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及问题1.各台广播评论发展不平衡近几年,广播评论在新闻界业内受到的重视和关注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有所提高,但还有一些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没有自己专职的评论工作者,缺乏评论观念,对广播评论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一直是制约我国广播评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及问题

1.各台广播评论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广播评论在新闻界业内受到的重视和关注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有所提高,但还有一些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没有自己专职的评论工作者,缺乏评论观念,对广播评论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一直是制约我国广播评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各地方电台广播评论发展很不平衡,青岛台、辽宁台、吉林台、湖北台等重视广播评论的电台,播出的评论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充分发挥了电台引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的功能,同时也提升了各台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还有不少地方台评论只是作为电台的偶尔点缀或是对重大事件应付式的交差。

健全的广播评论机制、专职的广播评论队伍是广播评论工作在各个电台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专职的评论队伍是广播评论健康开展的支柱,只有有了一些专职的评论人员,广播评论才能由自发的变为自主的,由软性任务变成硬性任务,这些专职的评论人员哪怕只有几个人,但是他们能够带着一种评论的意识去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琢磨评论的事,除了自己写,还可以组稿、编稿,使广播评论能够有序地稳定地开展。广播评论工作要搞上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将评论工作落实到人头,不能流于一般号召,要有强制性的机制去约束和管理,要有良好的得以运行的评论机制。从广播评论的发展来看,过去的评论工作之所以没有坚持开展,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专门的评论班子,同样,近几年来广播评论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就,能把评论工作坚持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台开始成立了专门的评论机构。因此,要顺利开展广播评论工作,省级以上的电台均应设立评论部(组),至少应有三四个专职评论员,有条件的台,多几个人当然更好;地(市)级台,不设立评论组也可以,但应有一两个专职评论员;县级台(站)如没有条件设专职评论员,可以找兼职评论员,总之,要保证评论工作的落实和稳定。

2.近几年广播评论的总体质量不高

相对于早期来说,广播评论的质量有所提高,能够编写独立的评论稿件,能够发表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最重要的是相对以前具有一种独立的评论意识。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广播评论的质量仍然不高,在评论问题的规范方面还相当薄弱。目前广播还没有像报刊评论一样形成一种规范体系,很多用语不规范,例如有的评论作品在自报题时称是“综述”,即综合叙述,不是评论;有的作品总体看是评论,但自报却称是“报道”;有的作品自报称是“杂谈”,杂谈有的虽可算评论,但因其“杂”,没有竞争力;有的作品在谈论一些部门官员劳民伤财建广场、搞“政绩”时,突然插入“本台高级编辑认为……”,这件事由高级编辑议论,毫无权威性,而且会使听众有突兀之感。(7)这些广播评论在技术上反映出来的不规范,也反映出目前广播评论人员对广播评论自身认识上的不足。要改变评论文体和广播媒体结合上的种种不适应,形成像报刊评论一样,具有规范化和基本要求的广播评论文体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在实践中将这种规范普及开来,使广播评论逐步地走向成熟,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寻求更完善的发展。

广播评论总体质量不高还表现在,评论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各台的质量参差不齐。广播评论在各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其发展中的失衡,延缓广播评论发展的整体进程。要加快广播评论的发展,需要在全国各地都形成广播评论发展的有利环境,营造广播评论在全国各地以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先进地区相互竞争借鉴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氛围,形成全国范围内广播评论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广播评论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进程。

我国广播评论近几年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有不少评论质量高,影响力大,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样的评论比较少见,还有很多评论的质量不够高,一般化的和专业性较弱的评论多,真正能抓准问题、分析透彻、产生较大影响的评论少。

造成广播评论一般化和专业性强的主要原因是广播评论没有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没有提出由个别上升到普遍的共性思考,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够通过广播这种媒介手段予以深入、熟练、特色的表述。与报纸评论相比,广播评论在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还比较欠缺。广播评论和报刊评论、电视评论具有新闻性、思想性、论理性等共同特征,而且都以传播意见信息为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但是由于广播本身的媒介特性——传播迅速、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特点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虽然,广播评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求适合其特性的表现形式,但是广播评论仍然没有通过形式的变换来加深其中的理性思考,因此导致广播评论述多评少,缺乏理性的升华与思考,与报刊评论相比确实缺少说理的深刻性,流于一般化的表述。

广播评论的理性思考主要表现在评论的理性思维,要加强广播评论的深刻性就必须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融入理性的思考,进行深刻的分析。而在加强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跳出学习和借鉴其他媒介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并不断完善自身,使得广播评论在自身的媒介特征和新闻评论方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广播评论的形式比较混乱

