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由撰稿收入高

自由撰稿收入高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由撰稿人除少部分是专职的外,大多数是兼职的。新闻敏感性强、写作水平高的自由撰稿人,一个月能拿到1万多元的稿酬收入。据他介绍,像他这样在国家机关工作的自由撰稿人不在少数。不仅可以最快发稿,而且稿费比社会上其他行业的自由撰稿人稿费高得多。在自由撰稿人队伍中,现在又加入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群体,那就是在各级作协拿工资的纯文学专业作家。

每次拿着一叠汇款单到邮局去领稿费,那位营业员姑娘总是一脸羡慕地对我说:“你们当记者的真划得来,在报社拿工资,在外面还可以拿稿费。并且你们这一张稿费单就比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高。”

我一脸认真地对她说:“你有兴趣,也可以写稿子挣稿费呀!”

她以为我是取笑她:“我写的稿子谁会要?没有你们的本事,只能看着你们发财了。”

其实,她大错特错了。写稿挣钱,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项业余收入,并且这是一项人人可为的事情,不需要资金,不需要成本,不需要设备(当然,有台上了网的电脑最好,这样你就可以在电脑上写作,而后鼠标一点,就将稿件发到了全国各个报纸杂志社编辑的邮箱里了),也不需要关系,需要的就是你写作的才能!

翻开各种报纸杂志,你就会看到许多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特约评论人的名字,还有更多的虽然没有挂什么头衔,但只要没有署名本报或本刊记者,那都是报社或杂志社外部人员写作的。他们有了一个比较通行的名称,那就是“自由撰稿人”。业内人士将其界定为“以文化媒体为依托,以撰写、发表文章为事业追求或生活经济来源的一群人”。

自由撰稿人除少部分是专职的外,大多数是兼职的。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以前各家报社与杂志社的通讯员,这是一支由爱好写作的人员组成的队伍,主要是给报纸、杂志写一些新闻稿件,由于当时稿费不高,大多数人纯粹是凭着对写作的热爱而写作,顶多是挣点零花钱而已。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出版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虽然经过几次整顿与精简,目前全国仍有上千家新闻出版单位,3000多家报纸、9000多家期刊。尤其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大多数出版社、报社和杂志社都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一改过去一个腔调、一个面孔的局面,图书、报纸、杂志都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方面大做文章,涌现出了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报刊,如《知音》、 《家庭》、 《读者》、 《成都商报》、 《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要畅销,首要的前提就是稿件质量要高,而单纯靠本报社、本杂志社的专职记者,显然无法达到这一条件。在此情况下,各家出版社与报刊社纷纷大幅度调高稿酬标准,以高稿酬来吸引全社会的作者提供高质量的稿件。笔者当年给报社当通讯员时,一篇千把字的稿子仅五六元钱的稿费,而现在,没有千字千元不动笔。而如果是上万字的长稿,每千字也达到四五百元。有的报刊社发一篇头条或者封面特稿,稿费上万元,年底还举行评比,如果获奖,奖金达到一两万元。

新闻出版业的竞争与高额稿酬的出现,吸引了许多人投身于新闻写作的行列,由此便造就了一支日益庞大的以文为业、以笔致富的自由撰稿人队伍。

最早进入自由撰稿人队伍的是许多新闻写作的爱好者。他们一般在基层单位工作,平常就喜欢舞文弄墨;还有许多人是单位办公室干部,向报刊投稿本来就是他们的一项工作。在向报刊投稿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报刊社采用稿件的量越来越大了(当然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稿费越来越多了。以前的稿费只能弥补一点笔墨钱,外加一点烟钱,而现在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尝到甜头后,许多人开始把给报刊社写稿当作一项重要的业余工作来做,并把它发展成了致富的途径。他们添置起电脑与打印机等设备,每年自费订阅几十份报纸杂志,平时不断揣摸各家报刊社的编辑思路,四处寻找新闻线索,发现了好的题材便立即采访写作,而后投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编辑部。新闻敏感性强、写作水平高的自由撰稿人,一个月能拿到1万多元的稿酬收入。据说有的自由撰稿人到邮局去领汇款,要拿一个袋子装汇款单。个人出了名,又挣了钱,何乐而不为?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业余撰稿人的行列,尤其是写作功底较深的机关工作人员、有独特的新闻线索源的司法系统工作人员,他们写稿的命中率高,收入多。

