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学生主体原则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5.积极适应原则如前所述,心理教育的实践任务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心理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帮助是使学生学会自助,即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这就是说,心理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心理教育应当体现社会主义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第四节 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校(如扬州师范学院、江苏省扬州中学、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上海市城建学校、南京金陵中学、湖南省岳阳市一中等)已进行了试点工作,一些学者(班华,1990;燕国材,1993;张声远,1994等)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在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介绍如下:

一、心理教育的原则

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心理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并逐步累积提炼的结晶。一般说来,心理教育原则有以下几点:

1.启发自觉原则(www.guayunfan.com)

必须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来抓。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已不只是“加强双基、发展智力”,还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心理素质的任务。换言之,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效果时,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方面和知识、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把这种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因为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

2.协同工作原则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从教育体系来说,心理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作之中。总之,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协同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3.学生主体原则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而且也正像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说的那样,易使教师的种种努力或事倍功半,或徒劳一番。换言之,由于在心理教育中,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也要调动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学会通过不断地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4.点面结合原则

心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为了切实做好服务,也应重视学生间个别差异,把每个学生真正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从而不放弃任何一个能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共同的发展,又能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讲座,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帮助。即既不能将心理教育工作全盘过程化,又不能全盘个别咨询化。应该是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5.积极适应原则

如前所述,心理教育的实践任务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任务是防治各种心理疾病,积极任务则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也可说是达到对生活的良好适应。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但心理教育所要求的适应,不是指对环境的消极接受,而是指积极地认识并利用、改造环境,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生。

6.“教为不教”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尽管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但并不喜欢教师越俎代庖。从心理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帮助是使学生学会自助,即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认知水平低下,有时是由于原来基础差,有时是由于“当局者迷”。教师应采用一种“旁观者清”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最后选择的自由仍属于学生自己,履行的责任仍由学生自己去执行,这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意思。总之,教师应尽到教育者的责任,但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要做包办代替者,也不要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救世主。

7.针对特点原则

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里所说的学生特点主要是指:一是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是说,心理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性别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女学生枉自菲薄、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了她们成才。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能依据现代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女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好胜心,以激励其成才。三是学生的表现特点。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般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三类。对这三类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四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正像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说的那样,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

8.累积成功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从事后继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正因为这样,在心理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累积的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学生每每经受失败的体验,就可能会丧失自信,情绪低落,没精打采,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妨碍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

9.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完全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德”的方面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心理教育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体现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这是教育性原则的指导思想。进行心理教育时,在方法上,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容,把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心理问题,多因为社会、家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例如,爱发牢骚,指责社会现实或别人行为的习惯。教师应当实事求是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排解各种心理困扰、解除心理问题症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心理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10.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从学生的内部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的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内外关系来看,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环境存在着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1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尊重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结果。

平等尊重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传统那种权威的、单向的,而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教师在交谈中不宜用权威的口气,避免使用诸如“我告诉你,你听我说”、“我认为你错了”、“你还不懂”这类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多用商量的语气,如“请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原来如此”等等。

平等尊重原则,就是要耐心启发,认真倾听学生自己讲述问题,了解对方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解除心理重负,放松紧张情绪。教师在听取来访学生讲述问题时,不要过早地进行评价,要让人家把话说完。倾听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的态度也是一种支持。适当的应答活动,如首肯、简要的重复或适当的简语插话都是必要的。在来访者的述说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细心询问是为了澄清问题实质,更好地帮助来访者理清问题的头绪,进行有的放矢的支持和帮助,做到对症下“药”。学生由于语言表达的疏忽、遗忘与误记的影响或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教师可能会发现他们提供的信息含有矛盾或不实之处。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应表露出不信任的情绪和态度,而应授以信任的目光,委婉地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和记忆的疏漏,以便在不损害双方信赖关系的前提下尽量获得准确的信息。有些学生前来咨询是抱着疑虑、观望和试试看心理,其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含混或失真。对这种情况,教师也不应责怪或不悦,而应看准求询者的心思和顾虑,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排解,只有打消这些求询者的顾虑,求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获得较可靠的信息。

