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恐慌与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融恐慌与金本位制的崩溃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达认为“金融恐慌,是产业恐慌的发现形态。”恐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的形相。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某种周期性,恐慌的力量可以撼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每一次危机,自有其特殊的形相,且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性相适应。对于资本主义各国放弃金本位的问题,他做了专门探究和介绍。在“国际金融恐慌”题目下,李达明确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恐慌常发展为国际规模的金融恐慌。

四、金融恐慌与金本位制的崩溃

先谈货币流通与金融恐慌的关系。

李达认为“金融恐慌,是产业恐慌的发现形态(685)。”恐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的形相。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某种周期性,恐慌的力量可以撼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恐慌的现象特征,表现为流通中断,滞货山积,物价低落,商业停滞,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

他剖析恐慌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买卖的分裂和隔离已经潜伏着恐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发生的,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含有直接的矛盾。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出现为绝对的商品,这种矛盾本身就孕育着恐慌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生产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则是恐慌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表现出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还会表现出生产诸部门间的不平衡。大而别之,生产手段的生产部门与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个相互依存而渗透为统一体,在私有制下,又互相分离而独立。即潜伏着不平衡的可能性,资本越发集中于生产手段的生产部门,而投入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资本却相对减少。以上矛盾所致,出现为资本家的无限的扩大生产的要求与劳动大众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恐慌必然产生。

他还提出恐慌的循环性,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循环性。当活跃初期,市场上放款资本较多,利息也较低。“当工商业狂热的发展之时,银行很愿意把信用供给各种企业,大胆的实行放款,因而不断的发行多量银行券。银行的方面,因为所得的利润日趋增加,都竞争着扩张信用,对于商业及证券交易所方面,也不断的供给信用,以至超过存款总额以上。在这种欣欣向荣的状况之下,物价高涨,资本的周转迅速,资本家能够得到大宗的利润。……资本家们好象发狂一般,都尽量利用这种繁荣状况,生产大量的商品,对于市场的需要是不愿考虑的。这时候投机狂热病支配了一切资本家,而过剩生产的趋势早已潜伏着了(686)。”他进而指出,恐慌的循环性,不是单纯的圆运动,而是螺旋状的运动。每一次危机,自有其特殊的形相,且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性相适应。

金融恐慌,他认为是产业恐慌在流通方面的必然的现象形态。它可以大别为一般与特殊两类。一般的金融恐慌,信用恐慌,是产业恐慌的现象形态。特殊的金融恐慌,则是“以货币资本为运动中心,以银行、交易所及财政等方面为活动范围的恐慌(687)。”是货币资本的运动与现实的资本运动相背离的结果,往往是从银行、交易所的机构发生出来的,会扰乱再生产过程。金融恐慌,涵信用恐慌、银行恐慌、货币恐慌、交易所恐慌和货币本位恐慌等几种。“信用恐慌,由生产过剩而发生的产业恐慌,首先出现为信用恐慌(688)。”银行为保持最低限度准备金的方法,就是提高利率,减少信用放款。于是企业多数感到资金缺乏,首先露出了破绽。信用恐慌发展起来,必然引起银行恐慌。当“银行如果周转不灵,风声传播出来,一切的存户都一齐拥来提取存款,银行势不能不实行停业。……一个银行的停业,就会影响到别的银行也跟着停业。这样由一银行波及于许多银行,由一地方波及于全国,爆发为全国的银行恐慌(689)。”

