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却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新自由主义革命。这场新自由主义革命很快就席卷了世界各国,是造成90年代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货币和金融危机频发及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不平衡加剧的一个重要先导因素。芝加哥经济学派极力抨击政府干涉主义的做法,认为政府对自由市场的管制极其无效。英、美这两位领导人上台执政伊始,就掀起一场“新保守主义”革命。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扭转英国经济的衰落趋势。

新自由主义: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似乎是一个没有太多个性的10年。就时代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我们会想起20年代的汽车,30年代的“大萧条”,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带来的汇率波动和能源危机引起的石油价格的两次高升,90年代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全球化,而夹在中间的80年代却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却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新自由主义革命。这场新自由主义革命很快就席卷了世界各国,是造成90年代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货币和金融危机频发及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不平衡加剧的一个重要先导因素。

笼统地讲,新自由主义主张把经济的控制权从政府转到市场手里。它认为最小的政府最有效,同时经济也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的”自由主义,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大卫·休谟的经济主张里。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猛烈抨击了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他们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18、19世纪取得了成功。

19世纪中期,国家主义观点又重新在知识界活跃了起来,19世纪末政府干涉主义在许多国家再次抬头,例如,美国“进步时代”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就比较严格。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以及苏联管制经济的出现,知识界和政治界越来越支持通过政府管制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可以说是这种思想取得主导地位的集中体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各国政府经济政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政府都害怕再现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纷纷制订计划、政策来发展经济。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都钉住美元,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间自由贸易也是在这种固定汇率安排下展开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受到了各国政府严厉管制,因为国际资本流动本身是和固定汇率制度安排不兼容的。

在发展中国家,去殖民化浪潮和寻求民族经济独立的冲动,也使它们纷纷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口替代政策来发展民族经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干涉主义的做法,但这个时期欧美国家却出现了一段独特的经济繁荣,经济增长率很高,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社会收入分配也比较合理。许多人把1945~1973年这29年称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政府管制经济的做法越来越有问题,通货膨胀逐渐积聚,失业率也逐渐攀升,一些国家还遭遇了财政危机。这些问题都集中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上。“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受到侵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超过了主权国家的干预能力,美国国内高昂的通胀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传导到世界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遭遇“滞胀危机”,高通货膨胀和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在西方世界名声扫地。[6]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逐渐衰落的同时,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芝加哥经济学派建构起新古典经济学思想,通过芝加哥经济系的领导,新自由主义原则在社会舆论中影响很大。芝加哥经济学派极力抨击政府干涉主义的做法,认为政府对自由市场的管制极其无效。它通过新古典价格理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的恢复重新建立起一套货币主义思想,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到20世纪80年代货币主义在宏观经济理论上又发展成理性预期学说,在金融领域又发展出一套“有效市场假说”,在方法论上他们一直主张通过数据来验证理论的实证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新自由主义在各个大学经济系取得了绝对主导地位,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经济系,那里获得诺贝尔和克拉克经济学奖的人数是其他任何一个大学所无法比拟的。那些信奉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国家开始用竞争性的法律、大学入学券、和财政部脱钩的独立中央银行、知识产权、累退性的收入税等政策来替代原先的福利国家体系。它们认为这些简单做法可以焕发整个市场的激励机制,纠正政府失灵现象。

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在英国1979年大选中获胜,里根领导的共和党也在1980年美国大选中获胜。英、美这两位领导人上台执政伊始,就掀起一场“新保守主义”革命。可以说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罗纳德·里根是开启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先锋人物。

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扭转英国经济的衰落趋势。她非常崇尚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经常在内阁会议上拿着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一书来教导议会者。除了哈耶克,她奉为思想导师的还有肯思·约瑟夫、艾诺奇·鲍威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的首位女首相,1979~1990年一共在任10年。

撒切尔夫人极力主张放松政府管制,推崇自由市场和企业家精神。她上任伊始就决心降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涉,她认为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政府应该通过出售一些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来给市场松绑,英国新财政政策的第一任务应该放在治理高通货膨胀上。接着,她通过提高利率实行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大规模削减了财政预算开支,在医疗、教育、房屋等公共服务上也大大降低开支,并且通过一系列非常措施打击了工会联盟,这使得她的改革阻力大大减小。1982年1月英国的通胀率在撒切尔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从18%降到8.6%,到1983年英国的通胀率已经降到1970年来的最低水平。

撒切尔夫人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崇尚绝对道德、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政治手腕上也非常强硬,不达目标绝不轻易妥协。1983年大选中新保守主义势力继续占大多数,撒切尔夫人连任后继续推行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英国政府卖掉了大部分国营机构,在其他领域也更深程度地推进了私有化。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90年卸任时,英国经济增长指标要好于德、法、意等其他欧洲联盟国家,但和其他欧盟国家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条件相比,英国要糟糕得多。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对后来几届政府的影响很大,不管是左派政府还是右派政府在大的原则上都坚持沿着“撒切尔主义”的道路走,像托尼·布莱尔的新劳工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也基本实行的是“新撒切尔主义”政策。英国大部分政党都接受了劳工联盟立法、私有化、自由市场等自由主义原则,没有哪个大党愿意逆转撒切尔的经济改革。这个也是今天英国大部分政党在政治竞选中的纲领差异看起来为什么不那么大的原因。

大西洋另一岸美国,罗纳德·里根作为撒切尔的心灵伙伴也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自由主义改革。里根在1980年美国大选中获胜,1981~1989年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自由化经济政策,这些自由化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是和“供给学派经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供给学派经济学”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反向倒戈,它认为要刺激经济繁荣应该通过减税等一系列政策来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降低产品价格,这样也就能够使生产更为繁荣,而不应该通过刺激消费者需求来达到经济繁荣的目的。

里根任职期间,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3%的速度经历了一个复苏和发展,社会失业率和通胀率都大大降低。但工人平均实际工资却一直没有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分配差距也大大拉大,达到了美国自1920年以来的最大差距水平。里根政府大幅提高利率把通胀给压了下来,也实行了大规模税收削减政策。但80年代美苏搞冷战,政府国防预算却迟迟没有降下来,这导致美国政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最终引起了美国储蓄和借贷危机。为了填满美国政府预算赤字,美国政府大量从国内和海外借债,整个国民债务从7000亿美元攀升到3万亿美元。美国从战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随着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和里根在美国启动新自由主义改革,诸如日本内阁总理大平正芳以及他的继任者铃木善幸、西德总理科尔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也开始实施放松政府管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自由主义大浪潮开始席卷西欧、澳大利亚、拉美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这场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浪潮,深深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后来出现的许多深刻的国际问题可以说都滥觞于这场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