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文化冲突

精神文化冲突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分类可以有多种角度,常见的分法是把文化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商务交际中也不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价值文化观念的冲突。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认为权力差距是社会生活固有的一部分,上级和下级的地位是不同的。上级制定决策,下达命令,监督下级的执行。在商务领域,集权取向与分权取向指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根据霍夫斯特的调查研究,不确定性规避度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体现。

第一部分 精神文化冲突

一、价值文化冲突

文化的分类可以有多种角度,常见的分法是把文化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主要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现象,这些价值观念指导人们在矛盾冲突中作出选择,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价值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在某一文化中习以为常的观念或行为在另一文化环境中可能就无法被人接受。在商务交际中也不例外。随着国际商务的全球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挑战,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价值文化观念的冲突。

由于东西文化的起源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导致了东西方价值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本书所收集的案例中,影响商务交际活动的价值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取向还是集体取向;集权取向还是分权取向;喜欢创新还是趋向保守;以男性为中心还是男女平等;重资历还是重能力;重长远利益还是重短期利益;习惯于综合、直觉、归纳思维方式还是分析、逻辑、演绎思维方式等。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Individualism vs.Collectivism)

在怎样理解和处理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上,根据霍夫斯特的“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文化维度,在倾向于“个体取向”的国家,人们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个人行为的自由、权利、竞争和独立等“自我”的概念;而在“集体取向”的国家,人们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性关系,强调人群的统一和协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强调“我们”的概念,每一个人常常是和朋友、家庭联系在一起才成为“我”的。在霍夫斯特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西方的一些国家属于典型的“个体取向”国家,美国排名第一;而中国、日本等亚洲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国家属于“集体取向”国家。

这种差异在商务领域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注重个体取向的国家更加强调个人的奋斗,以个人能力和业绩为基础来决定薪资和是否有提升的机会;而注重集体取向的国家强调的是一个集体要团结一致,个人的成绩是不能脱离集体的,等级观念和看重资历比较普遍。本书中,有几个案例都体现了商务领域的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问题,如《在工作场所当众表扬日本人》、《按绩取酬在意大利的推行》、《肇事者该受罚吗?》等。

集权取向与分权取向(Centralization vs.Decentralization)

集权取向与分权取向本来是一对政治术语,集权取向指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而分权取向指政府以一种民主的方式管理国家,权力分散而不是集中在政府手里。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霍夫斯特提出的文化维度之一,是衡量人们接受权力不平等状况的程度。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认为权力差距是社会生活固有的一部分,上级和下级的地位是不同的。上级制定决策,下达命令,监督下级的执行。而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则认为权力只不过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而设立的不同社会角色,上下级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在商务领域,集权取向与分权取向指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集权取向的企业管理指自上而下的决策体系,而分权取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决策体系,指以一种民主的方式来管理公司,鼓励员工参与管理。这一管理模式的不同在以下案例中得以体现,如《香港J&A的价值观》、《为什么秘鲁工人离职呢?》、《参与还是服从》、《红塔酒店关闭的背后》、《在日美合资企业中的“实权与虚职”》、《强生公司在日本的成功》、《加拿大雇员与菲律宾老板》、《丹碧丝在中国的失败》等。

男性取向与女性取向(Masculinity vs.Femininity)

男性取向还是女性取向,指的是在该文化中代表男性的品质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更多。男性文化表现出的是刚强、力量、自我表现、事业成功、竞争性和独断性等;女性文化的“柔”性特征是注重生活质量、感性、富有同情心、谦虚等。

不同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规定,特别是女性在社会或工作中的地位会因为本国文化不同而有区别。根据霍夫斯特的调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男人和女人的社会角色差别大,比如在阿拉伯国家,女性很难有外出工作的机会,即使有工作机会,也很难在薪资和晋升等方面和男性取得平等的权力;而强调男女平等的文化中,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别不大,在工作中女性也几乎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机会。

在《芭比娃娃的中东危机》以及《“外派”就一定意味晋升吗?》这两个案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不同文化中拥有的地位不同。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vs.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指在某一文化中,人们是否崇尚节俭、是否追求生活的稳定性、以及是否遵循传统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长期取向的文化崇尚节俭、追求稳定、遵循传统;而短期取向的文化则反之。在商务领域中,注重长期取向的企业更愿意培养员工的道德理念,以及归属感,以此取得长期的经济利益;而注重短期取向的企业看重员工的能力,而不是资历,注重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

