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级民政部门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灾害紧急救助综合协调职能,与涉灾部门加强协作,信息互通,联手抗灾防灾,形成了组织严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工作预案在先、物资储备到位、检测评估及时、救助措施有力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了救灾工作能力。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的神圣职责。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做好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主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关注民生民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认真真察民情,实实在在解民难,围绕和谐促发展,情系民生抓落实。

完善保障体系,加大救助力度。万事民为先,保障是根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基本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取暖、法律援助相配套,政策优惠、临时救济为辅助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市低保标准连续3年提高10%,今年全省平均已经达到168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保障人数达到68.16万人。农村低保在试点的基础上于去年10月全面推开,人均年保障标准600元,预计将有78万特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全省有11.3万五保对象生活得到保障,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292元,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1772元。全省建成敬老院640多所,有近6000人实现了集中供养。着力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先后有47.9万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3800多万元。今后要特别关注那些下岗失业、生活无着落、因病因灾致贫、处于社会边缘的困难群体,统筹安排,标准有别,分类施保,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最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最及时的救助。

深化救灾体制,提高应急能力。救灾如救火,情系众民生。各级民政部门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灾害紧急救助综合协调职能,与涉灾部门加强协作,信息互通,联手抗灾防灾,形成了组织严密、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工作预案在先、物资储备到位、检测评估及时、救助措施有力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了救灾工作能力。近五年,我们积极应对每年发生的大范围干旱、洪涝、沙尘暴、地震、霜冻等强自然灾害,及时组织开展救援工作。全省共安排救灾资金13亿多元,救助灾民1392万人次,发放衣被1557万件,维修和重建灾民住房19.6万间,使灾民的吃、住、医、行得到有效救助和保障。我们要立足甘肃多灾贫困的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各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强化资金投入和监管,及时有效地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发展福利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新格局。“十五”以来,各级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多渠道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支持发展福利彩票事业,发行彩票15亿元,筹集公益金5亿元。新改(扩)建社会福利机构40多个,完成面向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服务的“星光计划”项目616个,为1900多名孤残儿童成功实施了“明天计划”康复手术,并通过开展“爱心护理工程”、“福利设施蓝天计划”、“关注弱势群体、奉献一片爱心”等活动,使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和老年人的生活得到及时帮助,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应对多层次、高质量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千方百计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弘扬慈善理念,倡导文明新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的神圣职责。民政人要时刻倾爱民之心、尽爱民之责、行爱民之举。俯首民生察冷暖,百姓疾苦挂心间,把爱民之心与慈善之举弘扬开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心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我省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后募集善款1.4亿多元,集中实施了抗旱集雨水窖、阳光医疗、兴学助教、社会救助“四大慈善工程”,使28个干旱贫困县和50多万困难群众直接受益。广泛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的社会捐助活动。慈善事业和社会捐助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有效地拓展了筹资渠道,而且极大地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安老助幼、赈灾救难的传统美德。今后要继续大力发扬慈善精神,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各界兴办和资助慈善公益事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奉献爱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发表于2007年3月28日《甘肃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