在恐慌发生的时期,发挥各种职能的货币都会出现变动。当作流通手段看的货币流通,能够收缩,而当作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能够扩大。货币流通总量,即银行券总量或者不变,或者减少。但在恐慌的瞬间,当作支付手段看的通货的增高率,高出当作购买手段看的通货的减少率,因而这时发挥购买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虽然减少,而通货的总额却能够增大起来(690)。信用恐慌爆发之时,信用结冰而现金制度复活了,资本家廉价抛售商品,持有票据的人们赶快要求兑现,在市场上最迫切的要求银行券的时候,银行券却从流通中退了出去,转变为储藏货币,于是货币恐慌形成。他告诫我们,货币恐慌是信用恐慌发生时常见的现象。因为银行券的发行有很多法律上的限制,不能随便发行多量的银行券,况且事实上又害怕影响到现金准备,也不敢发行。所以货币危机难以避免。他特别指出,不能混淆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恐慌产生的现象与本质间的区别。资本家所缺乏的货币,实际是货币形态的资本,因为他们不能够在资本形态上收回货币。恐慌产生的原因似乎不是大众购买力的降低,其实就是由于大众所取得的货币总额低于为大众消费所生产的商品价格总价格。他进而描绘出资本家在恐慌期间,“不但要求把一切的票据、一切的有价证券、一切的商品,都换取银行券,还进一步要求把一切银行券换取金子(691)。”这种突如其来的要求,把一切财富都转变为金子的狂热需求,是信用制度本身必然发生的东西。李达发出警告:“在信用崩溃的时候,发行银行也往往卷入混乱的漩涡(692)。”资本家要兑取金子,不但是作为储藏手段,也是为了作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尤其是在这种场合下,用来补偿国际借贷上的差额不能不用金子来支付。信用制度的台柱子是发行银行,它如“实行停止兑现,禁金出口,本位货币就丧失其为本位的机能。这就是所谓停止金本位的那种货币本位的恐慌现象(693)。”对于资本主义各国放弃金本位的问题,他做了专门探究和介绍。

同时,李达介绍了交易所恐慌。他说:“当信用逼迫的时候,常首先爆发交易所恐慌(694)。”在这里,他讨论的是证券交易所恐慌。在信用紧迫的场合,买方的投机者如果得不到信用,股票势必跌价。股票跌价时,以前以高价计算的股票担保品而放款的银行,就不能不向债务人要求增加担保品,可投机业的债务人大都不能办到,于是银行不能不强制的卖出那些担保品的股票。由于股票的供给突然增加,价格更趋低落。这种低落的趋势,更因卖方的大量抛售而加强。于是股票的狂跌,引起新的信用的限制,转而又引起股票的从新抛售。股票的价格一落千丈,就形成了交易所恐慌(695)。它直接是由货币市场的变化所诱致,直接的只是由于利率的提高而促成。可以变为过剩生产恐慌的先导。

在“国际金融恐慌”题目下,李达明确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在资本主义世界,金融恐慌常发展为国际规模的金融恐慌。恐慌的演变过程大体表现为,繁荣期的顶点却呈现相反的现象,商品价格腾贵表示国内销路很旺。国外比较低廉的商品不断输入,输入于是超出输出,金子持续流出。在信用紧张时期,金子的流出就会影响央行的现金准备,央行为谋银行券兑现;准备的安全,不能不设防,其中之一即提高利率。这样就影响了信用关系,成为信用恐慌的征兆。另一方面,在繁荣期的顶点,利率高涨与投机流行,会吸引他国资本输入,他国经济进入繁荣的顶点,就会收回那些投出的资本。从而引起两种形态上的流出,“一是在对外贸易的支付差额形态的流出,一是在货币资本形态上的流出(外国资本家在国内收买的有价证券也就变卖为金子而提回本国)。于是这一国家的信用恐慌与交易所恐慌势必更加严重。这一国家,由于金子的流出,揭开了恐慌的火盖,使恐慌爆发出来,因而促进金子的流出。……同样的事情,轮流的在第二个国家发生了。……由一国波及于他国,而一切国家都顺次卷入恐慌的漩涡(696)。”他进而揭示在恐慌中,面临金子流出的严峻的事态发展,“政府或中央银行不能不讲求非常的手段来挽救自己的危机,无睱顾及私人企业的破产。例如停止银行券兑现以及禁止金子的出口,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实行的(697)。”他批评那些流俗经济学家,在危机的时候,只拘泥于货币流通迟缓及货币缺乏的现象,不能更进一步去考察其本质,提出种种企图杜绝金融=信用恐慌的理论,作为银行立法的根据。可是,因为产业恐慌的存在,金融=信用恐慌就决不能消灭。