平等尊重原则,就是要关怀、理解、接受学生。一般来说,在心理咨询中,主动上门进行咨询的学生,往往是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存在某种问题,想要通过辅导得到帮助的人,他们对作为咨询人员的教师抱有很大的希望,同时也可能存在有某些担忧和疑虑,担心咨询人员不能诚恳相待,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因此,咨询人员要热情诚恳地接待来访者,向他们讲明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和原则,鼓励他们消除顾虑,畅所欲言。咨询人员热情自然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交谈气氛,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一个人在心绪不宁或精神上感到痛苦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安慰,有时几句温暖人心的话,一些同情和关心的表示,都可以使一个情绪快要崩溃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在人的精神需要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它可以使人心头的郁结得以消除,使感到孤立无援的人获得勇气和力量。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些问题在常人看来是一种不可理解的怪僻,但教师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应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平等尊重就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有的则衣帽不整,语言粗野;有的谈吐自若,微露傲气;有的却词不达意、畏缩自卑。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满怀交友的热望,坦诚相待,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12.艺术性原则

讲究工作艺术是做人的工作的基本要求。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心理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言语表达方面,要求既鲜明准确,毫不含糊,又讲究分寸,委婉合宜,使教育者的劝导、帮助易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同时,教师的言语表达还要紧扣时机,恰到好处。例如,该发问时需及时发问,该鼓励时则立即鼓励,该强调时可适当加重语气,该沉默时当闭口不语。

第二,在情感交流方面,一方面要靠耳目传情,把教师的坦诚、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等复杂情感通过眼神的调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凭借表情、手势、体态的恰当使用,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和希望。

第三,在探索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注重启发鼓励学生吐露真情,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思想。能否准确了解学生的全部思想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生可能因为思想上有顾虑,不愿讲明全部缘由;也可能因为思维不清、语无伦次而表达不清;也可能因为心情紧张,叙述受到影响;也可能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件本身搅和在一起,使人茫无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循善诱,弄清哪些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哪些是咨询对象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因为顾虑而不愿讲,不必着急,首先应当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借助和谐的气氛慢慢打消他的顾虑;如果他不知需要讲哪些内容,可以多提一些问题,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使谈话不断向着明确的方向发展。要注意经常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如果他们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颠三倒四重复啰嗦,教师也要善于冷静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要留心谈话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并从中发现这些词汇背后所隐蔽的内容。当吃不准对方的意思时,可以用反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比如问:“你的意思是……”,“这就是说……”,等等,如果符合事实,对方就会肯定,否则他就会否定、纠正。如果学生表达能力差,分不清原委,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帮助学生叙述事情的全过程,然后再帮助他说明自己的主观看法,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症结。

应当说,咨询工作的艺术性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永远没有止境。它需要学校心理教育人员在实践中刻意求工,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只有在学会用15~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这是对教育工作艺术性的一个生动的说明。

13.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非指示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双方的真诚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启发或促进成长的关系。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并促进其成熟或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地进行解释和指导。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在弄清来访学生的存在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教师不宜主观地指示学生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怎样做,而是与来访者共同分析、讨论,设想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方案以及不同方案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但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案去解决问题,则应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教师不应代替。

为什么在心理教育中要遵循非指示原则呢?首先,非指示原则既体现了心理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信任,又体现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调动自我的力量,发挥自我指导的作用,解决自己的发展与调节问题,这才是长远之计。教师和父母都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替他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学会如何自己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能自立、自助。其次,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处境往往只是一种间接的了解,其判断的全面性、客观性受到一定的局限。鉴于此种情况,教育者充当参谋的角色,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更为合乎情理。

非指示性原则并不能说明教师的作用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事实上教师帮助学生时双方磋商和讨论过程中所提出的见解和设想的行动方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所谓非指示性,只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教育中非指示原则比起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

