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刻意求静,内心却难以静

刻意求静,内心却难以静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刻意寻求宁静,所以就愈加不能宁静。所以说,当一个人刻意求静时,他的内心反而难以安静下来,只有让自己做到顺其自然,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静!这两首佛偈讲到了两种境界:神秀的境界是刻意求静,而慧能则是无为而静。因为内心并未真正放下,“尘埃”只会紧随其后,时时困扰。所以说他的心境是刻意求静,太过小心翼翼,断不了尘缘,不得佛心。因为当一个人顾虑过多时,心就难以平静。

【原文】

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

〖译文〗

刻意寻求宁静,所以就愈加不能宁静。妄心是动的,照心不动。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正是天地永恒运动的原因所在。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禅院中,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是老和尚,一个是小和尚。一天,小和尚指着禅院后面的荒地对老和尚说:“师父,这里光秃秃的,不如种上点什么?”

老和尚点点头说:“不急,随时。”

几天后,老和尚从山下回来,顺道带回了一些种子,拿给小和尚。正当小和尚在播种时,刮来了一场大风,小鸟也来啄种子,小和尚有些担忧地对老和尚说:“师父你看,很多种子都被风吹走了,还有小鸟来捡食,怎么办师父?”老和尚却说:“不急,随性。”

当天夜里,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天亮后,小和尚发现很多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他又急忙跑去告诉老和尚说:“师父,很多种子被雨水冲跑了,这该如何是好呀?”

老和尚答道:“不急,随缘。”

不久,原来的荒地焕发了绿意,草苗长势很好。因为风吹,因为雨淋,因为鸟啄,把种子带到了其他角落,让它们生长得更好。小和尚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师傅,老和尚微笑地点点头说道:“随喜。”

随时,随时间的安排;随性、随缘,随造化的安排;随喜,随缘欢喜。可以说,“随”就是这个故事的精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太刻意,否则就会打乱事物发展的规律,得不偿失。但凡有顺其自然的心境,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随遇而安,并使自己收获希望的结果。

正如王阳明所说:“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所以说,当一个人刻意求静时,他的内心反而难以安静下来,只有让自己做到顺其自然,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安静!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求一份尽善尽美,大家都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而每遇关系重大、情形复杂的状况,更是为之寝食难安。缺乏一颗随缘的心,自然也就不能顺其自然了,越是着急,工作反而做的更糟。人生要多一份从容,少一些刻意,多一份平常心,少一些功利事,我们才能心静而事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六祖慧能禅师的故事,也知道他所做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神秀禅师也有一首佛偈,刚好与慧能禅师的佛偈形成对比:“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两首佛偈讲到了两种境界:神秀的境界是刻意求静,而慧能则是无为而静。从神秀的佛偈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尘埃”太多,杂念太多。面对这些时时扰乱心境的杂念,即使神秀时时拂拭,小心翼翼地清扫,也终是无济于事。因为内心并未真正放下,“尘埃”只会紧随其后,时时困扰。所以说他的心境是刻意求静,太过小心翼翼,断不了尘缘,不得佛心。而如果像慧能说的心无一物,那自然而然就能够让自己达到身心的静谧,又何来“尘埃”的骚动?

一个人要想修持内心的平静,就不要选在心被百事羁绊的时候。因为当一个人顾虑过多时,心就难以平静。不如抱着一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顺其自然地修心。就如晚上看书一样,身心暂别白天的繁琐,不用刻意强求,而是自然而然地达到平静的状态。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太过刻意太过紧张,反倒没能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太过在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