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冲突与族群融合散论

文化冲突与族群融合散论

时间:2022-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东南亚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冲突是难免的。然而,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是人们所公认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列举出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大量事实。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促使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文化冲突与族群融合散论_东南亚文化交融

一 东南亚的文化冲突及融合

文化冲突这个词汇,来自于英文“Culture Shock”或“Culture Con⁃flict”;文化融合,则可以理解为英文的“Culture Assimilation”,这两种现象在东南亚都存在着。

文化冲突专门指的是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的人们,遭遇在一起时产生的误解或心理冲撞;有时候也指在一种文化情境下熏陶下的人,在另外一种文化情境中所感到的文化“不适应”,因而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良”反应。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以人为“载体”的冲突,换句话说,是以人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光从定义上讲,难免有些枯燥,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实例吧。一个美国人若是和一个阿拉伯人相遇,当他们在聊天时,美国人为了表示友好,总会接近一点对方,而阿拉伯人则会下意识地往后退。于是,就上演了一幕一人近,一人推的喜剧。美国人和阿拉伯人都会觉得奇怪,怎么对方那么不领情。其实,这就是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化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表示尊敬,而美国人以为阿拉伯人对他的友好不领情,就一再地逼近。这是对各自文化背景不了解而产生的误会。

再如,菲律宾和美国人对时间也有着大相径庭的观念,美国人在菲岛殖民的初期也遭遇到不少“文化战争”。由于对时间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行为习惯。在美国,人们都有极强的时间观念,可谓分秒必争。若是约定一个时间,通常得提前几分钟到达。要是迟到几分钟,迟到的人一定得道歉。生意场上对待时间的态度更为严谨,迟到的举动,总会引致别人的鄙视,再大桩的生意都可能告吹。在菲律宾,人们的时间观念普遍不是很强。一个定在七点开始的聚会,七点半到还会被主人认为有点早,一般八点去参加是刚好合适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想象,在对彼此的文化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如果美国人来菲律宾参加某个宴请或聚会,或是菲律宾人到美国去参加某个Party,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一方面是美国人去得太早了,另一方面是菲律宾人去得太晚了,主人都会觉得诧异而尴尬。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时间观念的差异,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深入,时间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对时间观的影响仍根深蒂固。

我们都知道,当几百年前大批中国移民到达东南亚的时候,那里已经处于西方殖民者的统治下。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移民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与在中国本土完全不同。对待外族文化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人们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东南亚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冲突是难免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东南亚的多元文化会集这一因素,尤其是中国文化在这里的本土化融合,早期中国移民的生存状况,中国封建朝廷对待本国人移居海外的态度,以及东南亚各殖民地当局的统治政策,对待中国移民的政策等等,自然对东南亚华人与其他族群之间的文化接触与交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东南亚的华人移民,已经自然融入了当地社会。这是因为,东南亚华人散居各地,他们作为人数较少的外来族群,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不可能像生活在祖籍国一样,永远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来抵制或进一步同化外族的文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东南亚各国华人必须首先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应该指出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本上已不再有新的中国移民到达东南亚,即所谓“新客”华人已经很少。然而,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是人们所公认的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列举出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大量事实。随着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东南亚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促使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二 加快族群融合的步伐

走融入的道路,对于海外华族来说,不仅是个历史趋势,也是个历史必然。融入地主国主流社会,对于广大在地主国生生不息的华社来说,也是好处多多。融入才能得到所在国政府的体认,才能获得作为当地公民应享有的法律权益。融入才能与兄弟族友好相处,关系融洽。融入才有利于华人族群在海外生存、繁衍。

经济地位可以凭借海外华族勤劳和智慧来取得,政治地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东南亚各国的华族,一般都在所在国的经济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贡献卓著,甚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但是,也是由于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华族的不同境遇。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华人对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政治地位的取得更需要依靠海外华族的集体智慧,还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民族意识有关。