14.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后,学生可能谈出自己未向任何人泄露过的内心隐秘,这表明了他对心理工作者的信任,同时也是真正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开始。保密性原则要求保守咨询对象谈话内容的秘密,不得对外公开咨询对象的姓名,拒绝任何关于咨询对象情况的调查,尊重咨询对象的合理要求。替咨询对象保守秘密是咨询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一切热情、诚恳、耐心都要以尊重咨询对象的秘密为前提,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失密,对咨询人员来说,就是失职,对咨询部门来说,也就是威信和名誉扫地。替咨询对象严守秘密也是伦理道德的要求。在咨询过程中,经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咨询对象的缺陷或其他人的隐私,会涉及单位、部门、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了解这些目的在于弄清咨询对象心理障碍的根源,给咨询对象提出治疗建议和方法。除此以外,咨询部门没有也不应该有其他的责任和权利。所以,对咨询人员来说,咨询对象所谈内容只应由当事人一个人知道,就是咨询人员之间一般也不应相互交流。

保密既是双方建立和维系信赖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护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名声信誉的大问题。试想,一位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对求询者的隐私或缺陷不予尊重,随意泄露,甚至作为笑话到处乱讲,这样,还有哪个求询者再敢向咨询人员倾吐心声、请求帮助呢?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常常遇到一些求询者叮嘱,千万不要把他们的事情宣扬出去,更不要披露他们的真实姓名。有的学生和家长在来信中也要求:“如果你们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和尊敬的师长,请不要把我们的痛苦见诸报端,拜托你们了!”从这些求询者的担心和请求中,足以看出替求询者保守秘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替咨询者保守秘密并不是说咨询过程中的一切都不能公开,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可以不受限制:一是有明显自杀意图者,应与有关人士联系,尽可能加以挽救;二是存在伤害性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患者,为免于使别人受到伤害,也应做一些预防工作。如果因为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引用某些案例加以说明时,最好能事先征得案例主人的同意,或者对案例内容做技术性处理,略去案主的真实姓名以及其他可能暴露案主身份的内容。

15.坚持性原则

坚持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这样才有利于心理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提高。

进行心理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工作,需要时间,常有反复。因为:

其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而其化解或克服也同样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

其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直线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对求询者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同样如此。

其三,人的心理活动是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的,当个体心理活动的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障碍时,心理活动其他方面的品质对问题的解决亦有影响。例如,解决情绪失调问题,就必须同时考虑意志品质的提高和性格特征的磨炼问题,这无形中就给咨询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咨询的周期相应拉长。

其四,人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地作用于学生,其中既可能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消极因素的干扰。一旦消极因素的干扰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就会抵消咨询工作的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再生和反复。因此,学生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不要指望谈一两次话就解决问题,要注意克服急躁和厌烦情绪,持续不断。即使情况有所改善,仍然要随时关注追踪,毫不松懈,直至问题真正解决。

16.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适应个别差异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表现和一般规律,遵循心理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因人而异,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

教师应懂得他所面对的既是一群学生,又是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能力、不同需要、不同兴趣、不同经验、不同价值观的个体。所以,他不可能期待以同样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在心理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因人、因事、因地而制宜。

二、心理教育的方法

心理教育的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下面分开来讨论。

1.心理教育的一般方法

心理教育的一般方法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心理调查阶段。在本阶段,首先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可让学生(家长、教师)分别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大致包括:

①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校名、年级、班级、政治面貌、家庭住址等。

②个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曾患过哪些严重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颅脑外伤、昏迷抽搐等,弄清这些疾病的过程、性质及病后有何改变;母亲妊娠期的营养状况、情绪状况、健康状况,还要了解母亲妊娠期间服用过哪些药品及有未照射过X射线;分娩情况:了解系第几胎,第几产,妊娠足月或不足月,顺产或难产,有无胎盘异常或脐带绕颈,曾否动过手术,有无头部外伤史,产程长短,有无窒息史等;哺养情况:母乳或人工喂养;发育情况:运动机能和言语机能的发育情况是判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为此需了解学生何时能哭、抬头、认人、坐、爬、站立、走路及说话等,以及大小便自控情况;学习情况:入学年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等;个性情况:兴趣、爱好、理想、特长、气质、性格、习惯等;人际关系情况:了解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等的关系情况。

