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语话语

调整语话语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调整语话语哈奇于1978年指出,我们有必要对调整语话语进行研究以便弄清语言学习者是怎样通过维持会话的策略来不断取得进步的。在调整语话语中,当交际失败时,本族语使用者能够容忍非本族语使用者不自觉的话题转换。

四、调整语话语

哈奇(Hatch)于1978年指出,我们有必要对调整语话语进行研究以便弄清语言学习者是怎样通过维持会话的策略来不断取得进步的。对调整语话语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说明,牵涉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会话所具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本族语使用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同时都在想方设法扫清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水平有限从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这就叫做“意义的协调”。要想使调整语话语中的意义协调起来,本族语使用者需要使用策略(即避免交际困难的手段)和对策(即用于消除误解,以便帮助非本族语使用者理解自己话语的技巧)。比如话题转换和澄清语句均可视为策略。另外还有一些手段比如放慢节奏、强调关键词、关键词前停顿、分解话题-述题结构或重复(自己或他人)话语等则介于策略和对策之间。然而,与此同时,第二语言学习者也需要为协调意义而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清楚地提示自己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话),毕竟这是两人共同的事情。对于任何外语学习都是这样,学习者要想将某一结构或词汇掌握到能够完全运用自如的地步,就必须对其意义作出透彻的理解(Schachter 1983)。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本族语使用者在调整语话语中是怎样协调意义的实例(其中的NS指native speaker;NNS指non-native speaker)。

(1)NS:Well,what are you doing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you just studying?

   Or do you have a job?

   Or...

 NNS:No.

   I have a job.

在调整语话语中,往往多用“即情即景”的话题,上面这一话语中的“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即是。本族语使用者更趋向于谈论身边的事物或事件。另一方面,在动词的时态上,相对来说更多地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本例子中所使用的就是现在进行时。再者,有研究表明(Long 1981),本族语使用者在调整语话语中比在同自己民族的人交谈时更多地使用选择问句(“or-choice”questions)。哈奇(1978)指出,这种形式的提问可以使非本族语使用者从所列出的话题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作答或评论,从而使得他更易于以回答问题(如上面谈到的使用选择疑问句)的方式参与谈话。

(2a)NS:Do you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

(2b)NS:I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

大量研究表明,本族语使用者在开始谈论一个话题时更喜欢使用问句而非陈述句。而所使用的问句又特别倾向于能激发受话人参与谈话。因此,一个本族语使用者在调整语中更有可能使用(2a)而不是(2b),并且在整个会话中比他们在同自己民族的人谈话时也更多地使用到(2a)。这是因为:第一,提问更容易与非本族语使用者展开谈话;第二,问句,特别是一般疑问句,使得非本族语使用者更容易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更容易扮演自己的会话角色。一般疑问句只要求非本族语使用者回答“是”或“否”,如果是特殊疑问句则要求他们使用完整的句子,这就更富于挑战性。

(3)NS: Are you going to visit San Francisco?

    Or Las Vegas?

 NNS: Yes,I went to Disneyland and to Knottsbury Farm.

 NS: Oh yeah?

在调整语话语中,当交际失败时,本族语使用者能够容忍非本族语使用者不自觉的话题转换。在例(3)中,本族语使用者可以很娴熟地将非本族语使用者不恰当的回答看做是新的话题,从而使会话顺利进行。

(4)NNS: I went to Cinema.

  NS: The cinema?

本族语使用者在这里作出了“The cinema?”的询问,旨在核实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发话是否听清或有透彻的理解。

(5)NS: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Do you follow?

本族语使用者在这里是通过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理解自己所说的话和设法判断自己与非本族语使用者的交际是否成功的方式作出了理解性的核实。

(6)NNS: She very high.

  NS: Sorry?

这里的问话“Sorry?”旨在让学习者澄清未被听清或理解的话。这种反应即是澄清语句。它能让本族语使用者了解自己是否理解非本族语使用者向他们所传达的信息。

在一项研究中,朗格(1981b)发现,从例(4)到例(6)中这三种问题的三个功能在调整语话语中所使用的频率远远大于本族语使用者之间谈话时所使用的频率。这与弗勒尼斯和加斯(1982,pp.131-132)的以下发现相吻合,即本族语使用者通常以提问的方式来检验自己对非本族语使用者言语理解的正确程度。

(7)NS:He got stuck in the window trying to get in.He got stuck...

这里本族语使用者自己重复自己前面所说的部分或全部话语,以便使受话者(也许是一个非本族语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他所说的话。

(8)NNS: I went to the cinema.

  NS: Yeah.You went to the cinema.

这里本族语使用者则没有以核实的态度来检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言语是否合理,而只是重复非本族语使用者先前所说的部分或全部话语。

(9)NNS: I wear a sweater.

  NS: Yes,you're wearing a red sweater.

在上面的话语中,本族语使用者实际上是以补出构词成分或添加新语义信息的方式扩展第二语言学习者先前的话语。如果非本族语使用者经常有机会接触这种言语,那么他的语言学习就会很快步入新台阶。

(10)NS: When do you go to the uh Santa Monica?

     ...You say you go fishing in Santa Monica,right?

  NNS: Yeah.

  NS: When?

本族语使用者在这里分解了自己的语言。分解语言的意思是,本族语使用者先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提问,让非本族语使用者就一个新的话题发表意见。有时由于非本族语使用者对回答特殊疑问句感到困难,于是本族语使用者就将先前的一句话分解成两句更容易理解的话语。首先,将话题或次话题单独地重复一次,通常是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或非倒装式的提问再加上一个附加疑问套语(如本例中的“...right?”)。当非本族语使用者证实所确立的话题时,本族语使用者就对新的话题以问题的形式重新提问。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在交际失败时修复话语,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再次出现交际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