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社会恐慌社会恐慌的典型表现

三社会恐慌社会恐慌的典型表现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客观效果上看,社会恐慌的非理性传播不仅没有真正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反而有可能增加新的社会安全问题。被社会恐慌心理袭扰程度最高的人群是相信现实危险迫近,又没有获得自认为可以解除风险的物品的人群,他们的这些恐慌心理经过发酵、放大和扩散,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动荡和公共秩序混乱。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恐慌产生的原因,制定缓解社会恐慌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心理健康的建设。
社会恐慌_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

(三)社会恐慌

1.社会恐慌的典型表现

社会恐慌是公众在面临社会风险时,出于对自身和他人安全的考虑而产生的一种担心、忧虑乃至惊恐的应激性反应。换句话说,社会恐慌具有范围性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因为未能预料到的某事而产生的大范围恐惧和焦虑,也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情,而是社会普遍的感情。

在社会整体层面看,社会恐慌往往导致出现过度关注、密集传播或集群行为现象。例如,在地震台风、生化病毒、战争等自然或人为灾害出现后,社会群体跟风盲从,做出疯狂的集体性事件。2011年3月15日起,受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引发,在中国大陆戏剧性、突发性地出现了一场大面积抢购食盐的谣“盐”风波;2013年3月H7N9禽流感肆虐,在所谓的专家建议下,江浙沪地区板蓝根几天内脱销。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过分担忧,对其现实的安全风险予以超乎寻常的密集关注,以至于在某些情境和触发条件下产生集群性的恐慌行为,造成社会麻烦和公共秩序混乱。在客观效果上看,社会恐慌的非理性传播不仅没有真正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反而有可能增加新的社会安全问题。

2.社会恐慌的传递及其放大或衰减

社会恐慌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其来源既可能是由社会本身隐含的现实矛盾引发,也有可能是媒介过度传播的心理影响所致。社会恐慌现象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突发性、反复性、矛盾性及复杂性。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等作为传播载体,将信息即时广泛地输送到整个社会,传达给每一个个体。但是,同样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缺乏确切认知的情况下,人们易受谣言蛊惑,过早进行“防范”行为,陷入恐慌失序的社会状态。被社会恐慌心理袭扰程度最高的人群是相信现实危险迫近,又没有获得自认为可以解除风险的物品(例如,抢购碘盐)的人群,他们的这些恐慌心理经过发酵、放大和扩散,就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动荡和公共秩序混乱。即便是个体所付平均代价较低,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哪怕有0.1%的人口加入到恐慌性抢购当中,都会形成巨大的社会总代价,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波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恐慌产生的原因,制定缓解社会恐慌的管理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心理健康的建设。例如,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在灾难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报道客观事实,做到“用事实消除谣言,靠报道稳定人心”,消除社会恐慌。再比如,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造谣生事,造成社会恐慌的人。

3.社会恐慌的量化表达及其临界点设置

影响一条风险性信息是否能大面积流行传播的主要因素有:最初有多少人相信、风险性信息的接触率、接受信息后能正确处置的康复率;且三者之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特征,由此可测量风险性信息爆发传播与否的各自临界数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