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了解账户及其结构吗

你了解账户及其结构吗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金,一般理解为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可以同“资本”通用。因此,资金运动是一个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及资金退出的过程。其次,资金运动是抽象的,它是从各种具体的会计核算中总结抽象出来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任何经济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具体到量化,若仅用“资金运动”这一抽象概念,会计核算的对象无法落到实处。这就有必要对资金运动进一步具体分类,这就形成了会计要素。

周一 解读会计

上午 走进会计

◇第一堂 不能混用会计里的百家姓

提到会计工作,你也许会想到日常工作中的细微和烦琐,不由地就感到头疼。可是这些还不是最让人头疼的,实际工作中出其不意的难题才是你要学会应对的。

对于初次踏上会计岗位的人来说,登记会计实账时会遇到诸多难题。比如会计人员入门会在工作中出现混淆登账顺序、制作不正确或不完整的凭证、登错账户等问题。

在不少会计初学者看来,会计的学习比较乏味与枯燥,知识点繁多而且琐碎。

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中还有特殊,时时都有例外情况出现,这也就增加了会计学习的难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论学习什么都必须勤学苦练,没有什么“终南捷径” ,会计学习也不例外。但是,会计学习也自有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借助一些窍门,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学好会计,首先就应该先了解会计,那么,什么是会计呢?

一、会计“姓”什么———什么是会计

提起会计,人们或许会想到公司里记账的李会计或王会计。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人每日都以各种形式接触着会计,许多人认为“会计就是做账管钱,打算盘” ,甚至有些从事会计工作多年的“老会计们”也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会计。

那么,什么是会计呢?

会计的本意是核算。发生经济业务总会涉及钱进钱出,会计就是对此进行计算,再将这些结果提供给使用者。

所以说会计就像一张写满了信息的纸,通过它,你可以了解赚取了多少利润、赔了多少本钱。

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总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换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达到这一目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外,还必须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比较,来掌握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记录、分析、比较就是会计的最初形式。

现代经济生活中,任何单位和部门都存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竞争激烈,企业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股份公司、跨国公司、垄断组织的大量涌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日趋复杂,为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人们需要对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更高层次的核算。

与此相适应,会计也由简单的记录与计算,对外面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算、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就像是企业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到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表面上看,会计工作是简单的记账和编制报表,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非常准确。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业务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并分类记录。作为企业经营者,通过加工后的会计信息把握企业资金运作状况,以此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如果要了解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首先必须通过这家公司的会计资料来了解该公司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成本费用的控制情况等。

简单地说,会计就是一个提供财务状况的信息系统,它将有用的财务信息处理好,让管理者、经营者掌握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让和企业或单位有经济关系的人可以随时掌握情况。

二、会计的户口册———会计的对象

任何工作都有其特定的对象,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在会计对象的家庭中,其成员一般就是指会计工作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及资金运动,也称价值及价值运动。

1.资金

资金,一般理解为财产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可以同“资本”通用。企业资金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企业用于购买材料、支付工资、购置设备、修建厂房、购买专利等各项专用资金。

和资本一样,资金也要创造价值,资金的生命力在于运动,在运动中实现增值。资金在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流转,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实现增值。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处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货币和财产物资才是资金,而处于消费领域的货币和财产物资不是资金。

2.资金运动

首先,资金运动是客观的,资金运动的客观性是指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资金都要经过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周转和资金的退出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各单位的具体业务活动,这在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中,又有很大的差异。

以工业企业为例,它主要从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了便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材料、支付职工工资等。当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中垫付的资金以及上缴有关税费等。

因此,资金运动是一个资金投入、资金循环与周转(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的流动)及资金退出的过程。它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利润、费用等),也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正是由于资金运动的客观性的存在,会计才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商业语言” 。

其次,资金运动是抽象的,它是从各种具体的会计核算中总结抽象出来的概念。在会计实务中,任何经济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具体到量化,若仅用“资金运动”这一抽象概念,会计核算的对象无法落到实处。这就有必要对资金运动进一步具体分类,这就形成了会计要素。

三、会计的六弟兄———会计六要素

如果将会计比作为一个大家族,那么,会计的六要素则是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六弟兄,它们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六兄弟: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就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和条件,如现金、银行存款、厂房场地、原材料等有形资产。