在江苏某市海关工作的龚震就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的稿件投向十分广泛,包括了《南风窗》、 《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和由发改委、环保总局、林业局、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所办的报纸。据他介绍,像他这样在国家机关工作的自由撰稿人不在少数。

有位姓刘的女士,上大学时读的是经济学专业,文笔不错,时常有文章发表。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企业办公室做文秘。办公室的工作不太忙,每天有数份报纸可阅读,有一台专用电脑,于是她便利用这良好的条件当起了业余的自由撰稿人,写文件、读报、写稿融为一体。据她介绍,目前她的稿费收入每月达到四五千元。

李利大学一毕业就很幸运地进了机关,得到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但是机关工作不仅事情繁杂,而且收入不高,结婚后,他便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但是,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他又不便于到外面去兼一个什么职业来挣钱,想来想去,突然想起自己上大学时还是中文系的才子,经常在全国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现在报纸杂志这么多,怎么不考虑写点东西挣点钱贴补家用呢?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下来,他竞经济大翻身,现在一个月已能稳定地拿到四五千元,是他机关工资的好几倍。

看到许多曾经的通讯员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自由撰稿人,一篇稿件就能挣个几千甚至上万元,本身就是专职搞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们坐不住了,他们不甘心只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也纷纷加入了自由撰稿人的队伍。记者编辑当自由撰稿人最有优势,一方面是身在新闻单位,新闻线索多,采访又比较便利,并且有合法的采访身份,因此他们能够采写到许多高质量的稿件;另一方面他们本身的写作功底深,又深知各家新闻单位的编辑思路,因此发稿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不是关系好的编辑他还不见得给你稿子;再一方面,自己是新闻单位的人,与其他新闻单位联系多,可以互发稿件,况且,出于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信任,各家报刊社都愿意用本身就是记者编辑的稿件,并且宁愿多出稿费。这样,在保证本单位用稿的情况下,他们一有好的线索,便立即采写成稿件发出去。不仅可以最快发稿,而且稿费比社会上其他行业的自由撰稿人稿费高得多。这样,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很快就后来居上,成为了自由撰稿人的主力队伍与核心力量。笔者多次参加一些报刊社的笔会,与会者大多数是新闻界的同行。他们写作的路子也特别宽,除了新闻特稿,小说、散文、电视剧都写,因此普遍收入很高。一个月能拿到一两万元稿费收入的大有人在,许多人靠此买房买车,很快过上了“中产”生活。

在自由撰稿人队伍中,现在又加入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群体,那就是在各级作协拿工资的纯文学专业作家。也许是基于目前搞纯文学,如果不能达到像二月河、贾平凹那样的级别,收入并不很高,但他们又确实才气过人,于是也业余给报纸专栏写写文章,给电视台搞搞策划。有的即使是大腕作家,但如果有报刊社相约,他们也“赐稿”,不过要价可不低。贾平凹为广东《家庭》杂志写专栏,不论字数,每篇3000元,这还引起过一阵议论和羡慕。其实这种稿费标准在名作家里也只能算是一般。王朔曾自曝身价,上海《青年报》的记者向王朔约稿,王朔的口气很牛: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2000字就是1万元。

在这里,我们顺便也介绍一下作家的收入,因为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但由于受本书体例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放在这一节里虽然有点牵强,但也说得过去。因为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作家都不是专职的,要么在一些杂志社当编辑,要么在作协或者文联兼了职。况且,即使是在作协拿工资的作家,其大头的收入也还是著书写作的稿费,说是兼职收入也说得过去。

自古以来,人们都这样认为:作家从来都是“不言钱,耻言钱”的。顺理成章,作家们也就没有钱了。加上历史上有许多大作家一生都十分清贫。像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穷得全家喝粥,最终穷病交加,死在家中;贫困的朱自清无钱买粮活生生地饿死。这些历史上的伤痛,使得作家们每每谈起苦衷时,就会用“面苍然,发皤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

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作家的收入开始有所增加,但贫富悬殊很大,主要根据作家的知名度与作品的多寡而定。有资料显示: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作家按照经济收支可分为四个级差:最低的四类作家稿酬标准为千字1~3元,每月收入大约40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200元左右;三类作家稿酬标准为千字2~3元,每月收入120元左右,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600元左右;二类作家有了名气,月收入达到200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000元左右;一类作家资历深,名气大,除稿酬外还有出书的版税,月收入400元以上,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2万元以上。鲁迅是那个年代收入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稿费、版税、在各部门任职的薪水。据资料显示:鲁迅的版税是20%。鲁迅的著作大多数是由北京的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北新书局总共付给鲁迅版税2万多元,约合今人民币70万元,这差不多是鲁迅一生中获得的主要版税收入。对鲁迅1912~1936年的收入作一个总体的估算,每年平均收入约为18万元人民币。

