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关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关于竞争力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竞争力理论的本土化阶段。同时,他认为金融竞争力是中国综合竞争力中比较薄弱的项目的结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05年和2007年相继推出了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90个中心城市、3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报告。

(二)国内关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1. 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竞争力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WEF、IMD协议进行国家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5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从此有了世界标准。1997年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采用IMD的指标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首次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状态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解读了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极大的推动了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竞争力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竞争力理论的本土化阶段。国内对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大都建立在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9)。一种观点认为,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战略优势。所谓优势,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相比,优于对手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实力。这种优势又可被细分为战略优势、优势地位和优势实力三个方面(10)。另一种观点主要是以资源论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优于同行竞争者的获利能力。孙育平(2003)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在与同行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所在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11)。冯艳婷(2004)基于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关于企业战略就是最有效的方式的观点,提出要努力提高公司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的实力,从而获得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12)

2. 国内关于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在他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8~ 2009》一书中,把城市金融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子概念:城市金融竞争力表现为城市所拥有、控制或可利用的金融资源的数量,获得的便利性、成本以及城市金融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金融人才的竞争力以及其制度环境因素和开放程度等(13)。城市金融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在区域发展的框架内,代表性城市在金融资源吸纳、配置过程中的突出优势(见表6-4)。

表6-4 倪鹏飞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有关资本竞争力的部分指标

img69

王与君(2000)分析了IMD对46个国家1996~1998年综合竞争力的总排名和8项竞争力要素的分项排名,计算出金融竞争力对综合竞争力的3年平均偏离系数值,发现金融竞争力和企业管理两项要素的偏离系数较小,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要素(14)

褚伟(2002)基于IMD指标对中国金融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将11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区分为五种类型,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别列为三类,上海和深圳由于具备证券交易等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在金融竞争力上处于较突出的地位,而北京作为金融决策及信息中心。同时,他认为金融竞争力是中国综合竞争力中比较薄弱的项目的结论。具体表现为:①中国金融竞争力的强项主要来自金融管理当局的行政性调控,国内上市公司数目的增加、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规模的增长以及非市场化的利率调节等。②中国金融竞争力弱项指标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是市场准入限制与高级金融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缺乏,而这恰恰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所面临的最激烈的竞争因素(15)

周立群和潘宏胜(2003)认为金融因素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16)。刘伟和潘宏胜(2004)认为金融体系越健全、效率越高,则金融活动越活跃、公司筹集资金的成本越低,资本的使用效率也越高,一国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17)。金融体系是综合竞争力诸多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金融竞争力越高,则综合竞争力越高。目前讨论我国不同地区金融竞争力的意义在于认清区域或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金融因素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径。

王仁祥和孙亚超(2004)将城市金融竞争力分解为区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金融企业管理竞争力等7个中间指标,这7个中间指标又细分成79项基础性指标。他们选取了长江流域的12个发达城市为研究样本,发现无论用最优脱层法还是熵值法评价,上海的金融竞争力优势远高于其他城市。进而提出了以梯度发展理论为依据,采用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为“点”带动区域金融“面”发展的点轴式发展方式(18)

金雪军和田霖(2004)为了比较区域的金融综合竞争力,除了用8项显示性指标的比较来评估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差距之外,引入了8项解释性指标,分别为经济力、开放力、设施力、劳动力、科技力、聚集力、文化力和环境力。选取31个地区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和排序,在分析中利用模糊曲线法编程,计算出系统内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各分力对总力的贡献弹性,找出影响金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分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开放力和设施力。通过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省区分为7个梯度。其中广东(包括深圳)为第一梯度,北京和上海为第二梯度,江苏、山东、辽宁、浙江为第三梯度。他们认为东部地区金融综合竞争力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符合我国目前金融的发展态势(19)

陆红军(2007)也设计与实施了一套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金融规模、金融环境、金融集聚度、金融国际化、金融风险防御、金融创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科技和金融制度10个一级指标和56个二级指标,通过对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这6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提炼关键要素与核心指标,并对6个城市的金融中心竞争力状况及优劣势作了系统的研究(2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05年和2007年相继推出了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90个中心城市、3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报告。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报告将金融生态系统定义为由金融主体部门和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含两类:一类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如居民、企业、政府等;另一类是指金融主体在其中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报告以城市经济基础、企业诚信、城市金融发展、法治环境、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金融部门独立性、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9大类构成要素构成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运用9个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获得金融生态环境一级等级的城市是上海、宁波、温州、杭州和深圳,获得二级的是台州、苏州、绍兴、嘉兴、北京、无锡东莞、南京、厦门、泉州、广州和天津(21)。这两份报告较全面地涵盖了全国大小城市,但报告专注于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其指标体系不能代表城市金融竞争力。另外,在其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构成中,也更多地侧重于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而对金融人才的生活环境、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等关注不足。

此外,报告还根据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统计数据,归纳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2003~2004年的金融资产质量评分。浙江省两年都得到了AAA的最高评级,上海和北京在2003年得到AA评级,在2004年进步到AAA评级,与浙江省并列成为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资产质量评价指标见表6-5。

表6-5 城市金融资产质量等级测度指标体系

img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