除以上货币资金以及实物资产外,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能决定企业的资产,而不是根据谈判中交易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确认资产。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以特殊方式形成的资源,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能够长期支配,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资源可视为资产。反之,则不能视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也就是说,企业将其资产用于生产、再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利润。比如,资金可用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原材料、厂房、机器可用于生产产品,产品出售后收回货款,又以现金的形式流入企业。

◆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确认为资产,反之,不能视为资产,如一条技术上已经被淘汰的生产线,它不能用于产品生产,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所以就不再是资产了。

企业的资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按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上的一个在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其中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短期投资、存货、待摊费用等。

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都属于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产,往往可以通过举债筹措资金来购置。企业举债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如购进资产未付款形成应付账款等。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最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要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则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两种。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和资本一样,负债也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内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长期负债是指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短期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就是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产,除了企业以举债形式筹措资金购置外,主要来自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所有者在企业创办时投入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润,构成了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所以,所有者权益在金额上就等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加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累积的利润。

所有者权益的主要特征包括:

(1)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供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不必向投资人返还资本金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所有者。

(3)企业所有人凭其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要依据。

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公积。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人投入或企业由其他渠道取得,而归投资人享有,它包括资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留存公积又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盈余公积主要用于弥补企业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亏损,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按照规定进行分配以后的剩余部分。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企业只有取得收入才能补偿生产中的耗费,重新购买材料,从而保证企业生产不间断进行。

这种总流入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债务的减少。销售商品的收入主要指取得货币资金方式的商品销售;提供劳务的收入主要指提供劳务服务获取的收入;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所获取的收入主要指他人使用企业资产的收入,如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等。

收入的一般特征表现为:

(1)收入一般在日常商业行为中产生。

(2)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3)收入在会计中可能会引起业主权益的增加,但不增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量,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按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收入通常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从其主营业务的日常活动中的项目获得的收入,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的收入,如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5.费用

费用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企业要正常经营,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耗费。如企业为产品生产耗用的各种材料、支付工资;企业为了销售商品必须先买进商品,支付运杂费、保管费用、支付工资,发生各种费用;企业为推销产品而发生销售费用;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各项管理费用。

费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日常活动中产生(不包括偶发事件产生的损失———营业外支出)。

(2)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该流出不包括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它是收入扣减成本和费用后的剩余部分。如果扣减的费用低于该期的收入,表示本期产生了利润,反之,则表示出现了亏损。

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成本和税金后余额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

(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指营业收入中扣减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余额。

用公式表示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入-投资损失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用公式表示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随堂测试

1.何谓会计要素?它是如何划分的?

2.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第二堂 会计的工作流程

给你一张白纸,然后多次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将这张白纸对折了100万次的时候,你能猜想它的厚度有多少?一幢房子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动作,为什么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就在于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情做好。同样,作为会计工作人员,你就应该清楚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将看似琐碎、繁杂的会计工作做好。

一、会计的工作流程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要想清楚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必须记录与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

首先,会计应对所发生的理财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判断是否属于会计信息,只有实际已发生的和已完成的理财活动才能纳入会计信息。比如,某企业与另一家企业签订一份购买材料合同,只有在合同履行后会计才能将其确认为会计信息。

其次,会计按照会计信息进行分类并计入账面,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这一过程包括编制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等环节。

最后,会计以财务会计报告形式输出其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

步骤一:

会计每个月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时一定要由财务部门有签字权的人签字),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将每笔业务的发生额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步骤二:

编制两个分录。在一个分录中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在另一个分录中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转入后如果差额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要缴纳所得税,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

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

编制好两个分录后,然后制作记账凭证,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若企业发生亏损,这并不代表不需要缴纳所得税,这主要取决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应纳税所得额为正数就必须计算缴纳所得税,同时应注意的是,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费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而当采用应付税款法时,以上两者必须相等。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缴纳所得税)。

步骤三:

根据总账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科目的余额(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的本月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须注意的是:除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编制外,其他应在月末进行,月末核对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月初报税时应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

随堂测试

1.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需要编制几个会计分录?