建国后,各级作家协会相继成立。作家作为国家干部编制的人员进行写作,由作协每月发工资,写的作品连名字都不署,统一都是署什么“创作组”、 “创作集体”,自然也就不存在版权与稿费一说。那时候的作家不管你的作品有多少,名气有多大,都只能拿按国家统一标准的工资,在整个社会中还处于中下层次,甚至不如肉食站、粮站的职工。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的收入有所改善,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还是挺寒酸。这个时期作家的收入主要依靠稿费、奖金、作协工资等。作协为专业作家开出待遇最好的时期是每个月的工资1200元,每年还有4800元的各种补贴。所有的文学刊物与出版物都开始恢复稿费制度,稿费由此成了这个时期作家的重要来源。但当时稿费很低,尚不足以改变作家的生活状况。

作家的稿费收入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变得骄人的。特别是最近几年,从圈里接二连三地爆出一些作家百万甚至千万身价的新闻。由于许多报刊实行高稿费制度,特别是出版社对出版物实行版税,致使许多名气大、作品多的作家身价陡增,稿费、版税、改编剧本成为作家们的金饭碗。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靠摇笔杆子进入中产阶层的更是比比皆是。

现在有个说法,中国有四个作家通过写作成了千万富翁。哪四个人呢?二月河、叶永烈、王朔,还有一位就是海岩。提起《便衣警察》、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永不瞑目》、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死于青春》,电视机前的您一定不会陌生,这些优秀的小说许多都被搬上了银幕,而它们都出自一位著名的业余作家之手,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然而就是这项兼职工作让他成为千万富翁。这就是海岩,他的真实身份是著名的锦江集团副总裁、昆仑饭店董事长。虽然说海岩并不承认自己已有千万元稿费收入,但有媒体仅从他出版的书籍计算他应得的版税,估计也八九不离十。

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则公开披露,他们已经通过市场之力,把二月河造就成一个作家富翁,其版权收入已超过1000万元之巨。1991年,长江社拿到《雍正皇帝》第一部,当年就售出1万多本。给二月河的稿费,从第一部每千字25元,涨到第三部的45元。另外,二月河还可以拿到1%的版税,即加印码洋的1%。到1995年,《雍正皇帝》行情看涨,每套定价58元,当年销售8万套。长江社主动将二月河的版税从1%调高到6%。到2000年,中央台播出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江社趁机把每套定价涨到80元,当年售出多达25万套。据周百义社长介绍,仅此一部小说,长江社共销售50万套,总码洋为2000万元,一共付给二月河150多万元。与此同时,二月河在河南出版了他的另两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获得400多万元稿费和版税收入。随后,长江社又与二月河签订出版合同,推出了《二月河文集》,包括其已出版的三部作品,每套定价310元,当年即已售出3万套。合同规定,长江社在五年内销售不少于10万套,并按12%的标准付给二月河版税。仅此一项,二月河又得到了400多万元的版税。

在2000年作家圈里爆出的最大新闻,当数北京艺术创作中心的作家纪一,1957年生于河南农村的他,被海内外媒体誉为“文坛黑马”。纪一是20世纪末中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先后出版了《非权力影响力》、 《家庭战争》等50余部著作。 2000年9月4日,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屈锡华与北京作家纪一在北京华北大酒店签订合同书, 以1000万元买断纪—2000万字的著作版权10年,并为纪一成立专门的著作编辑室。作家纪一成为我国身价过千万的作家。

现在,属于新生代的几个作家小子,如郭敬明、韩寒等,出手不凡,其作品竟然长时间地霸在了畅销书的排行榜上,按《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的排名,其年收入都是以百万元计。他们年纪轻轻,便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中产”的行列。

