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丘市是省级财政困难县,人均经费更少。安丘市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李 涛[1]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播到农民手里,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 激励机制 组织创新 组织化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安丘市是省级财政困难县,人均经费更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远程教育很难开展,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3.现行的传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安丘市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做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技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2.解决农技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连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三)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对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和支持

1.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市级平均水平。

2.加强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人员及农民的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远程教育、农业技术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3.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安丘市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发展相当于零,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注释】

[1]李涛(1979—),男,山东安丘人。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