2.这几个分录有何作用?

下午 从业的准备

◇第一堂 会计等式知多少

对于刚刚接触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来说,会计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了解会计的重要概念是踏入会计门槛的第一步,更是学好会计的基础。

一、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它是会计核算中反映会计六要素之间内在经济关系的恒等公式,是建立各种专门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

任何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营利益。为了获取利益,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定首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

通过总结,我们看到,这些资产总有如下特征:一方面,任何资产都是经济资源的一种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或为厂房、机器设备,或为现金、银行存款等。

另一方面,这些资产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或通过向债权人借款两个渠道实现。显然,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无偿(捐赠除外)地将资产让渡出去,换句话说,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相应的权益。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

对企业资产拥有权益的包括债权人和投资者,权益也就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而债权人的权益称为企业的负债,因此,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就是资产负债表会计等式,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会计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2.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

资产负债表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日资产和权益的静态等式关系,但必须指出,资金运动是客观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会发生各种收入和费用。通过比较一定期间的收入与费用,便可了解企业在该期间所实现的经营成果,即企业利润。利润本身就揭示了收入和费用客观上存在着的联系,用公式表述为:

收入-费用=利润

上述等式称为利润表会计等式,它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因此,这个等式也叫动态会计等式。它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期间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的数量关系,是设计和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3.会计基本等式的转化形式

“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是企业资源在某一期间的静态表现形式,而在企业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收入的发生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流入,费用的发生必然会带来利益的流出,收入和费用的运动形成企业的经营成果,即“收入-费用=利润” 。

也就是说,一定会计期间的始点(如月初)表现为“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 ,而在会计期间的当中,则表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关系式反映出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增值的情况,也是一个动态等式。在会计期末(如月末)结算时,计算出利润,并对利润进行分配,转入所有者权益中。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会计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并能引起和影响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价值交换活动。会计业务是会计处理的具体对象。

因此,不是会计业务的经济业务,无须进行会计处理,如企业编制财务成本计划,与外单位签订供销合同等。而属于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必须进行会计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将经济业务与经济活动相混淆。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签订合同属于经济活动,但不能称为经济业务,因为签订合同不必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只有当履行合同并引起资金运动时,才属于经济业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履行合同如实记录和反映,进行会计核算,履行合同才属于经济业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外部经济业务,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对外经济往来的业务,如向银行借款、由所有者投入资本、向顾客销货等。另一类为内部经济业务,即发生于企业内部的经济事项,如领用材料、支付工资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经济业务,而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中的具体项目发生增减变化。尽管经济业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就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九小点,如表1-1所示。

表1-1 经济业务的类型

可以说,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的变化,通过以上九点对等式影响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等额减少,但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2)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等额增加,但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3)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的右边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且增减额度相等,同样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4)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等式的左边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且增减额度相等,同样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例1-1】假如A企业2009年5月发生如下涉及资产、权益变动的经济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1)A企业购买材料3000元,货款尚未支付。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原材料增加了3000元,另一方面是负债方的应付账款也增加了3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加相同数额,等式依然平衡。

(2)A企业收到国家投入资金50000元,当即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增加了50000元,另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实收资本也增加了50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加50000元,等式依然平衡。

(3)A企业以银行存款2000元偿还半年期限的供货单位的借款。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了2000元,另一方面是负债方的短期借款也减少了2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减少2000元,等式依然平衡。

(4)A企业经批准减少资本7000元,企业以银行存款支付。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了7000元,另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实收资本减少了7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减少7000元,等式依然平衡。

(5)A企业收回客户前欠的货款5000元,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增加了5000元,另一方面是资产方的应收账款减少了5000元。会计等式左边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等式依然平衡。

(6)A企业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9000元,偿还前欠供货单位的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负债方的短期借款增加了9000元,另一方面是负债方的应付账款减少了9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数额相等,等式依然平衡。

(7)企业批准将资本公积1000元转增为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实收资本增加了1000元,另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资本公积减少了1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数额相等,等式依然平衡。

(8)银行将企业所欠的两年期限的借款6000元转作对本企业的投资。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实收资本增加了6000元,另一方面是负债方的长期借款减少了6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数额相等,等式依然平衡。

