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李嘉图把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等同于金币的流通规律的原因

揭示李嘉图把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等同于金币的流通规律的原因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李嘉图将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看成是银行券即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而后者就是金币的流通规律。他说,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数量即商品总价格已定的条件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作为货币的黄金的价值,那么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处于正常的水平。这个金额的输出,会使流通手段的价值重新同别国的流通手段的价值相一致。

4.揭示李嘉图把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等同于金币的流通规律的原因

马克思以上的批评,既适用于斯密,又适用于李嘉图。但两人在相同错误的基础上,又有不同。在斯密,将金币流通规律看成是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时,并没有反过来,将后者又看成是前者;在李嘉图,则将后者看成是前者。关于他们两人的比较,留在最后谈。这里先谈李嘉图本身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对货币的研究,不是由金属货币流通的现象,而是由银行券流通的现象引起。银行券是从货币的支付手段流通职能中产生的,它能随时兑现金币,并和金币一起流通,所以,它的流通规律就是金币的流通规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与法国(拿破仑)作战,因筹措军费而增发银行券,又因荒年粮食输入增加,贸易逆差发生,金币需要输出,这样一来,因准备金不够,银行券就停止兑现,银行券停止兑现就变成国家强制流通的纸币,随着它的流通量增加,物价就上涨。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以纸币表现的金价格高于造币厂的金价(1盎司黄金为3镑17先令10.5便士),白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也上涨(我们称为“黄金高价”现象)。很明显,这是由于纸币即价值符号流通量过多,价格标准缩小,导致商品(包括生金生银)价格上涨。但是,李嘉图将价值符号的流通规律看成是银行券即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而后者就是金币的流通规律。这样一来,他就将金币流通规律看成是价值符号流通规律,从而认为像纸币流通量过多一样,金币流通量也会过多,这时它的“价格”就降到其价值以下,商品价格就上涨,反之就相反,即否认金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并且认为,在美洲发现富饶的金银矿使贵金属数量增加,和英国在线针街印发更多的纸币,都促使物价上涨,并有同样的意义和经济内容。其实,这两者无论因果关系,还是经济内容都是不同的,这一点下面再谈。

李嘉图明显感到,劳动价值论和货币数量论之间是有矛盾的,他力图解决。

第一,李嘉图通过黄金的国内生产来解决。他说,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数量即商品总价格已定的条件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作为货币的黄金的价值,那么流通中的货币量就处于正常的水平。如果商品总价值减少,或黄金的产量增加,流通中的黄金数量就超过正常的水平,黄金的价值就跌到原来的金属价值以下,商品价格就上涨;反之,情况就相反。但是,他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黄金的生产就会减少,直到它的数量适合于它所需的流通必需量,即它的价值提高到等于它的正常价值时为止;反之,黄金的生产就会增加,也直到它的数量适合于它所需的流通必需量,即它的价值降低到等于它的正常价值时为止。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因为按照李嘉图的解释,流通中的金币就成为大于或小于它的真实价值的一种符号了。其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是因为他把货币看成只是流通手段,而不同时又是贮藏手段。

当然,我们认为在货币流通量不受限制时,李嘉图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货币流通量受限制时,就不是这样了。例如,铸币铸造受到限制,而对它的需要超过它的流通量,这时,它的价值就会超过其面值;它的流通量过多,它的价值就会低于其面值,但不会低于其金属自身的价值。这是因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不足时私自增加铸币是困难的,过多时私自加以熔化当作金属出售是容易的。纸币的价值也由它的数量调节。不同的是,由于价格上的原因,纸币过多也不能当废纸或纸浆出卖。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李嘉图的上述错误,正如下面将论述的希法亭所指出的:把适用于禁止自由铸造本位制的规律,也直截了当地转用到自由铸造的本位制上。

第二,李嘉图通过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来解决。根据上述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原理,在正常的流通条件下,他认为黄金不仅在国内是按照其价值来流通的,而且在一切国家有相同的价值,不会有货币的输出和输入。因为如果货币在甲国的价值高于在乙国,那么甲国的商品(价格低)就流到乙国,乙国的黄金就流到甲国,甲国货币增加,价值降低,乙国货币减少,价值提高,一直到两国黄金的价值相同时为止。他由此得出结论说:把黄金当作商品的等价物来输出,除了因为流通手段过剩以外,从来不会发生。据此,他又认为,19世纪最初20年,英国在荒年时的黄金输出,是由于流通中商品数量减少(粮食减产),致使黄金流通量过多,其“价格”下跌,因而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英国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粮食,从而黄金被当作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从英国输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英国是商品贵而货币贱的市场,而大陆上则是商品贱而货币贵。”[12]因此,英国输出货币。这个金额的输出,会使流通手段的价值重新同别国的流通手段的价值相一致。马克思明确指出:“同这种怪论相反,统计材料证明,从1793年到最近,每逢英国遇到荒年的时候,流通手段的现有数量不是过多,而是不足,因此就有并且必须有比从前更多的货币流通。”[13]因为这时输入的粮食比以前贵些。针对这些,马克思严肃地说:“李嘉图完全受价值符号因它的数量而贬值的现象所支配,当他被逼得很紧的时候就武断了事”;“如果李嘉图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抽象地建立这个理论,而不引进一些具体情况……那么它的空虚是很明显的。然而他给整个阐述涂上了一层国际的色彩。但是不难证明,表面上的规模宏大一点也不改变他的基本思想的渺小。”[14]

对于李嘉图这种理论,马克思加以逻辑分析之后说:他“应该证明的是,商品价格或金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金量。要证明这一点必须先证明:用作货币的贵金属的任何数量,不论与其内在价值成何比例,必定成为流通手段,成为铸币,因而成为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符号,而不管这些商品的价值总额如何。换句话说,这个证明就在于抹杀货币除了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外的一切其他职能”。[15]

不过,马克思还是谅解李嘉图的。他说:“李嘉图从事著作活动的时期,是不适宜于观察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的时期。在(拿破仑)大陆体系实施之前,贸易差额几乎总是对英国有利,而在大陆体系实施期间,同欧洲大陆的贸易太少了……货币的输送主要是政治性的”。[16]如果不是处于这样的条件,他就有可能认识货币的世界货币的职能,就必然能将铸币(在世界市场上,铸币要脱去其民族的服装,只看其重量)和金币加以区分,就不会将货币(金币)看成只是流通手段了。因此,李嘉图那个理论体系也就不会是徒有国际的宏大外表,而思想却极其渺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