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学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总是把制度不变作为分析的前提,不涉及和讨论制度因素。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否认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而是认为,不管制度因素是否重要,也不管制度变动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在进行总量分析时都把这些当作既定的前提条件而不予以讨论。整个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源自于凯恩斯的思想体系,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制度是既定的、已知的。宏观经济学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总是把制度不变作为分析的前提,不涉及和讨论制度因素。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否认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而是认为,不管制度因素是否重要,也不管制度变动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在进行总量分析时都把这些当作既定的前提条件而不予以讨论。

(2)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自从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以来,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都是在繁荣与萧条的波动中发展的,若干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空前严重的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如果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并不能完美地实现帕累托最优,也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还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配置的浪费。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资源得到恰当配置,而且还要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

(3)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微观经济学已经讨论了经济社会微观主体最优经济行为的选择机制,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运行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人类不能只是顺从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应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之下,能动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进行这种调节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可以通过观察与研究来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整个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4)在短期,生产要素没有被充分利用,价格在某个前定水平上具有黏性或刚性;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未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总供给是无限的,总需求的变动影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水平,引起总产出的变动;在长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价格具有弹性,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总供给的增长取决于新增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总需求的变动不影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水平;生产能力的变动决定总产出的变动,不同时期价格的弹性决定了总供给曲线的图形差异。[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