(9)A企业经研究,决定进行利润分配,应付给投资者利润4000元,予以转账。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负债方的应付利润增加了4000元,另一方面是所有者权益方的本年利润减少了4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数额相等,等式依然平衡。

考虑收入和费用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0) A企业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7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增加了70000元,另一方面是销售收入增加了70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增加减少70000元,等式依然平衡。

(11) A企业向供材料企业出售产品1000件,每件60元,货款60000元用于抵还应付的材料价款。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负债方的应付账款减少了60000元,另一方面是销售收入增加了60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相同数额,等式依然平衡。

(12) A企业本月计算出应付水电费80000元,款项尚未支付。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负债方的应付账款增加了80000元,另一方面企业的费用增加了80000元。会计等式右边有增有减,增减相同数额,等式依然平衡。

(13) A企业结转本月销售产品的成本45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方面是资产方的库存商品减少了45000元,另一方面是企业销售成本费用增加了45000元。会计等式两边同时减少相同数额,等式依然平衡。

随堂测试

1.什么是会计等式?

2.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有何影响?

◇第二堂 认清会计的角色

一、什么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进一步分类所形成的核算项目。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会计等式,了解了会计的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如果把会计对象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会计要素实际上是将这块蛋糕切成了六块。但是,仅将会计对象经过这样的一番切割之后,是否就能全面、系统、分类地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若仅有“资产”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当我们用50万元的货币资金去购买厂房,这只能反映为一项资产的减少,另一项资产的增加,不能具体地反映出企业或单位财务状况。这就需要对会计要素做进一步的分类。

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需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另一方面,由于会计要素反映的经济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其管理的要求也各异,所以,还需要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核算。

因此,我们还必须把会计对象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如何分类则取决于会计目标。

比如,当我们把资产要素分为“银行存款” 、 “固定资产”等科目后,上面用银行存款建设厂房的例子便可以表示为: “银行存款”减少了50万元,“固定资产”增加了50万元,这样就把问题反映清楚了。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具体地体现于以下几点原则:

(1)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与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方面,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遵守国家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以保证各单位的会计资料能够在一个部门内部加以汇总;另一方面,由于各单位自身的性质和规模等具体状况不同,企业可以在不影响会计核算、报表汇总及对外提供统一报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合并一些会计科目,对某些明细科目的设置,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2)设置会计科目时,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明、易懂。为了便于不同时期会计资料的分析对比,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另外,每个会计科目都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其名称含义要明确,以便开设和运用账户,不要将不同特征的资料记入同一科目。

(3)按照管理的需求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满足会计主体自身经济管理的要求,可以充分及时地为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经营决策,以及考核、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科目要满足投资者对会计资料的要求,便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会计科目设置还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一般说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科目也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两者基本一致。特殊情况下,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应考虑国家需要。

三、会计科目应怎样分类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六大要素的进一步分类,是我们做账和编制报表的主要依据。所以,确定会计科目时,必须内涵明确、界限清楚,每一个会计科目反映一个特定的内容,不重不漏。

按照不同的标准,会计科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1.按反映的会计要素分类

(1)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是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资产的变化情况而设置的科目,如反映货币资产的“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科目;反映流动资产的“短期投资” 、 “应收账款”等科目;反映存货的“原材料” 、 “产成品”等科目。

(2)负债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是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负债的变化情况而设置的科目,如反映流动负债的“短期借款” 、 “应付票据” 、 “应付账款” 、“应付工资”等科目;反映长期负债的“长期借款”等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为了核算和监督各项所有者权益的变化情况而设置的科目,如反映资本的“实收资本” 、 “资本公积”等科目;反映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情况的“本年利润” 、 “盈余公积” 、 “利润分配”等科目。

(4)损益类科目。损益类科目是为了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收益、费用和损失而设置的科目,如反映企业经营收益的“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 “主营业务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其他业务支出” 、 “管理费用”等科目。

(5)成本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是为了核算和监督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而设置的科目,如反映制造成本的“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等科目。

