,故其决策的结果亦不相同。

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 Approach)。结构主义学派采整体性观念,认为个人行为受制于社会政治及经济发展过程所影响。因此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与社会结构有所关系。该理论探讨结构性因素如何影响到厂商区位的选择,尤其特别重视劳动市场的影响。其解释厂商决策制订行为乃受身处该结构(不论是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影响,而且为所处结构的产物。主要的观点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里的投资行为乃基于扩增利润并藉以累积资本;在此逻辑下而加速了专业的分工并导致空间专业的分工现象。

结构主义学派与新古典区位理论相同之处在于同样以追求利润为关注的核心。而结构主义与新古典理论的差别在于结构主义关注于描述及解释真实世界厂商的行为模式,而非通过各式各样的假设去预测厂商的行为模式。

结构主义坚称新古典主义及行为主义理论有关区位理论的部分不能解释空间现象及行为模式,或不足以说明空间现象及行为模式的转变。其对于区位及土地使用决策的制订主要在阐明:企业若不是通过寻求低成本区位,即是寻找可销售更多的区位,以保持其利润。

2.区位选择行为理论

早期对于空间的分析,主要是从总体层次与了解现象的观点;对于空间决策行为及过程的研究则相对较不引起注意(Fischer et al.,1990)。然而,随着空间研究领域的发展与成熟,为更进一步了解空间结构与变化,于是兴起所谓行为地理学(behavioral geography)的研究。此研究开始于1960年代而成长于1970年代,就学门的划分较属于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应用的范畴包括:经济、地理、市场行销、心里学以及区域科学等方面。

初期发展的模型为W ilson于1967年应用可能性观点与最大熵方法所提出的空间互动模型(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或称为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由于此方法缺乏行为的考虑而受到批评并引发后续M cFadden于1974年提出个体选择行为模型(discrete choicemodel)的研究,此模型可以从个体的层次将个体选择行为与总体层次的变量作连结。至于M cFadden不连续选择模型的推导于本章第三节另做说明。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素

有鉴于前述各类学派的理论基础及假设,多有歧异,但实际经验上,产业区位决策的结果使得使得这些理论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而且随着通讯及运输技术的进步,厂商对于区位选择确实掌握了更大的弹性;企业本身也因产业结构的转变(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生产产品的多样化、企业活动的多元化、厂商经营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厂商设厂的考虑因素也更为多元化及复杂化。故而可直接从区位条件及区位因素来分析厂商的设厂用地选择,所谓区位因素为某个别厂商对一般区位与环境状况的特定诠释,而区位条件指特定地区的特定产业聚集的条件(Nishioka and K rumme,1973)。区位条件于国家、区域等不同空间尺度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整体而言,根据基本属性的差异,Hayter(1997)将区位条件为11个范畴如表10. 1。

表中可见区位条件相当复杂,而且包括易衡量与不易衡量的项目。例如:劳力因素可用薪资来衡量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但关于劳力者的态度却不亦衡量;市场因素可用运输成本来衡量到市场的难易程度,但却不易衡量出市场的竞争状况等。

表10. 1 区位条件类型

img35

 资料来源:Hayter,R. Dynamics of Industrial Location,London:W iley. 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