③家庭情况。了解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情况:家庭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家庭人际关系情况;父母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养方式;邻居关系情况;家族中有无意外遭遇及重大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情况;父母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系三代中有无明显的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和转归情况,家族中如有两人以上患有心理疾病者应用家谱系图标记。

④学校情况。学校性质;学校环境及设施情况;校风、班风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情况等。

⑤性发育情况。性生理发育情况,了解学生发育年龄,月经初潮出现或遗精年龄等;性心理发展情况,性障碍情况等。

⑥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有无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品行障碍等。

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填写好调查表后,心理教育工作者就应当使用测验法继续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说来,主要进行以下几种心理测验:

①智力测验。主要采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以及《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等量表进行测验。

②人格测验。主要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及卡特尔个性量表(HSPQ、16PF)等进行测验。

③心理健康测验。主要是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验。

在用问卷法和测验法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可疑者再通过特殊心理测验(如焦虑测验、抑郁测验等)检查或复查随访观察,以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并纠正和补充量表测定的不足和偏差。

除了上述资料外,在心理调查阶段,还应注意搜集以下资料:

①入学时学生的登记表格;②入学时自他处转来的个人资料;③入校后个人健康和学业资料;④家访记录;⑤轶事记录;⑥自传体资料(自传体作文、检查、周记等)。

对学生个案资料的搜集原则有三条:

①客观。即就事论事记录,不可加入主观臆测成分。

②连续。搜集资料应连续不断,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是对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的个案资料,只有连续搜集,才能看出问题。

③多样。个案资料应广泛搜集,方法上不限于一种,时间上不限于一时,空间上不限于一处。

在充分搜集学生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心理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实践表明,如何把这些零星点滴、分散杂乱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结构,用以解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需要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门的训练。这不但需要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观察和洞察心理、行为的能力。有些心理测验本身包含对心理和行为的评估,但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对测验结果进行解释。应懂得各种测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既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也正是这一原因,必须强调将上述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综合分析后,要作出系统记录。个案记录要求内容丰富、描写细致、叙述准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符合逻辑。要以传记方式并避免使用专门术语。该记录一方面可作为学生的心理档案,另一方面也可为第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训练,以及第二阶段的心理教育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2)心理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心理教育大纲,使用心理教育教材为学生开设包括前述内容在内的心理教育课程;要通过示范、讨论、布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诸如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注意能力的智力训练,应试技能训练,创造性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还要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有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矫治。

(3)心理教育评估阶段。心理教育评估和其他教育评估一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习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为此,须重复第一阶段的心理调查项目。并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互相讲评等形式,评估心理教育效果。

2.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于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问题,近年来,有的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上海市风华中学对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已作出了初步的概括,即:

(1)教师为主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练式。这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对学生心理行为提出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开始从被动接受训练到逐渐自觉地改变、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养成良好心理习惯。

(2)教师如亲人,循循善诱,启发训练——母爱式。即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给以启发、同情、理解,对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

(3)自我要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朋友式。即引导学生经常提出自我要求,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知心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启迪和安慰,达到相互促进和相互帮助。又如,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的做法是:“我们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普遍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入手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初一,从情感入手,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初二,从自我教育入手,培养意志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三,从自我发现入手,培养成就动机,形成职业理想”,等等。

显然,欲想穷尽林林总总的心理教育方法是不可能的。这里,仅将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教育方法介绍如下。