根据邦德(Bond)对23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的调查,中国排名第一,日本排名第四,都是注重长期取向的国家,而美国排名17,相对而言是属于注重短期取向的文化。邦德(Bond)的研究还发现,长期导向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7之高,经济腾飞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传统的重视,而且有凡事都想到未来的倾向。《茶叶价格降还是不降?》、《广州标致的解体》、《他是一个负责的工程师吗?》这三个案例集中体现了不同国家企业文化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

低不确定性规避与高不确定性规避(Low-vs.High-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协的程度。根据霍夫斯特的调查研究,不确定性规避度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体现。不确定性规避度高的国家,如亚洲国家,会尽量去避免不确定的和模棱两可的东西,制订更多的正式的规则,不喜欢非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寻求一致。人们认为生活中充满了可能发生的危险,对于书面的规定、计划、规则、仪式有着强烈的要求,依此来使生活有规则。

相反,在不确定性规避度较低的国家,如美国、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人们会更容易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稳定性,容易接受非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喜欢创新,喜欢冒险,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

日本是不确定性规避度较高的国家,而美国是不确定性规避度较低的国家。关于ebay和雅虎在日本的成败、宜家在美国和德国的经历这几个案例便和这一文化维度的认识有关。

竞争取向与合作取向(Competition vs.Cooperation)

在注重竞争取向的文化中,良好的竞争机制是保证个人能力得以施展的条件,每个人得为工作竞争,为成功努力工作。而在讲求合作取向的文化中,尽量避免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和竞争,“和为贵”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商务领域中,竞争取向与合作取向对公司的用人原则、薪酬制度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激励中国员工?》和《如何管理那些总是说“Yes”的人员?》这两个案例中,来自不同文化的管理层试图引入竞争机制的尝试都遭遇了“水土不服”。

资历取向与能力取向(Ascription vs.Achievement-oriented)

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人在工作岗位或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不同的判别标准。以个人工作业绩为衡量标准的文化(即能力取向)更加看重个人的能力,只要个人业务出色,无论年龄、出生如何,都一样可以获得晋升或加薪的机会;而以年龄、经验、出生、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为判断标准的文化(即资历取向)更加看重个人的资历,社会地位较高和年长者受到尊重。

美国是典型的注重个人能力的国家,而传统的中国文化看重的是年龄和资历,年龄越长就越应该受到尊重,《这是谁的主意?》、《年龄与地位》、《英国总经理在泰国》、《我们如何赋予人们地位》这几个案例中的管理者就由于不了解这点遇到了麻烦。

二、思维方式冲突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程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因素,东西方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在东方国家或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会有不同特征的思维方式。

国内外学者总结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伦理性与认知性、整体性与分析性、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归纳性与演绎性等等。这些思维差异也造成了交际中的跨文化冲突。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归纳思维,而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和演绎思维。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Synthesis vs.Analysis)

综合思维是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的思维。分析思维是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的思维。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从《“狡猾”的日本人》、《艰难的谈判》、《社区教育委员会》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忽视这方面的差异给商务人员带来的遭遇。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Intuition vs.Logic)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既通过静观、体验、灵感、顿悟的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儒、道、佛三家都注重直觉体悟宇宙本体。直觉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医学、宗教等的影响尤为深远。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提出了整个形式逻辑体系,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从《当规章遇到了法国人》和《砸奔驰事件》两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思维方式的问题解决不好会带来的麻烦。

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Induction vs.Deduction)

归纳是从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正好相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归纳式思维与演绎式思维在文字表达时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作者何时明确提出其观点。如果采用归纳式思维,作者往往在最后明确给出观点;如果采用演绎式思维,作者在开始就明确表明观点或立场。尽管归纳和演绎作为两种互补的推理方法在中国和英语民族都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比较而言,中国更倾向于归纳式思维,而英美更倾向于演绎式思维。案例《中英文的经济评论为何如此不同?》对两篇选自英国《金融时报》和《中国日报》的经济评论的分析多少反映出中英经济评论在这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为了避免或减少以上方面的价值观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冲突,我们应该增强文化意识,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气氛。不能以一种价值文化作为评判的准则、衡量的标准。如果以本国的价值标准、思维模式去观察事物、评价工作、经营商务,不仅会使文化冲突难以调节,新的矛盾还会接踵而至。所以,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