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密研究“价格革命”的方法

斯密研究“价格革命”的方法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史中的“价格革命”,是指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约70年中欧洲物价平均上涨了3—4倍这段历史。他对“价格革命”的研究,是包括在他对“前4世纪银价的变动”的研究之中的。这比孤立地说明“价格革命”会更全面些,更深刻些。因此,斯密就从长期进行统计,以便将供求不等对小麦价格的影响去掉。这种价格标准的降低会使物价上涨,并且在一较长的时间内这是常见的。但是否限额,斯密没有说。

1.斯密研究“价格革命”的方法

经济史中的“价格革命”,是指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约70年中欧洲物价平均上涨了3—4倍这段历史。这在金(包括银,即贵金属)本位制度下,以金的重量来表现的物价在70年中发生如此剧变,是历史上仅有的。对这段历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的,有好几位经济学家或货币学家,就深刻程度而言首推斯密。他对“价格革命”的研究,是包括在他对“前4世纪(即从发现美洲时的15世纪到斯密写作《国富论》时的18世纪中期——引者)银价的变动”的研究之中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论题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因为,这种写法,除了要说明“价格革命”的原因之外,还要说明这些问题:在美洲白银同样流入欧洲的条件下,为什么在“价格革命”之前,物价几乎不受影响,而在“价格革命”之后,物价却从微涨到下降1/4,即“价格革命”之前和其后的物价问题,要同“价格革命”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这比孤立地说明“价格革命”会更全面些,更深刻些。

斯密在说明银价变动时,遇到许多研究方法问题,他都解决了,而且有的解决得相当好。这主要是:(1)白银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它只能在一般商品的价格上反映出来,但当时还没有物价指数(不知何故,斯密没有提到凯恩斯所说的1701年那本《宝贵的编年史》),他便选用小麦的价格作为代表,但小麦的价格从短期看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斯密就从长期进行统计,以便将供求不等对小麦价格的影响去掉。但是,即使这样,一段时间的小麦平均价格,还不能认为它就是白银价值的反映,因为小麦本身价值的变动也会影响它的价格。因此,要科学地说明白银价值的变动,最终必然涉及银矿劳动生产率或其丰饶程度的变动问题。对此,斯密不是有意识地谈了一些。不管怎样,斯密和李嘉图一样,确实努力探讨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动和商品自身价值的变动,从不将物价的变动直接等同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也不笼统地说什么货币的购买力变动。这一点,其后的货币数量论者确实是不可比的。(2)白银制成铸币,其含银量有下降的趋势,这或者是法律规定,或者是自然磨损,或者是人为割削。这种价格标准的降低会使物价上涨,并且在一较长的时间内这是常见的。但是,这种物价上涨只是计算数目的增加,将它折算为白银的重量就不一定是这样。因此,17世纪以前的小麦平均价格,斯密是统一地将它换算为现币计算的,这样,由铸币重量变化而引起物价变动问题就可以去掉;17世纪以后的,没有换为现币计算,原因并不是银铸币的重量没有减少到标准重量以下,而是“其价值……因为它能与金币兑现,而为金币所维持了。”[1]这就是说,英国银铸币虽被刮削了,但是由于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变轻了的银铸币还能按金银法定比价使用。但是否限额,斯密没有说。如不限额,就同我们前面的分析全部相矛盾了。对此,李达在其《货币学概论》中有所说明。他说:1717年,英国金银比价为1∶15.25,“金银两币均得自由铸造,并为无限法币。但以后银价暴涨,银币被人藏匿;除少数恶劣银币流通外,只有金币流通。1774年,国会决议对银币的法币资格加以限制:银子以25镑为限,得为法币;如超出25镑,即以生银计算”。[2]这样,25镑以上的支付,就不受银铸币重量有减轻趋势的影响。这个问题,下面谈论李嘉图时,同样遇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