(1)传授知识法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已专门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尽管各校的课程名称不尽相同,如有的叫“心理常识课”,有的叫“心理指导课”,有的叫“心理辅导课”,有的叫“非智力因素课”,等等,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学知识。例如,湖南省岳阳一中已把心理教育课列入正式课表,每周一课时,一学年完成教学任务。高、初中教材基本相同,但初中主要侧重于学习方法指导。一年教学内容主要是:I.基本篇:a.中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b.人的心理是什么;Ⅱ.动力篇:c.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上、下);d.上课为什么会走神;e.怎样培养坚强的意志;Ⅲ.智力篇:f.认真感知观察,敲开知识大门;g.怎样记得又快、又准、又牢;h.思维是智力的核心;i.展开想像的翅膀;IV.控制篇:j.调节应试心理,做考试的主人;k.培养良好性格,不断完善自我;l.增强自控能力,做到主动发展;V.人际交往篇:m.树立群体意识,善于人际交往。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有讲授式、讨论式、报告式、小论文发布式等,并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幻灯、录音、录像、制造情境,使学生上课有看的、有摸的、有用的,培养了学习兴趣。

(2)结合教学法

如前所述,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必须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由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众所周知,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广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凯洛大《教育学》中综合课的五个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特殊认识过程论的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以系统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排斥在课堂教学大门之外。针对这一缺陷,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和该区的崂山中学、潍坊中学的研究者进行了教改实验。他们设计了三段式的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第一段创设的气氛、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的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倪谷音进行的“愉快教学”也是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思考,愉快地活动和创造,愉快地生活和成长,在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结合德育法

由于德育也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此,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这种交叉重叠关系提示,心理教育必须也可以在道德教育中进行。例如,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初二(2)班曾举行过一次题为“祖国需要意志坚强的人”的主题班会,班会的形式是自由发言,讨论式。主题班会之前,同学们已从“心理常识讲座”中知道了意志及其品质,以及意志的培养等问题。因此,主题班会一开始,同学们便首先讨论意志与成才的关系。大家列举了许多事实,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热烈的讨论,深深地体会到:天才出于勤奋,意志坚强是能否成才的必要条件。接着会议主持者又引导大家讨论第二个问题,即在每天平淡的生活中,有没有机会表现个人的意志。大家又热烈地讨论开了。同学们从平时的纠正某种不良行为、努力避免外界的干扰、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同学中的团结友爱等事情和行为中,认识到这些平平淡淡的小事和行为,都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并表扬了那些克服各种困难、学习有所进步的同学。最后导出会议的主题:“祖国需要意志坚强的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去拼搏。整个班会气氛热烈、形式多样,有唱有跳,有表演有讨论,每个同学都是班会的主人,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从其他同学那儿得到启迪。这种德育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又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情感、意志、性格等。

(4)寓于活动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由于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而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课外活动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从而也有助于其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中,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多样化的学习动机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课外活动中许多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而那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较多困难才能完成的活动,则可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以及正视失败,敢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从以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也正因为这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很重视在课余时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健康有益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精神(心理)世界和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他认为,对学生来说,“如果他的力量得不到发挥,他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就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进而有可能背离学校教育的轨道。在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里,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时间就是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一所只有600多个学生的学校中,却有12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活动小组可参加,不少学生甚至还参加了好几个课外活动小组。他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借鉴。

(5)优化环境法

正像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说的那样,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诸如社会、学校、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都是对学生心理有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为了使心理教育卓有成效,必须优化心理教育环境。怎样优化环境呢?在这方面,湖南省岳阳一中的“四个结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所谓四个结合:

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有共同的工作对象,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半成熟逐步走向成熟,出现心理的闭锁性、情绪的波动性、世界观的可塑性、性格的差异性等特点,无不对团队工作带来了困难。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相结合,则为之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同时团队组织特殊的教育功能也为心理教育找到了新的契机。学校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同时兼任心理教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如学校对部分打架学生处分后,团委会组织班级团支部以“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应具有哪些优良性格”为中心开展讨论。最后各支部形成共识,明白中学生的过失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不良个性心理特别是不良性格引起的,进而对学生提出了勤俭、竞争、宽容、豁达、大方、守纪等十几种优良个性特征要求,也批判了江湖义气、易冲动、懒散、小气等不良性格。

