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对象化及生活价值论

生活对象化及生活价值论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张从人的存在认识价值和财富。生活即是存在本身,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也对此进行了确证。从生活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既是狭义上的劳动一般,也是广义上的生活一般,财富本质是对象化于一定形式上的人类和谐生活的一般性。人类和谐生活对象化的凝结不仅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表现为非物化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张从人的存在认识价值和财富。马克思认为,财富、价值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财富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便会发现财富所具有的人的存在论本质和主体性特征:财富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的普遍性;就是人对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展;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将人的存在理解成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存在与受动存在的统一,因而在本质上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其次,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正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点,才把人的存在从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提升为“人的自然存在物”,从“对象性的存在物”提升为“自为的类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与传统哲学思辨把存在理解为概念化的抽象实体和逻辑范畴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存在是现实世界的“现实的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的现实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感性世界”、“对象世界”、“人类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那么从实践出发,人作为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特殊物种,他的“类”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把人的生活归为人的“类”本质。他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类存在物”,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认为一旦劳动的外在性条件消失,劳动就会直接展示出其作为人生命活动的性质,在这种意义上,人的存在方式才是劳动的本质。

生活即是存在本身,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也对此进行了确证。他认为,形而上学哲学都是在思考“存在者”,而忘记了“存在”本身,是存在本身给出了存在者,而不是相反。以往哲学中的物质、上帝、理念等都是作为全部存在者的终极根据,这个终极存在者是本体,而其他存在者都是现象(中国哲学中的“道”与“器”的关系也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海德格尔借助比喻的说法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如“光”是一个“照亮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本源存在,“存在”作为“照亮的过程”是不可见的,可见的只是被照亮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都是存在者,我们只有通过“此在”的生存过程去领会存在。“从根本上说,此在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事件,不是存在着的某个事物,而是发生、发展着的某个事件,是此人与此物在此时此地发生的一个知觉与被知觉的事件”。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对“存在”的领悟是通过“生存”来实现的,“只要生存规定着此在,对这个存在者的存在论分析就总是需要对生存论构建一番事先的考察”。这个“生存”的概念最现实的对应就是“生活”,生活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本身。生活即是存在的观点,否定了本质主义者把世界看作是某种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独立存在物的观点,将西方哲学“本质”、“现象”、“过程”和东方哲学“体”、“相”、“用”统一于生活概念之下,生活成为价值问题的根本“本源”。

从人的存在和生活实践出发理解“价值”和“财富”概念,是广义虚拟经济学开展理论创新的基础。生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即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生活价值论的根本观点在于:人绝不只是以劳动,而是以自己的全部生活来与世界进行交往的;人也绝不只是以劳动,而是逐渐将自己的全部生活抽象为价值形态来与世界进行交换的。它向人们昭示,价值不仅是社会劳动所创造的,而且是社会生活所赋予的。从生活价值论的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既是狭义上的劳动一般,也是广义上的生活一般,财富本质是对象化于一定形式上的人类和谐生活的一般性。人类和谐生活对象化的凝结不仅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表现为非物化的形式。这样一种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人的和谐生活对象化作为商品,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念。

从人的现实存在体现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这样一种“双重存在”,自然对应两种价值:一是与人作为自然存在相对应,纯粹的“物的维度”的使用价值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其他生命体一样,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价值首先表现为自然富源或加工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二是与人作为社会存在相对应,“社会关系维度”的“虚拟价值”概念。“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属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财产最初……意味着,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虚拟价值”概念是对应人的社会存在的价值确认和表达。

生活价值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价值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如果把生活理解为生活一般,价值源泉就是一元的;如果把生活理解为具体的生活内容,价值源泉就是多元的。生活价值论站在人本的立场,对劳动价值论和要素理论进行积极扬弃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关键是继承马克思的人本精神,从一个全面的、丰富的人的立场出发,而不是片面的、对立的、异化的角度认识问题。劳动生活不过是广义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狭义形态,而古典经济学家则把这样一种局部现象抽象为整体,把人的所有活动也进行了物化的抽象,“以物为本”思想成了几个世纪以来把人的思想紧紧束缚起来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对要素理论而言,实际把土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有限的要素趋于无穷,就是生活价值论,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人、财、物之外,人类生活的一切过程和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价值的源泉。比如,文物的价值、体验的价值、金融等狭义虚拟经济的价值等,都是人类生活自身所产生的非常复杂又客观存在的价值形态。生活价值论站在人本的立场认识价值,正如人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价值是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2)价值是主体、客体、关系(本质、现象、过程)的统一

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看,价值不是一个先验范畴,不是一种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属人范畴,是随着人的生活实践而出现的区别于一般事实性存在的意义。生活即是存在,要避免把价值看作是某种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独立存在物的观点,要在生活过程中,也就是在主体、客体、关系和本质、现象、过程(东方哲学则是“体”、“相”、“用”)的统一中来认识价值。商品价值的含义是指商品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系范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承担关系,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价值的决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价值理论将使用价值看作是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将人的“心理需求”从价值起源和本体中排除出去,这就必然将价值论引向了“以物为本”的误区。生活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主体、客体、关系的统一,有助于理解认识丰富多彩的价值形式和形成规律。以目前蓬勃兴起的体验经济为例,价值完全是在产消合一(或称为“DIY”)的过程中自动创造出来的。“体验”的重心就是以“参与”“互动”的方式给顾客“难忘的体验”,真正实现以顾客为重心和生产与消费的一体化、“产消合一”现象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安排,而是主动地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创造性的消费将使消费者从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企业与消费者从对立关系向参与、融合关系转变。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静态的要素,不在乎拥有什么,而在乎体验、在乎活动、在乎过程本身,消费者自身就能创造价值,这是传统的经济学范式无法解释的。过程进入人们经济交换活动当中、成为交换的对象后,企业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而是在制造一种生活方式。虚拟经济时代必须扭转实体经济时代“先生产、后生活”或“先生产、后消费”的固有观念。将生产、消费融入生活,把当今时代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和人们的生活题材相结合,这是发展创造新价值的根本途径。

(3)价值是随生活实践演进的历史过程

毫无疑问,价值活动是人的一种实践,价值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人不可能产生超越其时代背景的需要。价值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一切价值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就经济价值而言,一条总的历史趋势是价值不断从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向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演进。翻开人类的生活史,人的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最终目的,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样式的增多、人的能力的增强其实都是它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