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场农村环境卫生的革命

一场农村环境卫生的革命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戴村小组的变化,正是去年以来鹰潭市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从去年8月开始,鹰潭市就把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当做一件全市性的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市领导带队的课题组,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组织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试验与实践。通过让农民自主管理村庄环境卫生,鹰潭农村许多沿袭千年的卫生陋习正在一步步地被改变。日前,鹰潭市还提出,要用3至4年时间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

一场农村环境卫生的革命——鹰潭农村垃圾治理透视

江西日报记者 祝学庆 朱 华

一场农村环境卫生的革命正在鹰潭悄然发生。

“以前,我们村脏乱差可是远近出了名的,大家总是羡慕城里的生活环境。现在你看看,我家房前屋后多干净,跟你们城里没什么区别吧!”5月25日,记者在月湖区童家镇化溪村委会下戴村小组采访时,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戴明良自豪地向记者说道。

随着鹰潭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爱护环境的观念在下戴村小组已经深入人心。漫步在环村水泥路上,甚至连一片纸屑、一个塑料袋都找不到,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感觉心情舒畅。不过,一年前下戴村小组的面貌和现在相比可是天壤之别,村民们还自编了顺口溜形容当时的样子:房前屋后长满草,猪牛鸡鸭到处跑,垃圾成堆路难走,环境卫生无人搞。

下戴村小组的变化,正是去年以来鹰潭市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鹰潭市通过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找到了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简便易行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初步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垃圾治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垃圾数量增加。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有效的垃圾处理机制,脏乱差的农村卫生环境与不断提高的农民生活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长期以来,省内外很多地方对此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但是现行的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都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处理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操作复杂难推广等。

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尤其在我省提出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治理好农村垃圾污染,保护鄱阳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鹰潭地处信江中游,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鄱阳湖的生态。如何寻找到一个简便可行、成本低廉、科学环保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鹰潭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从去年8月开始,鹰潭市就把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当做一件全市性的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市领导带队的课题组,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组织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试验与实践。通过集思广益,鹰潭市确立了垃圾分类和就地解决的基本思路,并自行设计出适合农村使用的垃圾焚烧炉和沤肥窖等,最终摸索出一个被称为“2+5”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2+5”模式,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金钥匙”

走进贵溪市志光镇西江村委会李家村小组,在村口就能看到一座白色的焚烧炉,村里每家每户门口都整齐地摆放着2个塑料桶,桶上分别写着“有机”、“非有机”的字样。

村民李间木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家的剩饭剩菜都先装在‘有机’桶里,然后倒到沤肥窖里做农家肥。家里平时打扫卫生清理出来的垃圾就放到另外一个桶里,村里的保洁员定期会来收集。”李间木所说的,其实正是鹰潭市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2+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中的一部分。

和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相比,这种新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2+5”中的“2”,分别指的是农户和保洁员两个责任和行为主体,“5”指的是对三类垃圾的5种处理方法。

在实施“2+5”模式的村,农户每天利用垃圾分类桶(袋),先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再由保洁员将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统一归集,同时对村内公共场所进行清扫。对有机、非有机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则各有相对应的处理方式:有机垃圾如剩饭剩菜、粪便等倒入沤肥窖或沼气池,成为农家的有机肥料和绿色能源;能回收的塑料瓶、纸张等,由收购点统一回收;少量、没有回收价值的非有机生活垃圾,则送到村庄下风处的焚烧炉统一焚烧处理,产生的灰土入田;至于建房、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则进行定点堆放填埋,用于村庄填塘或者铺路。

这种处理模式的成本到底有多高呢?以李家村小组为例,全村建沤肥窖、焚烧炉等基础设施一共花了5000多元,这笔经费按照家庭分摊一点、结对帮扶单位支援一点等多种渠道得到成功解决。村里日常的管理费用主要是保洁员的工资,平均每户每月只需负担3元钱而已,基本上不会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

半年多的实践证明,“2+5”模式是一个在现阶段条件下,对农村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可以说是一把破解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金钥匙”。

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农民自主管理是成功关键

在城市垃圾处理体制中,环卫部门担负着主要责任和工作,城市居民只需要把生活垃圾定点丢放,每月交纳卫生费即可。而在鹰潭农村的“2+5”模式中,政府部门更多的是引导和帮扶,农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

鹰潭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恰恰就在于当地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了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最终让广大农村群众都能理解、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为了让“2+5”模式在农村家喻户晓,鹰潭市组织全市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召开了上万次座谈会、动员会和宣讲会,发放了12万份宣传手册、公开信。同时,鹰潭市的33位市级领导和相关市直单位一起,直接挂点到村组,帮助村民事务理事会开展工作。

“只要村里人心齐、思路对头,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童秋明是余江县黄庄乡童蔡村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村民一开始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并不积极,对彻底改变农村卫生面貌信心不足。去年底,童蔡村选出了由9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积极分子组成的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会组织全村农户出工出劳,仅用3天时间就将村里的“垃圾山”彻底运走,让全村老小都欢欣鼓舞。垃圾治理初战告捷后,理事会又趁热打铁,先后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洁员管理办法》和《家庭卫生评比奖励方法》等多个长效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卫生督查小组,每周评出“卫生之星”和“不清洁”农户。现在,村容村貌大变样的童蔡村成了全县的垃圾治理先进村。

通过让农民自主管理村庄环境卫生,鹰潭农村许多沿袭千年的卫生陋习正在一步步地被改变。谈起农民环境意识的提高,贵溪市志光镇太上村委会彭家村小组的保洁员刘香兰深有感触:“以前村里人都认为公共场所的卫生不关自己的事,我这边刚扫完,那边就有人扔垃圾,一天到晚马路上总有垃圾。现在大家不但不乱倒垃圾,连外面来了小贩,村里老太太们都不忘记提醒他们要注意卫生,现在我的工作轻松多了。”

通过半年多的推广,如今鹰潭全市95%以上的村都成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有1200个村的卫生面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日前,鹰潭市还提出,要用3至4年时间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实现“六个基本没有”的目标,即农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农户庭院基本没有随地流淌的污水,村间集镇基本没有散放的垃圾,江河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道路上基本没有裸露的人畜粪便,公路铁路沿线基本没有散落的塑料垃圾,最终实现农村垃圾集中、统一、规范和无害化处理。

(江西日报2009年5月29日头版显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