2.按反映经济活动的详细程度及其隶属关系分类

由于企业的经营性质和规模及其他各方面不同,所以,企业在各会计科目反映指标的详细程度上要加以区分,并分级设置。

在实际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于某些会计科目如“原材料” 、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等,还需进一步对其分类。如原材料,必须知道它的种类、金额、单价、数量等信息,因此须在原有科目下再根据用途和需要设置细目科目。

会计上既要求设置总分类科目,以提供综合的指标,又要求设置明细分类科目,以提供具体详尽的指标,以满足不同经营管理的需要。于是就有了一级科目、二级会计科目、三级会计科目的分级科目系统:

(1)一级会计科目。一级会计科目又称为总分类科目,它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

(2)二级会计科目。二级会计科目又简称为子目,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有的总分类科目下设的明细科目太多,此时,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

例如,在“固定资产”科目下,按固定资产的类别分别设置“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 “租出固定资产”等二级科目。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形式上的二级科目,不能说就是二级科目,主要看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是否介于一级会计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比如“固定资产”一级科目提供全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总额;其二级科目提供各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总额;三级科目提供每项固定资产的原值及其实物的数量等具体内容。

(3)三级会计科目。三级会计科目又简称为细目,它是对二级科目再进一步分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为会计科目,可按各往来银行之名称分类,如中国银行、第一银行等为子目,子目之下再分为中国银行活期存款、支票存款、定期存款等细目。

四、会计科目表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六大要素的进一步分类,是我们做账和编制报表的主要内容。例如,货币资金存放到银行里,会计科目名称就叫“银行存款” ,仓库里放的各种货物,会计科目就叫“库存商品”等。

为了便于进行账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每个会计科目都有法定的编制号码。会计科目的编号应讲究科学性,以便能够区分会计科目的作用。

会计科目的编号一般采用“四位数字” 。以千位数字代表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区分的类别,一般分为五个数码: “1”为资产类、 “2”为负债类、“3”为所有者权益类、 “4”为成本类、 “5”为损益类;百位数字代表每大类会计科目下的较为详细的类别;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代表会计科目的顺序号,为便于会计科目增减,在顺序号中一般都有一定间隔。

◆须特别注意:在人工系统下,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不得只有编号而无会计科目名称。

每个会计科目的名称及所反映的内容都有统一的规定, 《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列表具体规定如表1-2所示。

表1-2 会计科目列表

续表

随堂测试

1.会计科目的编号采用几位数?

2.这几位数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第三堂 你了解账户及其结构吗

会计核算的工作中,需要把每项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及其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连续、系统地记录下来,因为只有会计科目这些名称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开设一定账户。账户就如同每个家庭户口册中的一页页卡片,每页卡片按规定的格式记录着家庭每位成员的基本信息及其系统的变动情况。

一、什么是账户

账户就是用来连续系统地记录经济交易过程及其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变动情况的一种格式结构“工具” 。

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库存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现时持有数量,就必须开设“库存现金”账户;对于企业从银行等机构借入的不超过一年的债务的增加、偿还及结余情况,在设置的“短期借款”账户中进行记录等。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人把账户和会计科目混淆。事实上,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1.二者的联系

(1)由于它们是对同一对象的具体分类,因而它们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

(2)会计科目一经制定,账户就必须遵循会计科目所作的规范设置,所以,它们设置的原则是一致的。会计科目变了,账户也要重新设置。

2.二者的区别

(1)会计科目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规定的;而账户则是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根据会计科目的规定和自身管理的需要在账簿中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而账户在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基础上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会计科目一般只有文字说明,本身没有结构;而账户却有便于记录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结构。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的格式。为了清晰、全面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每一个账户既要有明确的经济内容,又要有一定的结构。各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变动,尽管千变万化,但从数量上看,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

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也相应地划分为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右方(记账符号为“贷”)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

一般来说,在会计实务中账户的基本结构应包含的内容如下: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的名称。

(2)日期和摘要,即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对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

(3)凭证号数,即登记账户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4)资金的增加额、减少额,即填写经济业务增加和减少的具体金额。

(5)资金余额,即资金运动后的结果。

在会计实务中,账户的基本结构(即账户的基本格式)如表1-3所示。

表1-3 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所登记的内容中,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余额按照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例1-2】下面以E企业2009年9月“应收账款”账户记录来说明“应收账款”账户的结构,如表1-4所示。

