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响应机制与空间调适

响应机制与空间调适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都市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机制是指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生产的创意空间的调整与适应机制,包含:一是后工业大都市空间积极主动适应创意经济发展生长的新型空间,二是后工业大都市通过调整自身空间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与形态以促进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大都市功能升级。因此,响应机制重点探究行为主体通过行动者网络采用参与式决策促成的大都市空间如何适宜创意产业区动态演化。

大都市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的机制是指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生产的创意空间的调整与适应机制,包含:一是后工业大都市空间积极主动适应创意经济发展生长的新型空间,二是后工业大都市通过调整自身空间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与形态以促进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大都市功能升级。因此,响应机制重点探究行为主体通过行动者网络采用参与式决策促成的大都市空间如何适宜创意产业区动态演化。

(1)大都市空间再生推动创意产业区形成。大都市空间的发展支撑创意经济兴起及其空间组织演进。后工业大都市空间,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无法支付日益上涨的内城租金;且随着空间扩展,内城已被服务业等所包围,迫于环境压力等内城工业厂房大量闲置,低租金、环境安逸、空间开敞等特点无疑是适宜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创业与安身。经过艺术家等的简单改造,便成为创意工作室。随艺术家自身圈子网络的信息传递,便成为创意从业者集聚场所。而且此类更新模式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使内城萧条街区的经济复兴和社会活力重现。这种创新很快被政府和居民所接受,成为空间更新全力推进的重点内容。因此,源自艺术家的空间利用模式,加之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居民的接受,便成为大都市空间催生创意经济初始动因。

(2)大都市空间转型强化创意产业有序布局。市场条件下,大都市空间通过级差地租推动产业结构在中心城市的升级和产业在空间的重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间的地理空间竞争,包括市场范围竞争和产业区位竞争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人文地理,2008,23(5):73-77" class="calibre11">[10]。大都市空间转型触动了地方土地区位变化,催生新的地价空间差异格局。但各地类的总量一定,级差地租催生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边际利润率下降。受不同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承租能力差异,促进了创意经济在大都市内城或边缘集聚。这是因为此类区位的地租、空间便利性和非正式社会网络的易生性(表现为城市衰退区域集聚着各色人群,且相互交流的场所基本没有成本,而且地方当局的管制并没繁华街区的严格)等的最佳组合。

(3)大都市空间重构催化创意产业区扩散与持续发展。大都市空间重组自身结构、功能,是促进创意产业区形成的基本条件;同时发展教育和提升城市文化氛围与品牌,以培育和凝聚创意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创业和从业,从而推动创意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空间集聚,诱导了创意产业区的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张,也促进原有创意产业园的持续升级和外部网络空间变化;城市创意从业者一旦集聚—扩散到一定程度,便改变了大都市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自然也重塑了日常生活行为空间格局。

综上,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动态响应机制,集中体现为创意经济发展的拉力和大都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推力(内城更新、空间转型、空间重组等)形成耦合的作用机制(图5-9)。然而在不同行为主体主导下大都市空间响应机制存在分异:一是由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主导大都市空间响应,则更依赖于拉力作用;二是由政府推动型大都市空间响应,则依赖于城市规划的推力;三是两者主导倾向的作用时段又存分歧,政府规划推力显然在城市观、城市战略和城市规划层面发生明显作用,而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的拉力则集中在城市空间响应的诸多行动方案(项目)层面,且以经济空间和实体空间营造类项目为主。大都市空间响应机制中,政府和创意企业是两个最为核心的主体,如果从主体视角出发,则大都市空间响应动力源自不同主体的空间权力,因此,只有通过多元主体互动形成行为网络内的博弈与互馈,才能促使空间权力公正、合理地转化,并保障不同行为主体的空间利益。因此,大都市空间调适,不仅是空间权益博弈,更是通过行动者网络实现空间权力的互馈与让度,从而对大都市空间响应的内容体系达成共识,并以空间实践实现大都市空间响应创意产业区演化。

图5-9 大都市空间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的响应机制

注释

[1]Barabási Albert-László.Network Theory-the Emergence of the Creative Enterprise.Science,2005,308(5722):639-641;Cattani G.A Core / Periphery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Creative Performance:Social Networks and Cinematic Achievements in the Hollywood Film Industry.OrganizationScience,2008,19(6):824-844;Reimer S.Design spaces:agglomeration and creativity in British design agencies.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2008,90(2):151-172

[2]李蕾蕾.文化经济地理学进展与“项目网络地理学”的提出.人文地理,2010(2):1-7;Nobuoka J.User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consumption in Japanese culture industries:the case of Akihabara.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2010,92(3):205-218

[3]沈望舒.文化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城市问题,2008(12):20-24;丁疆辉.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链空间变化.地理研究,2009,28(4):883-892;恽如伟.苏南动漫创意产业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7):49-50;Johns J.Manchester’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Project Ecologies and Network Hierarchies.Urban studies,2010,47(5):1059-1077;Reimer S,Leslie D.Design,national imaginaries,and the home furnishings commodity chain.Growth and change,2008,39(1):144-171

[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Luo X L,Shen J F,Chen W.Urban networks and governance in city-region planning:state-led region building in Nanjing city-region China.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Human Geography,2010,92 (4):311-326

[6]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学术月刊,2006(5):11-13

[7]Farias I.Urban assemblages:how actor-network theory changes urban studies.Oxon:Routledge,2010

[8]黄亚平.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美]斯坦纳 著,周年兴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刘艳军,李诚固,李如生,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研究.人文地理,2008,23(5):73-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