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框架和内容

研究框架和内容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研究我国就业再就业情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分析我国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原因,从而为财税政策的长短期目标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对国内外关于就业再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与评判,并提出从财税政策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就业再就业问题。第2章,我国就业再就业制度的发展演变。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从研究框架来说,本书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就业再就业导论,主要说明就业再就业相关概念、国内外文献综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至第4章。主要研究我国就业再就业情况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分析我国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原因,从而为财税政策的长短期目标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对古今中外的劳动就业理论进行述评,对不同时期应对失业问题不同理论所主张的政策以及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阐述和评价,并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从财税政策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就业再就业寻找理论依据和政策方法。

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至第9章。主要从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等方面寻求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理论依据、效应评价和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我国财税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第10章,提出在目前以及将来我国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1.4.2 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十章,各章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1章,就业再就业导论。对就业、就业人员、失业与充分就业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关于就业再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与评判,并提出从财税政策角度来系统地研究就业再就业问题。对本研究的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2章,我国就业再就业制度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统包统配”劳动就业制度的形成与改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失业问题由“隐性”向“显性”的转变情况和相应的制度演变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对劳动力市场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隐性失业显性化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3章,我国就业再就业现状、特点和原因。本部分首先从新增劳动力就业群体的压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等方面,对我国目前就业再就业状况、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关于我国的失业和就业状况的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当前总的就业状况比较稳定;二是失业问题严重,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总结出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原因:新成长劳动力数量的增多,劳动力供给量增大,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经济结构调整,隐性失业显性化,城镇下岗人员凸显,失业人员增多,加之就业观念滞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进步使就业弹性系数降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失地农民的增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等。从宏观上提出解决我国就业再就业问题的总体思路。

第4章,2006~2020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形势预测。对我国劳动力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情况,以及我国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增长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以把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演变态势。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弹性预测法对2006~2020年我国劳动力总需求进行了预测,并选取1978~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趋势外推法预测2006~2020年我国的劳动力总供给情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还根据以上两个预测结果对2006~202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进行了对口预测。从预测的结果来看,未来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上升趋势明显,而需求增长缓慢,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2016年前后将达到失业高峰,而后就业形势转向缓和。说明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再就业的问题上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着力解决。

第5章,劳动就业理论的历史演进与评析。从西方国家就业理论的沿革开始,论述了以萨伊为代表的“供给自动产生需求”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就业理论、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供给学派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在劳动就业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人口增长失业理论”、“工资黏性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等,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个人的理解与评析。对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从其理论基础、理论依据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提出马克思的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劳动力供求缺口理论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必须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探讨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对策。对包括毛泽东的劳动就业理论、劳动力个人所有理论、国有企业是用工主体的理论在内的我国当代就业保障理论,进行了论述和评析。

第6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是经济学上较早为人们所研究的课题。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理论的论述开始,相继分析了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奥肯定律以及内生增长理论等,为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经济总量与就业人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时期,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的幅度明显不同。特别是1991~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显著且较平稳,但这一阶段宏观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分析了结构调整与就业变动,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结构变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变动,提出: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会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为我国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发挥重要的作用。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提出: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促进就业增长,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第7章,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理论分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量决定于社会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从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就业总量的决定、就业变量及就业函数,分析了影响就业量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从而为财税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目标提供依据。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失业、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政府介入劳动力供求的效应分析,包括政府非工资支出的影响、公共物品和服务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了政府介入就业再就业的理论依据。分析了政府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财税政策介入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可以有效地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有效解决失业问题。财税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会产生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可增加就业岗位,通过税收激励直接扩大就业需求,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就业需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增加劳动需求量。财税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包括对劳动行为的征税、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等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者的综合决定其净效应,取决于一定条件下不同劳动力两种效应的对比关系等。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正向和反向组合,政府投资、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失业保障与就业保障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效应。得出:政府通过不同的财税政策及其组合可以对就业再就业产生影响。

第8章,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就业再就业的宏观政策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对现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主要财税政策及利弊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评判。系统地归纳了2002年以前、2002~2005年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财税政策主要内容的发展变化,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新的变化,以及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2002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财税政策效应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比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2006年实施的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是2002年以来财税政策的延续或进一步完善,优惠范围更大,优惠更直接,政策更透明,操作更方便了,因而可以说是具有重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优惠政策缺乏导向性、协调性和长期稳定性;优惠范围过窄,覆盖面过小;没有专门的针对农村就业和农民工的财税优惠政策等问题。

第9章,国外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财税政策实践经验,以为我所用。比如:通过实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激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等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来间接地促进就业;通过推广和鼓励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安排专门就业资金、政府出面举办公共工程、免费对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财税政策,直接帮助失业者就业。指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实施就业再就业经济社会政策,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购买公益性岗位、实施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鼓励灵活就业、扩展就业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10章,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政策选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新一轮财税改革为契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方案。一是强化公共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保障力度。包括:财政为就业再就业提供资金保障,财政为就业再就业提供公共保障,如以就业换保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发展教育和职工培训等。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城市化建设进程等。三是强化财税政策对就业再就业的调控力度。利用税收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特别是加大教育投资和培训的力度。利用财税政策直接激励企业和社会增加就业再就业岗位,建立长效稳定的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体系,扩大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扶持范围和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好现有各项税费减免补贴政策,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四是建立与就业相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定《社会保障法》,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明确各级财政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中的职责,建立一套以财政为主导,财政、税务、社会保障、银行、市场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等。

【注释】

[1]温海池:《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薇辉等:《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经济日报》1995.01.04。

[4]温海池:《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袁伦渠:《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坎贝尔·R.麦克南:《当代劳动经济学》(第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9]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0]叶汉生:《充分就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载《四川财政》200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