表1-4 应收账款

从表1-4中我们可以看到E企业9月初还有30000元应收账款未收回,9月份共有两批发出商品未收回货款,并收到外单位归还的一批货款,到9月末该单位应收账户的期末余额为40000元。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 30000 + 7000 + 18000 - 15000

    = 40000 (元)

实务中,通常以简化的“T”字形账户形式来说明账户的基本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账户结构

从上面的“T”字形账户结构来看,每一个账户都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并且每一个账户的左右两方都应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也就是说,如果在右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左方记录减少额;反之,如果左方记录增加额,则右方就应该记录减少额。至于账户由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由企业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具体经济内容来决定。

三、账户的分类

企业或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特定账户的分录把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反映出来。

1.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账户按会计要素的分类,也就是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具体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

(1)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是根据资产类会计科目设置的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账户。

资产类账户按其流动性,可分为两大类: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

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待摊费用、商品进销差价、原材料、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物资采购、坏账准备、预付账款等账户。

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待处理财产损溢等账户。

(2)负债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是根据负债类科目设置的反映企业负债增减变动和结余情况的账户。从该类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看:一是表明这种债务履行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二是表明清偿负债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负债类账户按其在形成时确定的偿还期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负债类账户和非流动负债类账户。

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福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预计负债、预提费用、待转资产价值等账户。

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账款、递延所得税负债、专项付款等账户。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指的是根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设置的反映投资者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账户。

按照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方式,该类账户可分为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账户和反映所有者投资收益的账户。

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账户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已归还投资、资本公积等。

反映所有者投资收益的账户包括:本年利润、盈余公积、利润分配等。

(4)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是指根据成本类科目设置的反映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费用并据以计算成本的账户。它针对一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某产品、某类产品、某批产品、某生产步骤等),表明了由此发生的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

成本类账户包括供应过程的成本计算账户“物资采购” 、 “在途物资” ,也包括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账户“生产成本” 、 “制造费用”等。

(5)损益类账户。损益类账户是指根据损益类科目设置的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的一切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的全部损益内容的账户。它既包括来自生产经营方面已实现的各项收入、已耗费需要在本期配比的各项成本、费用,也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业务收支,以及本期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收支等。

一般来说,该类账户可以划分为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两大类。

①收入类账户。收入类账户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

A.反映营业收入的账户。

B.反映营业外收入的账户。

C.反映拓展收益的账户。

②费用类账户。费用类账户是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A.反映营业性费用的账户。

B.反映非营业性费用的账户。

2.账户按用途结构分类

账户的用途,是指开设和运用账户的目的及其具体作用。

按照登记内容及其作用,可以把常见账户分为11大类:盘存账户、资本账户、调整账户、成本计算账户、收入账户、集合分配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提账户、财务成果账户、计价对比账户、费用账户。

(1)盘存账户。盘存账户是用来核算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账户。

盘存账户的特点:

①一般情况下,盘存账户应为借方余额。

②盘存账户都可以同时也有必要进行双重计量。

这类账户包括了企业主要的资产账户,如“固定资产” 、 “原材料” 、 “库存现金”等账户。该类账户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盘存账户结构

(2)资本账户。资本账户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各项资本的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的账户。如“实收资本” 、 “资本公积” 、 “盈余公积”等账户。该类账户的结构如图1-3所示。

图1-3 资本账户结构

(3)调整账户。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有关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管理上的某些需要或其他的特殊原因,对于某些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有时需要设置和应用两个账户,一个账户分录监督和核算会计要素具体项目的原始指标,另一个账户则用来核算和监督原始指标的调整指标,将原始指标和调整指标相加或相减,就可以求得现有的实际余额。

在会计核算中,我们通常将记录反映原始数字的账户,称为被调整账户,将记录反映对原始数字进行调整的账户,称为调整账户。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调整账户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备抵附加账户。

①备抵账户。备抵账户又称抵减账户,它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被调整账户的余额-备抵账户的余额

