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年“大跃进”后稳定物价和开始调整物价

三年“大跃进”后稳定物价和开始调整物价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虽然有了设想,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调整物价之举只好停止。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中央担心物价发生波动,影响社会安定,决定冻结物价。

2.三年“大跃进”后稳定物价和开始调整物价

1958年中到1961年在三年“大跃进”,是对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发展的认识不正确,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只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违反客观规律性的产物。其后果如薛暮桥所说,在“大跃进”中,农业和轻工业相继大幅度减产,基建规模急剧扩大,职工人数猛烈增加,导致社会购买力同商品可供量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加上财政连年赤字(核实后的1958—1960年的赤字高达170亿元),货币投放过多(1960年的货币流通量比1957年增加1.4倍),从1960年下半年起,物价开始猛涨。当时市场商品由国营商业统一供应,对价格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商品不足就限量供应,不足部分通过集市贸易购买。多余的货币转向集市贸易,使集市贸易的价格涨至计划价格的7—8倍。在这种情况下,国营商店的小商品价格稳不住了,也纷纷上涨。1961年国营商业所供商品的计划价格比1960年上升5.7%,包括高价、市价等各种商品的零售物价总指数,1961年比1960年上升16.2%。因此,如何稳定物价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薛暮桥指出,在物价政策方面,国务院决定,从1961年起,扩大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降低定量供应的标准,以保持这部分商品的价格稳定,亏损由财政补贴。当时国家规定的定量供应商品有18类。商品定量很低,农村居民的定量更低。对于许多人民必需而又亏损严重的小商品,则略微提价。这些办法自然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不能不在计划供应和计划价格之外,再找一些出路。

当时,有些人认为,既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1倍多,而计划价格又不变,那么,多余的货币就必然挤向集市贸易,引起集市贸易价格猛涨,这样,不如将计划价格也提高1倍,集市贸易的价格就有可能下落,因此就作出相应的建议。薛暮桥指出:如果计划价格提高1倍,为了不降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那么,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应提高1倍,工资也应提高1倍,这样,货币发行量也应增加1倍,而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则没有增加,而价格已上涨1倍,通货膨胀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他认为,只能让18类重要消费品的计划价格不变,实行定量供应,而对许多管不住的小商品则只好让其稍微涨价。

陈云还提出,在保证定量供应商品的价格继续不变的条件下,在定量之外,出售几种高价商品,既可回笼货币,又可以满足一部分高收入者的需要。在我看来,他说的高价商品有两种:一种是连续生产、每年都有的,如尼龙袜子;一种是库存的、供应一次就难以后继的,如山珍海味。我认为这两种回笼货币是有不同的经济内容的。当时,定量计划供应的商品是市场的主体,高价商品和集市贸易则是计划供应的补充。国家向农民收购农产品,计划内的是平价,计划外的是高价。刘少奇说,农民高价向国家出售计划收购以外的农产品,但用低价购买国家的工业品,这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他提出对农民应实行“高对高,低对低”两种价格政策。这就是国家按计划收购多少农产品,就按计划价格供应农民多少工业品。农民以高价向国家出售农产品,国家也以高价向农民供应工业品。用这个办法,也回笼了一定数量的货币。上述高价商品,从1961年至1964年供应了3年,大约回笼货币50亿元,占1961年货币发行量125亿元的40%。由于生产逐步上升,需要增发一点流动资金,实际净回笼货币45亿元。这对于减少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从1961年底的125.7亿元减少到1964年的80亿元),对于稳定物价,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货币流通数量减少,加上生产增加,物价就开始下降。1963年,平均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下降39.2%,其中平价商品价格下降0.8%,高价、议价和集市贸易商品价格分别下降40%—50%;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包括牌价和议价,比上年下降6.6%,集市贸易价格经过两年大幅度下降,到年底只比牌价高40%左右,等等。在物价已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开始有计划地对不合理的价格关系进行调整,就是必要的了。

薛暮桥一直认为,在物价的计划管理制度下,价格往往背离价值,不利于调整各类商品的按比例发展,达到供求平衡。所以,他主张必须对物价不断进行调整。由于当时商品供应很短缺,还不能放弃计划供应制度,只能提倡不断调整物价,不敢大规模地放开物价,由价值规律去调节,也不敢大幅度地进行调整。他虽然有了设想,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调整物价之举只好停止。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中央担心物价发生波动,影响社会安定,决定冻结物价。在这期间,各类产品的成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物价的不合理现象比60年代初期更严重了。

从上述可以看出,薛暮桥认为,当计划价格和非计划价格同时存在时,过多的货币就会涌向非计划商品,通货膨胀就会使非计划价格飞涨;主张在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时,以出售商品来回笼货币,减少货币流通量,来达到降低物价的目的。至于何谓回笼货币,其流通量能否因“回笼”而减少,以及他在这期间因总结经济工作经验而进一步升华的货币理论,我们留在下面再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