但无论如何,海外华族应该坚持走主动融合的道路。对东南亚华人华侨来说,这种必要性在于,其一,东南亚的华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族独立贡献巨大,掌握着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对政府的影响力也是很深远的。其二,目前新形式下,各国的政策总体比较柔和,东南亚华族可以充分利用族群的综合影响力,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领域,争取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对于加快融合步伐,可以有这么几步要走:

首先,优化族群分布和内部整合。这包括:(1)优化空间分布。筹建中国城。在一些华族相对集中,并形成一定气候的地区和城市,条件允许者,应该建设中国城,这无疑是优化华族空间分布的最佳方案,可以集中华族区域优势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这不止是族群聚集那么简单的事,新兴的中国城,可以在规划、设计方面更现代化,排布和建设更合理,并借助华人掌握的经济资源,打造成深具中华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区。(2)优化整合社团资源。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社团多而杂,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各行其是,不能集中资源,反倒造成铺张浪费。商会、宗亲会、同乡会、校友会、各种政党组织、体育、文艺、武术等等社团,倘若有明智和具号召力的侨领能召开社团联会,讨论如何处理社团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的问题,重新整合社团组织,整合华社资源,使社团组成的更规范、更集约、更有凝聚力,这将是影响华社功德无量的大事。(3)重新整合华社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是关系菲华社群体办事效率,节约集体资源,增强凝聚力,提高族群影响力的大事。

其次,做好族群语言和文化传承的工作,凸显族群优势。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璀璨的民族文化。作为海外华族,没有理由不传承本族群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也没有理由不把本族的优秀文化拿出来与所在国兄弟族共享,促进族群之间的文化共享,形成共同进步和繁荣。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中国综合国力的逐年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汉语作为中国的母语也逐渐成为全球其他国家人民学习的热门外语,跃升为仅次英语的强势语言。马来西亚华族进行华语教育的历史悠久,在这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全球“华语热”的大好契机,其他各国华族应藉此机会复兴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工作,把作为中华族群的优势尽显出来,为国家的经济振兴和繁荣昌盛贡献聪明才智。兴办族群的语言和文化教育,是培育新一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后代的大工程,这个过程也是培育新兴优势族群力量的大工程。族群教育兴,则整个族群必将兴旺发达;否则,族群的优秀文化和优势将会在若干年后消失殆尽。

此外,还应聚合优势力量,加快融入主流社会。聚合族群中的优势力量,组成精英论坛,甚至组成政党,参与政治,是加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捷径”。马来西亚的华族就是一个典范,他们族群凝聚力强,懂得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力量兴华教,集中优势力量参政,因而,整个族群也在不断的调整、磨合、进步。华族拥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底蕴,优秀的民族传统,参与国家政治,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必将会改变经济疲迷的现状,激活现行的政坛结构。

加快族群融合的步伐,要以兴办华教,加快族群内部资源重组和配置为前提。加快,不等于盲目地、没有计划地加速,这得依赖于整个族群的群体智慧。并且,如何既能加快融入的脚步,又能保住华族语言和文化的根,恐怕是加快族群融合背后更重要的议题。

三 血缘与地缘的争斗

历史证明了血缘文化无法与地缘文化较量。或者说,在这样的较量中,血缘文化每每总是处于弱势。当然,这是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而言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样的结论似乎才能成立。但是,请别忽视了,在海外也同样存在类似的血缘与地缘的较量。在大量中国人走出国门,移民、从商于海外,血缘与地缘的矛盾早已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早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反思。

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可以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那里有在人数上占全世界最大比例的华人华侨,大约有三千万左右。所有在一个特定地区的土壤中培植起来的文化,也统统归结为地缘因素。一定的地缘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土壤,地缘因素如同中国在中原形成的深厚而扎实的汉文化地缘那样是相类似的。文化与土地交融,牢密而不可分:土壤借助文化的滋润,文化依赖土地的支撑,二者在相互中都得到了强化。

血缘与地缘的斗争的实质是民族意识的斗争,更是文化的斗争,而走出国门的血缘文化承载着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汉文化。这个文化下派生的亚文化——血缘观念、宗族观念以及礼制观念等等,牵制了侨居国的华人华侨主动、迅速地融入主流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