按被调整账户的性质和内容,又可以将备抵账户分为资产类备抵账户和权益类备抵账户。

A.资产类备抵账户。资产类备抵账户是以抵减某一资产的数额,来求得该资产账户实有数额的账户。而“累计折旧”账户则是一个典型的资产类备抵账户,它与“固定资产”账户之间的关系,就是调整与被调整的关系。

B.权益类备抵账户。权益类备抵账户是用来抵减某一权益(包括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账户(被调整账户)的数额,据以确定该权益账户的实际数额的账户。 “利润分配”账户就是一个典型权益类备抵账户,它与“本年利润”账户之间的关系,就是调整与被调整的关系。

备抵账户的特点:调整账户与被调整账户的经济性质相同,但账户的期末余额方向相反。

②附加账户。附加账户又称补充账户,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被调整账户的余额+附加账户的余额

附加账户的特点:调整账户与被调整账户的经济性质、账户的期末余额方向都相同。

③备抵附加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是以增加和抵减的方式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被调整账户的余额±备抵附加账户的余额

备抵附加账户同时具备备抵账户和附加账户的调整功能。当此类账户的余额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反时,调整方式与备抵账户相同;当此类账户的余额与被调整账户的余额方向相同时,调整方式与附加账户相同。如“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

(4)成本计算账户。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某一时期所发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情况,据此可以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的账户。如“生产成本” 、 “材料采购” 、 “在建工程”等账户。

成本计算账户贷方登记转出的已完成某一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期末余额在借方,表明尚未完成某一生产过程的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成本计算账户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 成本计算账户结构

成本计算账户的特点:

①成本计算账户的期初余额,表示某一尚未结束的经营过程中成本计算对象的实际成本。此时,成本计算账户就能起盘存账户的作用。

②成本计算账户下属明细分类账既要借助货币计量来反映全部消耗,提供全面系统的成本信息,又要借助实物或劳力计量,反映物资或劳动消耗。

(5)收入账户。收入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取得的各种收入和全部利得的账户。

收入账户贷方登记本期收入或利得的增加数;借方登记本期收入或利得的减少数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本期的收入和利得数。

常见的收入账户有“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 “补贴收入” 、“投资收益”等账户。收入账户结构如图1-5所示。

图1-5 收入账户结构

(6)集合分配账户。集合分配账户是用于规整和分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的账户。

集合分配账户贷方登记按预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转出额;借方分录各种间接生产发生的费用额。该类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集合分配账户结构如图1-6所示。

图1-6 集合分配账户结构

集合分配账户主要包括“制造费用”账户。设置集合分配账户,主要是为了单独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实现的程度和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采取措施,降低费用,从而扩大收入。

(7)结算账户。结算账户是指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其结算情况的账户。根据性质和结构的不同,结算账户可分为:

①债权结算账户。债权结算账户是指用来记录企业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债权结算的经济行为,反映和监督债权结算情形的账户,也叫资产结算账户。

这类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债权的减少数,借方登记企业债权的增加数。余额在借方,表明企业尚未收回的债权数额,如“应收账款” 、 “预付账款” 、“应收利息”等。债权结算账户结构如图1-7所示。

图1-7 债权结算账户结构

②债务结算账户。债务结算账户是指用来记录企业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债权和债务结算行为,反映和监督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也叫负债结算账户。

这类账户贷方登记企业的债务增加数,借方登记企业的债务减少数,余额在贷方,表明企业尚未清楚的债务数额。如“应付账款” 、 “预收账款” 、“应付股利” 、 “应收票据”等账户。债务结算账户结构如图1-8所示。

③债权债务结算账户。债权债务结算账户是用于反映和监督企业同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往来行为的结算业务账户。

这类账户贷方登记企业债务的增加数和债权的减少数,借方登记企业债权的增加数和债务的减少数,期末余额表示债务与债权的差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图1-8 债务结算账户结构

◆这类账户属债权债务双重属性的结算账户。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结构如图1-9所示。

图1-9 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结构

结算账户的特点:

A.结算账户只是反映企业的债权与债务情况,因而其总账和明细账提供的只是货币信息。

B.结算账户应按结算单位或个人分类设置账户明细,以便按结算单位和个人反映结算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核对。

(8)跨期摊提账户。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按债权发生制的原则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的账户。