回顾广播评论发展历程,效仿、跟风的现象还个别存在,而事实证明广播评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个性,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是广播评论一直追求探索的。但是,就目前我国广播评论而言,其形式变更较为缓慢,具体形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源于报刊的评论形式,一类是广播独有的表现形式。这两类形式在广播评论的使用中还常常出现界定不明,难以规范,所以导致形式混乱的现象。对于什么是广播评论,广播评论如何界定,广播评论与一般深度报道之间的差别,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混乱。例如,有些主要是叙事的报道,其内容上大部分都是叙述事实,只是在最后发表了几句议论,就称为是夹叙夹议的评论,并且放在评论性节目中播出,而实际这只能称为是一篇深度报道。目前,我国很多评论性节目中播出的广播评论,虽然有一些议论的成分,由于其根本不具备广播评论基本的夹叙夹议的形式,或者是直接发表言论的形式,并不能称之为评论的。

还有一些新闻性综合类节目中,喜欢借鉴广播评论中广播谈话的表现形式,谈论一些当前事态,但是由于其谈话主题过于分散,议论对象不明确,最后观点也不明确,形成了一种介于广播谈话和广播随感之间的广播杂谈。广播杂谈实际是借着广播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随感类体裁,不属于广播评论。

目前,我国广播评论虽然已经随着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固有的体裁的模式,有的学者认为广播评论的形式应更多地服从于内容的需要。(8)然而,广播评论要进一步走向成熟,必然要求其形式的规范和体裁的成熟,因此,具有广播特征的、规范鲜明的评论形式仍然是广播评论个性化探索路上的重要问题,它要求广播评论在与其他媒介评论竞争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要学会自己走路,广播评论与报纸评论、电视评论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广播评论要从广播特点出发,扬长避短,探索听众喜爱的评论样式,要不断提高评论质量,鼓励探索和创新,努力追求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的广播特色的评论路子来。

4.高素质广播评论人才缺乏

广播评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电台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广播评论员需要综合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多方面素质,同时还需要一定背景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作为支撑,具有极高的复合型和专业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这样的广播评论人才十分匮乏,评论的实施还是一套老的程序,由评论员写,经编辑编,最后由主持人去播。评论从整体上被分割为多个环节完成,不能准确有力地传达评论者的观点,还不能灵活机动地发表评论者的见解,评论质量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受到限制。

现在的广播评论往往缺乏逻辑的严密性,说服性不强、评论特色不明显。其原因是广播评论人员不具有广播媒体意识,不能够根据广播特点修改稿子。要培养广播评论人才,重在增强广播媒体的意识,重在加强评论的意识,增进评论的思维才能提高评论的质量。

当前我国广播评论者的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评论者类型,可以称之为媒体代言人或媒体评论员,他们或是代表党、国家和政府发表言论,即社论,或是代表媒介集团发表观点、表明立场,称为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另一类是个人表述者,又称为特约评论员或者是专栏评论员,他们由于具有媒体需要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够提供相关的专业视点,被广播台请来代表广播台组织专栏评论或者是做评论节目中的嘉宾。后一类型中的评论员虽然是发表个人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必须是代表广播台自身立场的才能得以公开,最终还是代表广播台发言,这是广播评论的性质决定的。

当前广播评论涉及的内容、领域和问题有方方面面,仅依靠广播台内部的评论队伍是难以作出有深度和参考价值的评论的,因此,广播台必须充分地挖掘和扩充社会的评论资源,建立多层次的评论队伍,充实广播台自身的评论队伍和评论实力,广播评论有深度、有参考价值、有说服力地正确引导舆论。

5.广播评论理论研究落后于业务发展

近几年,我国广播评论从数量到规模,从质量到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从评论队伍到机构建设,广播评论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同时,广播评论在与各种不同媒体评论进行竞争时,已经形成了具有广播特点的一系列经验和优势。与此相反,广播评论的学术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广播评论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评论界的冷门。从当今研究评论方面的专著或是其他学术成果看,关于广播评论的研究少乎其少,在众多的评论专著中,广播评论只是作为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种评论体裁而一笔带过,一些关于广播评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对广播评论最初的一些发展历史的追溯或是发展过程、形式的总结层面,缺乏有深度的、有指导性的理论分析。

相对于报刊评论和电视评论,广播评论在理论界的影响力显得很小,甚至不及刚刚兴起的网络评论。有关报刊评论、电视评论的专著出版得比较多,其中所作的一些相关研究和分析也比较深入,但是广播评论的专著几乎没有,关于其具体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就更加少见。可以说,广播评论相对于其他媒体评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研究体系,其基础理论的相关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由于缺少关注,我国广播评论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甚至出现了理论和实践倒挂现象,理论只是停留在总结层面,达不到指导性的层面。

目前,广播评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和发展优势都需要重新开拓,广播评论的理论研究理应担负起为广播评论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导性观点和建议的重任,成为广播评论工作开展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广播评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不仅需要广播评论理论界、研究团体和理论工作者、教学工作者来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广播评论工作的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予,通过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具有指导价值的新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