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与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制订心理教育计划,执行方案措施。班主任自觉地把心理学原理融入班级管理之中,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仅凭报到单和初步观察来了解学生,只能是初知皮毛,带有片面性,难免造成教育偏差;但倘若在新生一进校即能对之进行心理测验,将有助于科学地了解学生,从而也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增强了针对性。如某班一位同学平时沉默寡言,经Y-G测试,性格为E型,属于不适应内向型性格,班主任老师便有意创设情境和机会,让她发言,表现自己,并安排她担任班干部,“硬逼”她参加集体活动。如今,她已慢慢开朗起来,在全年级外语文艺汇演中还表演了舞蹈节目。

三是心理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即把心理教育原理渗透到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中,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青少年期的心理知识宣传,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并采用为家长上课、集体家访、书信往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联系。

四是心理教育与其他科任课老师教学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教育是其中一个子系统。施教者对心理教育不能齐抓共管,则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矛盾。如果各科任课教师对共同的教育对象能施以协调的教育方法,就造成了一种适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心理教育环境。为此,该校建立了班分析会制度,不定期由班主任召集本班各科任课教师共同分析班里学生的心理世界,商讨教育措施。某班一女同学原来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对学习几近绝望。在班分析会上,全体任课教师统一认识,从课堂上向她提最容易的问题做起,使之常有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以逐步树立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这一心理教育措施果然奏效,一学期后,她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6)榜样示范法

这是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同伴中先进典型的模范以及文艺作品中提供的正面人物形象等。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影响学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主动的一个因素,对其他因素起着左右作用;由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的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所以,教师尤应注意要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可望又可及的模仿榜样。在这方面,全国优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毛老师班里有一个名叫惠琴、学习成绩优良的女学生,由于成绩优良,聪明伶俐,父母宠爱,性格上变得任性、骄傲,听不进意见。当毛老师发现她早恋并和她谈心后,惠琴不仅一点听不进去,反而用最恶毒的语言在背后咒骂毛老师。怎么办?毛老师彻夜未眠,同学们翘首以待,惠琴自己也等着老师严厉的惩罚。然而毛老师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与惠琴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谈话中,毛老师既指出惠琴的错误所在,帮她明辨是非,更采取宽容大量的态度,不计较、不记恨她的咒骂,还认真检点了自己。多么宽大的胸怀,多么真诚的态度,多么深厚的情感!在这次谈心中,既是情感对情感的交流,也是性格对性格的培养。这次谈话后,惠琴满含泪水地给毛老师写去了一张忏悔的字条,并一改以往的性格。不言而喻,这是成功地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心理教育的一个例证。

(7)心理咨询法

作为“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心理咨询“乃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按咨询对象来划分,心理咨询可分为两种:

一是个别咨询,即由学生向咨询者单独提出咨询要求,一般也由单个咨询人员出面解答、劝导和帮助。

二是团体咨询,即由咨询人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他们分成课题小组进行讨论、引导,以解决他们共同的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组成团体,咨询人员根据其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形式。就功能而言,可以将心理咨询分为两种:诊疗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在诊疗性咨询中,咨询者视来访者为被动接受信息者,以无可争辩的职业权威身份,通过心理诊断工具明确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类型,然后提供治疗方案(包括必要的药物治疗),要求来访者不折不扣地执行以解决其心理问题。在发展性咨询中,咨询者把来访学生视为能动主体,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通过询谈和其它辅助手段,迅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帮助他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原因,指导他以一个健康人的姿态自主地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并在必要时使用某种适当的心理治疗手段,其目的有四点:①激励来访者调整自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结构;②帮助来访者纠正不正确的认知观念;③为来访者实现更高人生目标设计和提供最佳行为策略;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来访者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

从上述心理咨询功能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咨询在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诊疗性心理咨询是为心理教育的消极实践任务服务的,而发展性心理咨询则是为心理教育的积极实践任务服务的。如上海市城建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时,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对暴露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指导,强化了心理教育效果;通过集体心理咨询,当场解答学生提问,正面指导,强化了群体心理教育效果,就是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