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自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绪。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上自中央,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的课程。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大事情。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维护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不同状态下人们常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点。比如,在正常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及人格特征相一致;在不平衡状态下,其个体常会作出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应当说,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只是极个别情况,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只是属于不平衡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首先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成人、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期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迫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智力发展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分布、特点及自身智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挖掘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多种能力,掌握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绪。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的情绪成熟的标准及情绪变化的特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3.环境适应教育

环境适应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特点及趋势,通过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正视现实、改变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应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4.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与他人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和睦共处。

5.人格健康教育

人格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健康人格的理论与特征、了解自己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特点,客观分析自己,扬长避短,培养开朗、活泼,富有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的良好性格,克服自卑感,避免心理变态及人格异常。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1.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宜的时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刚刚进校时,举办新生心理适应方面的讲座;考试前举办如何消除考试焦虑方面的讲座;针对毕业生举办就业心理方面的讲座等。这类讲座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同时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大家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及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辅导员老师可以挖掘多种媒体手段平台,如网页、博客、论坛及各种平面媒体、宣传刊物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使更多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健康意识。同时,使每个学生知道在校园中遇到心理问题,能够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求助,避免因无知发生在学生中的悲剧。

3.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员育人的意识

在大学校园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和学生。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师,往往会让曾经跟他学习过的每个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必要的讲座、培训、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其工作压力,以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