跨期摊提账户的设置,是为了使费用的确认建立在债权发生制的基础上,分清计入成本计算对象的时间界限,正确计算成本和利润,以便有效地评价各个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责任。

属于跨期摊提账户的有“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种,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二者的联系。

A.账户的形式和结构相同。在两种账户中,借方都用来登记费用的实际支付或发生额,贷方都用来登记已经提取各期成本或损益负担的费用额。

B.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二者都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若干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到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贷方登记应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摊配数,借方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额或发生额。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不经常发生此类业务的核算单位,可以设置一个“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这样就可以简化核算手续。 “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的余额应列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差额,即以期末预提费用大于待摊费用的差额列为贷方余额,而期末待摊费用大于预提费用的差额列为借方余额。此账户余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C.明细账的设置相同。二者都是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目,进行明细分类的核算。

2)二者的区别:

A.账户的性质不同。在资本要素账户分类中, “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而“预提费用”属于负债类账户。

B.填制会计报表的处理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费用发生后据实摊销,事前已知具体的分配标准及分配金额,实务中不会出现贷方余额,填制会计报表时不必要进行调整;而预提费用则要在费用发生之前进行预估,事先并不知道具体的分配标准及金额,所以,实务中时常出现多提或少提的现象。

◆多支付的预提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账户,视同待摊费用处理。

①待摊费用账户。待摊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正在支付,但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且分摊期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的各项费用的资产类账户。

账户贷方按各个会计期负担的费用摊销数记发生额,借方登记本期应付的摊销额,借方余额表示尚未摊销的余额。待摊费用账户的结构如图1-10所示。

图1-10 待摊费用账户

◆待摊费用的特点是支付在前,受益、摊销在后。

【例1-3】①公司以银行存款预付明年上半年的房屋租金7000元。

②分摊应由本月负担的房屋租金2000元。

②预提费用账户。预提费用账户是用于反映和监督企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分期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的账户。

预提费用账户贷方登记按计划分期提取并计入本期成本或损益的数额;借方登记本期实际支付的费用数额。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按照计划已经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数额;在借方,则表示实际支出大于预提费用,应视同待摊费用,而分期计入成本。预提费用结构如图1-11所示。

◆预提费用的特点是受益、预提在前,支付在后。

【例1-4】①预提尚未支付的设备修理费6000元。

②支付本月发生的设备修理费6000元。

图1-11 预提费用账户结构

(9)财务成果账户。财务成果账户是用来核算并反映一定期间内企业全部经营的最终成果,并据以确定企业利润或亏损数额的账户。

由于财务成果账户是将一定时期内形成或确认的收入和该时期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比较计算,把经营的最终成果以货币表现出来,因此,财务成果账户成为联结一切收入和费用账户的纽带。

财务成果账户的贷方登记各项经营的收入,借方登记各项经营的费用和损失,余额为借贷两方发生额对比求得的差额,从而反映出该时期经营的最终成果。

财务成果账户的主要特点:

①财务成果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只提供货币信息;

②年终结算前,这类账户都有余额,贷方余额为利润,借方余额为亏损,年终结算转出后无余额。

财务成果账户的结构如图1-12所示。

(10)计价对比账户。用一对某项经济业务,按两种不同的计价进行核算对比,借以确定其业务成果的账户。计价对比账户的结构特点是:借方登记某项经济业务的一种计价,贷方登记该项业务的另一种计价;期末将两种计价进行对比,据以确定成果。典型的计价对比账户如“本年利润”账户,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各项收入,借方登记各项费用和成本,将借方、贷方发生进行对比,即可确定本期的经营成果。在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情况下,“材料采购”账户也是计价对比账户,其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两者(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材料成本差异。

图1-12 财务成果账户结构

(11)费用账户。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账户。

费用账户贷方登记当期费用发生的减少数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费用发生数;借方登记当期费用发生的增加数;期末结转后无余额。

如“主营业务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营业费用” 、 “营业外支出和管理费用”等账户。

费用账户的结构如图1-13所示。

图1-13 费用账户结构

随堂测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费用账户借方登记当期费用发生的减少数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费用发生数;贷方登记当期费用发生的增加数。

2.待摊费用账户与预提费用账户各有什么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