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已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来看,融资主体大部分为融资难度较小的大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仅占10%以下。2005年以来,短期融资券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大型民营企业虽然也已进入短期融资券市场,但数量和比重都与国营大企业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绝大部分集中在商业银行,券商寥寥无几。

四、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

在新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推出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发行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12月9日,有超过450家企业合计发行了1100期短期融资券,发行量达16404.15亿元,较2005年的发行量1424亿元,发行规模实现数倍增长。

(2)发行额度相对较小。从市场的发行情况看,尽管各企业态度积极,但发行额度仍相对较小,仅中国电信、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网通及华能国际等大型企业的发行额度在50亿元以上,其他都集中于10亿元以下。

(3)发行期限绝大多数为1年。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期限绝大多数集中在一年期,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量占总发行数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76%上升到2009年的90%以上,9个月期短期融资券品种很少,6个月期和3个月期的品种更是屈指可数。

(4)发行主体大多为国有企业。从已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来看,融资主体大部分为融资难度较小的大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仅占10%以下。

(5)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逐渐成为短期融资券基准利率。2007年以前,我国货币市场长期缺失基准利率。当时我国货币市场存在多种利率,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等。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工作正式启动。随着我国短期融资券基准利率实践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将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统一定价基准。

(二)存在的问题

2005年以来,短期融资券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在短期融资券市场中,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体现为:

(1)发行主体结构失衡。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虽然并未就发行企业的准入门槛作出限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营大型企业尤其是中央控股的大企业仍居主导地位。大型民营企业虽然也已进入短期融资券市场,但数量和比重都与国营大企业有较大差距。在2008年启动试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中,首批试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仅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福建、浙江、广东、北京、江苏等5省市,而且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市场的认购意愿较为冷淡。

(2)主承销商结构失衡。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绝大部分集中在商业银行券商寥寥无几。作为主承销商的商业银行具有投资者和主承销商的双重身份问题。主承销商出于为发行人服务的目的,应与发行人立场一致,希望降低发行利率,而出于投资者的考虑,则希望提高发行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发行价格的扭曲。

(3)品种设计失衡。我国的短期融资券期限大多为一年期,这与我国没有对短期融资券所筹资金的实际用途作具体规定和说明有关,加上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成本低,企业倾向于发行一年期融资券。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将短期融资券当成中长期债券的替代品,发行期限集中于一年期附近,将难以形成完整的货币市场利率曲线,不利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4)市场参与者结构失衡。由于我国货币市场的规模不大、发展程度不足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不够到位,目前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主要是基金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群体范围较小,不利于短期融资券的充分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