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残后的患者心理变化和调整规律

伤残后的患者心理变化和调整规律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一个人突然受伤或患重病而致残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或精神症状。在此阶段,要尽量避免对患者的精神刺激,给其心理调整的时间,让其顺利过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要认识和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变化过程与规律,促进患者尽快地进入承认与适应阶段,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从而达到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标。

当一个人突然受伤或患重病而致残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或精神症状。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震惊、否定、抑郁、依赖、承认与适应5个阶段。

(一)震惊阶段

震惊是人对突如其来的严重打击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应对的心理阶段。这时患者往往处于精神麻木、茫然状态,表现为相当沉静、木讷。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在此阶段,要尽量避免对患者的精神刺激,给其心理调整的时间,让其顺利过渡。

(二)否定阶段

否定是一种心理防卫表现。当患者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主要表现为否认病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此阶段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有益的,但一味否定可能会贻误病情,因此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三)抑郁或愤怒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会逐渐认识到自身残疾可能会长期甚至终身存在,身体形象和功能的改变会严重影响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有的患者开始出现抑郁反应,表现为心情沉重、郁郁寡欢、兴趣减少、悲观失望、沉默寡言等,重者会痛不欲生,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也有的患者会出现愤怒的情绪,表现为迁怒于他人,易冲动,攻击性增强。此阶段可能持续数月或更久。这两种情绪都对身体恢复不利,因此,要帮助患者克服这些消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四)依赖阶段

当患者承认自身残疾后,开始出现依赖心理,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依赖他人,缺乏独立生活的动机和行为,不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不愿意出院或想办法推延出院时间。这是患者遭受打击后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倒退现象,其心理障碍是他们没有勇气带着病残独立面对生活,缺乏独立谋生的愿望和意志。此阶段又称对抗独立阶段,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多数患者会随病情好转而有所改善。在此阶段,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其克服依赖、提高生活独立性是护理的重点。

(五)承认与适应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从心理到行为上逐渐适应。表现为情绪开始好转,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努力争取生活自理和恢复工作,为回归社会做准备。此阶段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护士应主动地担当起患者的咨询师、指导者,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条件。

上述各个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会反复,历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要认识和掌握患者的这些心理变化过程与规律,促进患者尽快地进入承认与适应阶段,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从而达到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