在汇价问题方面。李达较为详尽地说明了汇价的形成、本质、种类、变动,以及对购买力平价说的分析和批判。首先,他从汇兑入手,说明金银的国际移动与商品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历述了生产水准较低的国家,无论其自然资源如何丰富,也只能输出原料,而变成先进国家销售商品的市场。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就破坏落后民族的小工业,使它变为销售商品和采集原料的场所。“于是世界各国被分裂为工业国与农业国,而形成为国际商品流通的前提了。……因而各国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愈趋于紧密。……这是生产的社会性发展到世界规模的表现(698)。”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又采用新的斗争方法与新的工具——资本的输出(699)。”资本输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取得利息的放款资本形态,例如购买国外发行的公债、股票等投资;一种是取得企业收入的产业资本形态,如在国外组织产业的企业投资。放款输出常常和产业资本输出相结合。国内银行在国外设立支行,通过支行来操纵所在国的金融,并支配其产业。有力的银行分支机构对于本国商品销与所在地原料采集,成为融通资金的机关。他还列举放款资本常采取借款的方式,贷给外国政府,含有政治的作用,利率通常较高。即便不榨取高利,也必伴有其他条件,如取得某种权利或购用该国商品之类。这类性质的借款,在中国就很多。这是血与泪的指控,蕴藏在理论著述中的民族痛楚国家耻辱的惊雷,他还说明一战后,以短期资本的输出为特征,国际金融市场伦敦地位下降,纽约和巴黎的提升,成为目前世界的两大金融中心了。

我们知道,汇价以法定平价为中心,而现金输送费是摆动于这个中心左右的界限,在这个范围内,汇价常依国际借贷关系而变动。在实例说明时,他指出金本位国与银本位国在汇兑上,现银输送点计算方法略有不同。以中国为例,伦敦大条银市价时有变动,中国的现银输送点常随银价变动。汇价变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国际借贷的支出差额,二是一国货币价值的减少,三是金银相对平价的变动。金银的自由输出入和禁止出口情况,三个因素对汇价变动原因的影响。汇价在本质上“是用本国货币折算的汇票的价格,它适应于汇票的供求的变动而在一定范围中变动的东西。……这是因为世界经济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原是世界经济的矛盾的产物(700)。”

购买力平价说的批评。购买力平购说是由卡瑟尔倡导,经凯恩斯等人支持,纸本位国家之汇价决定理论,即两个纸本位国家间的汇价由两国通货的购买力所决定的理论。卡瑟尔的主要观点,及其所发明的方程式,李达写道:“购买力平价说的要点,就是认定汇票由甲乙两国间的一般的物价水准之差所决定,因而汇票的价格仅由两国的物价水准所决定,与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无关,与国际借贷的贸易差额及支付差额无关(701)。”这一学说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主张安定物价是安定汇价的直接方法。……这种思想上,本质上是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思想(702)”。可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原是不平衡的,要排除这种不平衡,只是一种空想,因而要想依靠安定物价来安定汇价的购买力平价说,根本不能成立。经过分析,他得出结论:货币数量论者“他们不知道价格是生产力的运动之表现,反而主张价格是通过通货膨胀和平价贬低的结果,因而创造所谓价格的差别是汇价变动的唯一原因的购买力平价说,这显然是汇价之庸俗的说明。所以购买力平价说,可说是从不能成立的前提出发的假定的理论(703)。”

同时,李达揭示了贴现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支付差额平衡,以改善汇价(704)。”是一战前各国央行的金融政策,目的“在于利用贴现率而自动的阻止现金的流出,导致现金的流入,借以调剂金融,安定汇价(705)。”对于特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确是巩固现金准备,平衡支付差额及改良汇价的武器,对于外汇政策及放款资本管理的政策也是有效的武器,然不是放款政策的唯一武器。对于利率政策来说,在恐慌严重化的时候,很难收得上述的效果。并指出外国汇兑上的这种国际信用所依存的是金子的基础。各国发行银行,“都以争取金子而巩固本位货币一事,作为中心的任务”。“信用一旦动摇,一切实的财富,都突然被要求转变为金子(706)。”这正“反映金子之本源的货币商品的本质(707)”。这个认识,在当时应该说是客观而科学的,深刻而真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