大多数作家都比较低调,不愿意透露具体的创作收入,但从作品的发行量上,我们基本上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现在出版社与作家签约时,大多数实行的是版税制,版税及书价一旦确定,作家拿多少钱就取决于印数,而印数又取决于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本身的价值。贾平凹《怀念狼》的起印数是15万,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是20万,余秋雨作品的起印数也相当高。国家规定版税在8%~10%之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是由作者和出版社共同商定。毫无疑问,名气大的作家,其版税大都会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至少不会低于10%。由此推算,作家们的收入是相当丰厚的。以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一书为例,该书现已发行了50万册,书价是20多元,即使按10%的版税来算,就已经超过了100万元。而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王朔小说《看上去很美》,至今已发行了40万册,23元一本的定价,乘以出版社给王朔12%的版税,王朔写作该书的总收入,怎么算也超过了100万,当然,作者拿的钱当中,还应该扣掉个人调节税。曾有传言,说赵忠祥靠《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两本书挣了200多万,有记者向他核实时,赵忠祥回答:《岁月随想》挣的钱不到100万,还要上税; 《岁月情缘》的钱也不是一下子就拿的,依照版税是卖掉多少,出版社给结算多少。

拿版税是作家们很看重的,但更能刺激作家的神经的就是“触电”,“触电”就可以高价卖版权,出版社和作家都有利,还可以亲手改编为影视剧本,这种稿酬的丰厚,又绝非文学杂志可比。近年来长篇小说长热不衰,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创利远远超过中短篇。很多名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后来都改编为电视剧本,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剧本后有几十集。按照一般的行情,每集1万元左右,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就远不是这个数了。所以评论家朱向前说到“长篇长热”时分析说:“长篇小说出了,他可以拿出去报职称,电视剧播了,他又可以打知名度,同时有了大量的钱,这个是很刺激作家的。”

由此看来,作家只要写的作品畅销,其收入就“上不封顶”了。写一本书就成为百万富翁的作家很多,写几年写成千万富翁的也不少,名气小一点的,也可以写出一个“中产”来。当然,有些作家写的作品不对路,读者不爱看,出版社不愿意出,那则另当别论了。

我们再回过头讨论自由撰稿人,现在,许多人把给报刊社写稿或者给出版社出书当作了一项兼职来做,自由撰稿人也成为了被社会认可的一项新型职业,并且其职业声望逐年上升。比较1998年与2000年的深圳职业声望排名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职业声望上升幅度最高的就是自由撰稿人,上升了23位。

自由撰稿人成为升幅最大的职业,一方面是许多自由撰稿人写出了许多感人的、真实的、深刻的作品,繁荣了新闻出版事业,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则是作品的市场化认同也为自由撰稿人带来了比较丰厚的收入,因而这是一桩挺不错的差事。特别吸引人的是,这项差事人人可为,并且最适宜兼职。

杨葵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几乎为北京所有市场化媒体撰写过稿件,且都是应约而写。他的稿件主要有两类:生活随笔和书评。一般六七百字在半小时内即可完成,每篇稿费约1000元。杨葵告诉记者,他一年大约能写100篇稿件。仅按此计算,一年也是10万元的收入。

不过,自由撰稿人也和现在社会收入分层一样,收入相差非常大。据说有的自由撰稿人一年稿费收入竟然超过100万,如广西钦州的阿成,还有北京的伊夫。很多不了解情况的写手,可能以为是在说瞎话,会疑问:就写写稿子,一年能挣100多万吗?可能吗?而事情已经证明,你的疑虑绝对是多余的。广西钦州的阿成现在靠写纪实稿,有几个月,稿费收入多的时候,是用麻袋去邮局取的。而且有报道称,阿成在他家乡广西钦州建了一幢别墅,据说花了几百万块钱。

当然,当自由撰稿人我们说是人人可为,但不是人人能为,首先你得有写作的才能,否则的话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挣钱空羡慕。一般来说,要做个自由撰稿人,其前提条件是文笔好,文才斐然,文思泉涌,熟悉大众的品位和嗜好,写出的作品能够激起他们阅读、欣赏乃至收藏的兴趣。其次,你得有一双不同于凡人的“作家眼”,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会观察、收集和整理具有重大意义的知识、经验、事件和见闻,脑子里始终都有储备起来用于写作的意识。再次,你写东西要新、要快。人们把写东西谋生的人戏称为“枪手”,你要想做个自由撰稿人,就应当是一个“快枪手”。最后,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你还要跟出版社、报纸杂志社、书商、传媒策划界经常接触,在谈天说地、打牌喝酒、胡侃神聊的过程中,既可获取非常有用的资料、信息、选题,还可借助他们炒作、宣传自己,一箭双雕。

对于有写作才华的人来说,你根本无须去寻找什么投资渠道、什么挣钱门路,就靠写作,不说都能写成富翁,写成一个“中产”是没有大的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