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国际货币秩序混乱不堪。因此重回战前金本位制会带来全球通货紧缩压力。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目的在于重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其主旨在于更为有效、更加协调地管理好各国的黄金需求,防止各国为保住黄金储备而相互竞争,避免黄金购买力大起大落。英国1925年正式回归金本位制,恢复黄金与英镑的可兑换性,并且解除了黄金出口的禁令。

糟糕的实验:金汇兑本位制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所有国家马上停止了货币兑换,禁止黄金外运,以保护自己的黄金储备。各国为了投入战争不得不增加本国纸币和银行通货的供给,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这导致参战国政府都无法遵守兑换承诺,在参战不久后就舍弃了金本位制。

1914~1918年战争期间,古典金本位制基本上停止运行。各国民族纸币不再与黄金挂钩,另外也不再允许把黄金卖到国外去,但是各国纸币之间仍可以以外汇市场上的价格自由买卖(各国实行外汇管制是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的事)。于是古典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一个纯粹浮动的汇率机制,由于战争沉浮不定,各国货币间汇率也跟着大幅波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国际货币秩序混乱不堪。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美国还在守着金本位制,差不多20美元兑1盎司黄金。英镑、法郎、马克等货币因为超发大大贬了值,相互之间汇率波动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和平安排提上议事日程,各国政府也很快就转向了世界货币改革问题。因为战争使人们特别怀念战前的“黄金年代”神话,所以大家都认为改革任务相对简单,只要回到古典金本位制或者建立一个类似的安排就可以了。但主要的症结很明显,战争期间和战后各国通货膨胀率都极高,所以都面临着黄金短缺问题。

在古典金本位制下,各国储备的别国货币都可按固定汇率兑换成黄金,所以外汇平衡问题就优先于国内需求问题成为中央银行的核心问题,国内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就会导致黄金外流,因此金本位制能够强化政府的预算和货币政策。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了军备扩张的要求,只有终止金本位才能使政府赤字的货币化成为可能,这使各国政府预算大手大脚,本国货币和银行通货供给大幅增加,结果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货币与黄金仍然维持在战前兑换水平上,会使黄金大大贬值。如果要恢复各国黄金储备的价值,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使各国货币同时对黄金实现贬值,但各国为了免予黄金的挤兑和流失就会发生竞相贬值的情况。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了通货膨胀,黄金储备大量流失,并且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黄金储备。因此重回战前金本位制会带来全球通货紧缩压力。解决战后货币体系革新还必须有新的办法。

这就谈到所谓金汇兑本位制(Gold-Exchange Standard)的实验了。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经济会议上,欧美国家相互妥协,建议世界都采用一种金汇兑本位制。1922年热那亚会议的目的在于重建一个新的国际货币秩序,其主旨在于更为有效、更加协调地管理好各国的黄金需求,防止各国为保住黄金储备而相互竞争,避免黄金购买力大起大落。大会认为各中央银行通力合作是管理汇率的最好途径,大家也都认为金本位是欧洲国家应该接受的一种共同参照。各国都被建议在它们的储备里用一些外汇来替代黄金储备,黄金应该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金融中心,比如伦敦,中心之外的一些国家可以不直接通过买卖黄金本身,而通过买卖“黄金外汇”(Gold Exchange,指那些能够与黄金兑换的硬货币或强势货币,比如英镑、美元等)来维持它们的汇率。

这种设想的金汇兑本位制,实际是古典金本位制下纯粹固定汇率调节机制与一种新的混合标准的结合,其意图是解决黄金短缺问题。我们也可以把这种金汇兑本位称为一种虚金本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货币危机中,核心其实还在英国政府。因为伦敦不仅是战前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英国在战后的“国联”中处于主导地位。英镑虽然大大贬了值,但是相对于其他欧洲货币来讲,还是要好得多。像1920年2月份,英镑比战前黄金平价贬了35%,法国法郎贬了64%,比利时法郎贬了62%,意大利里拉贬了71%,德国马克贬了96%。很显然,对于战后货币秩序的重建,英国还是处在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上,这也是英国政府乐于看到的。

对于英国来说,英镑恢复和黄金的可兑换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否要恢复到战前黄金平价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许多英国议员和经济学家都认为,要将英镑恢复到战前平价,英镑将被高估,那么英国的出口产业,像纺织、钢铁、造船等,将会丧失国际竞争力,很可能会出现经济萧条,进而造成大量失业。因此他们认为,英国政府应该实施紧缩性的货币和价格政策,以使英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另外,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情况是,英国的贸易联盟集团越来越强,尤其是失业保险体系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英国工资下降也就变得越来越难。英国恢复了英镑和黄金的可兑换性,应该配合一个紧缩性的政策,但是英国还是继续实行了低利率的通胀政策。

英国1925年正式回归金本位制,恢复黄金与英镑的可兑换性,并且解除了黄金出口的禁令。英国这么做意义重大,因为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在外汇市场上定价为4.86美元,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国内通货膨胀推高,1英镑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跌到3.5美元左右。英国在一片争议声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依旧以4.86美元的旧平价回到金本位。英国这么做很大程度是碍于其国家尊严,企图让伦敦重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另外这也来自伦敦众多金融集团的压力,因为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购买了许多公共债务,希望这些债务能够以战前的水平得到偿还。

英国让英镑与黄金回到战前平价水平,这一定价太高,一开始就为金汇兑本位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凯恩斯在《丘吉尔先生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大力抨击财政大臣丘吉尔的顾问,指责他们没弄懂回归金本位制的后果,并警告他们这会使英国作出牺牲,引起国内通货紧缩,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19]

一些凯恩斯的论敌对凯恩斯的反调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必须要保持一种较高的汇率,宽松的贷款政策会刺激经济回升,随着英镑汇率的稳定,英国金融也会逐渐稳定下来,失业率从而也会下降。另外他们也认为美国物价会上升,美国的通货膨胀会抵消英国通货紧缩的压力。

在英国回归金本位制前,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的关系很不错,双方已经磋商过英镑的事情,都希望肯定英镑的汇率,并希望保持英镑的强势地位。美联储在1924~1925年,实行了扩张货币政策,一方面为了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当时的一次小衰退,另一方面是为了创造条件,配合英镑以强势回归金本位。但是英国恢复金本位后情况并未好转,英镑被严重高估,英国出口一蹶不振,利率下调也未能刺激经济,国内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当时的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130万,1926年爆发了全国性大罢工,保守党政府仅仅维持了几年,1929年被赶下了台。

其实从理论上看,英国一方面恢复了英镑和黄金的可兑换性,另一方面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还高估英镑,使英镑回到战前的黄金平价,这三个政策本身就自相矛盾。最后事实也证明,“英镑/黄金”平价政策是失败的。

1925年,将近有40个国家正式或者事实上,加入了这场金汇兑本位制实验运动,但是金汇兑本位制运动并没有维持多久,到1931年差不多就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