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产业有序健康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推动产业有序健康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产业转移,则是研究者和实践部门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基于价值链的“工序转移”,围绕产业增长极做好配套产业。陈蕊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利益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利益保护的,这与西方学者研究中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有所不同。

四、推动产业有序健康转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推动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推动产业转移,则是研究者和实践部门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

(一)推动产业转移的思路研究

1.针对产业转移动因和影响因素角度提出思路

按照梯级推动产业转移是比较重要的思路。根据小岛清、弗农等人的产业转移理论,如果区域间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可以认为产业转移是有序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梯级转移理论(夏禹农、冯之浚,1982;何钟秀,1983)。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经济梯度,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本报告认为,梯度转移是一个相对概念,各区域都有一个总体的梯度,但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梯度是不同的,即在总体梯度高的区域内也存在低梯度的区位,在总体梯度低的区域内也存在高梯度的区位。梯度转移应既包括区域之间的转移,也包括某一区域内不同发展梯度的区位之间的转移。但从一个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评价指标看,为了方便研究,假定某一个区域内是同一性,采用梯度系数还是可行的。有研究者对梯度理论产生质疑,甚至提出了“反梯度理论”,但后来的学者又对此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广义梯度转移理论,把比较优势的来源包含更广泛,比较优势也由静态向动态化转变,“反梯度理论”甚至也可以认为包含在广义梯度理论中[9]。根据梯度转移理论,戴宏伟等(2003)提出了产业梯度系数的计算方式,陈蕊和熊必琳(2007)进一步绘制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3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按照产业集聚原则推动产业转移是另一种重要思路。陈蕊和熊必琳(2007)认为,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产业在四大区域间转移。在四大区域范围内,根据各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行业发展特点,进行进一步地区细分和产业细分,突出发展特色,抓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建立不同产业的承接策略和转移策略。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基于价值链的“工序转移”,围绕产业增长极做好配套产业。

2.从解决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出发提出思路和对策

陈建军(2002)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向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加工能力,向东部地区进行市场扩张的“东扩西进”的产业转移战略,有助于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蒋文军(1999)等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吸纳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选择更贴近实际的产业转移样式。马涛等(2009)针对地区产业分工差距的度量问题,以中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为研究对象,以中国2001~2006年各省区的工业相关数据为例,对全国各地区工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比较。肖雁飞等(2011)认为,客观分析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合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内在需要。刘辉煌等(1999)、何立胜等(2001)从产业分工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

(二)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1.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界限

娄晓黎(2004)认为,在产业转移中,政府行为应遵循间接性调控原则、规划性指导原则、重点突出性原则和多手段综合性原则。主要思想还是产业转移中政府不要干预市场,市场失灵时政府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将产业转移中政府行为的功能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维护区域经济安全。向晓梅(2011)认为,产业转移过程中市场外部性产生的结果是,产业转移难以实现或者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在市场完善的条件下,政府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在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表现出与市场完善国家不同的特征。

张可云(1997)认为,区域的梯度差异仅仅是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不一定能完成产业转移,而且区际产业转移并不必然带来区际关系的和谐,政府的干预和协调也是不可或缺的。赵放(2007)则认为,中国国内在产业转移时,由于强力的极化效应,落后地区并没有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的优势,致使中国的产业转移难以进行或者是产业直接转向国外市场,以致扩散效应弱化。因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创造增长中心承接原增长极的产业转移,从而使产业在国内有效转移。陈蕊(2008)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安全角度规范分析政府的角色,并把政府在引导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归纳为5种:规划引导作用、协调平衡作用、政策诱导作用、环境营造作用和适度保护作用。陈蕊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利益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利益保护的,这与西方学者研究中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有所不同。

2.政府政策导向

丁建军(2011)从新地理经济学角度归纳了影响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补贴等方面。

从具体的政策导向看,目前的研究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王云平(2007)提出国家要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助于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结合。何龙斌(2012)提出应从国家层面对国内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对于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转移的项目、产业承接政策及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污染进行统筹管理。彭连清(2007)认为,地方政府要建立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着力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白小明(2007)、彭连清(2007)、李占国等(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要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总之,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出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思路和对策,但在如何界定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且,由于对当前中国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还缺乏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