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密尚未形成价格标准概念,李嘉图没有牢固掌握这个概念

斯密尚未形成价格标准概念,李嘉图没有牢固掌握这个概念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密只是由于尚未形成价格标准这一概念,以致语言不明快,说明也不透彻。[7]李嘉图这里的论述,包含着非凡的创见和深刻的内容。[9]但是,李嘉图对价格标准的理解并不牢固,不能贯彻到底。李嘉图这种说法,表明他这时缺少价格标准的概念。

4.斯密尚未形成价格标准概念,李嘉图没有牢固掌握这个概念

亚当·斯密说:“代表一切商品市场价格的名义金额,与其说受标准银币应含银量的支配,毋宁说受银币实含银量的支配。所以,这名义金额,在铸币因削剪磨毁而价值减低的场合,比较在铸币接近标准价值的场合,非较大不可。”[4]这段话的内容是正确的。斯密只是由于尚未形成价格标准这一概念,以致语言不明快,说明也不透彻。这段话的意思是,铸币的含银量减低到标准含银量以下,即价格标准缩小,价格便提高。此外,它还含有这样的意思,价格标准缩小时它指示的价格,比接近价格标准时指示的价格较高,但这两种价格按其相应的价格标准的含银量折合成银的重量,则是相同的。

大卫·李嘉图说:假定英国需要的金币流通量是100万盎司,“如果银行利用停止兑现的法律能在流通数额中维持代表150万盎司金币的纸币,这样的150万在通货价值上不会超过100万盎司;因此……代表(1.5盎司黄金)这一数额的银行纸币,不会比1盎司黄金买到更多的商品”。[5]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流通中的纸币量不管其总面值是多少,它的价值取决于没有纸币流通时所需的金币流通量的价值,如前者的面值比后者的价值大1/2,那么,每一单位纸币代表的金的重量就要减少1/3,即价格标准缩小1/3,于是面值1.5盎司黄金的纸币,只能买到1盎司黄金所能买到的那么多的商品,因为价格标准缩小1/3,价格就上涨1/2。

李嘉图又说:“在限制数量之后,减色铸币也会像具有法定重量和成色一样按表面所标价值流通,而不按其实际含有的金属量的价值流通。因此,在英国铸币史中,我们看到通货贬值从不与其减色成同一比例,原因是通货数量的增加从不与其内在价值的减少成比例。”[6]他在另一个地方又说:“减色银币的数量……没有超过在没有减色银币情况下所能流通的铸币厂新铸银币的数量,所以货币虽然减色了,但却没有贬值。”[7]

李嘉图这里的论述,包含着非凡的创见和深刻的内容。马克思对其作了解释。[8]这里,我们只从价格标准的角度,评述如下:

第一,通货贬值或简称贬值,指的是铸币含金(银)量减少;减色铸币或减色银币,指的是铸币重量不降低,但成色降低,这就等于铸币包含的纯金(银)量减少。这两者都导致价格标准缩小,因而以它来衡量作为商品的价值尺度的金(银)的重量,其倍数就增大,亦即价格就上涨。

第二,铸币流通规律和上述李嘉图分析的纸币流通规律相同,因此,只要减色铸币的流通数量和标准铸币所必需流通数量相等,减色铸币就和标准铸币一样,代表和包含相等的金(银)的重量,即价格标准就不变,价格也不变。

第三,在英国铸币史中,随着待流通的商品量和待实现的商品总价值的增大,流通手段的数量和铸币数量应按比例增加,但事实上后者增加的比例较小,因而导致价格标准增大,价格下降。与此同时,因铸币减色,导致价格标准缩小,价格上涨,但是,铸币数量增加的幅度小于铸币成色减少的幅度,因而价格上涨的幅度就小于铸币成色减少的幅度。这里的论述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原理,这就是:“不论是纸币或降低了成色的金银……按什么比例代表按造币局价格计算的金银重量,不是决定于这些符号本身的物质,而是决定于它们在流通中的数量。”[9]

但是,李嘉图对价格标准的理解并不牢固,不能贯彻到底。他说:“只要限制铸币的数量,它们的价值就可以被提高到任何可能的程度。”[10]这句话无论从纸币流通规律、铸币流通规律的角度看,还是从价格标准的角度看,都是错误的。从前者看,不管铸币的数量如何少,其总价值要取决于由它代替的金(银)所必需流通量的价值;从后者看,根据理论逻辑,假设限制铸币为10枚,每枚所代表的金(银)的重量就为由它代替的金、银所必需流通量的重量的1/10。在这两种情况下,铸币的总价值或每枚铸币所代表的金、银的重量,都不可能被提高到任何可能的高度,每枚铸币所代表的金(银)的重量,就是价格标准,它受制于流通所必需的金(银)量,不可能提高到任何可能的高度。李嘉图这种说法,表明他这时缺少价格标准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