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开展的要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开展的要素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可以使教师悦纳自己所从事的教师事业、悦纳自己的教育对象、悦纳自己的同事、悦纳自己任职的教育单位。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项特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开展的要素

市一中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若要成功地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立与扩大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稳步发展的关键

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充满生机,是最可贵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过失的危险年龄阶段。因此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需要教师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为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教师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可以使教师悦纳自己所从事的教师事业、悦纳自己的教育对象(悦纳学生也就是悦纳国家与民族的明天)、悦纳自己的同事、悦纳自己任职的教育单位。心理健康知识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与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好辅导、疏导作用。如此,建立一支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至今已有23名教师接受过市、区两级专业培训。这批教师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乐于奉献。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承担初中心理必修课和高中选修课教学工作中,以及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课余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途径除了专业理论培训外,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包含参与个别心理咨询、小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课等,也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队伍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学校的倡导下,不少教师积极参加市、区、校级心理课题研究。其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潜能》论文获区科研论文二等奖;《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教学模式探讨》获上海市选修课教学模式经验论文二等奖和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第一届科研成果二等奖;《每周随笔——高中生的心灵轨迹》获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协会第一届科研成果三等奖;《内因启动策略的研究》获区科研论文三等奖。学校还编撰刊行了《心旅启航》册子,收集了教师们撰写的30多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与经验体会。教师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提炼经验体会,上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反过来又促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融,促进了工作,锻炼了队伍,也吸引了新的志愿者的加盟,使心理健康教育员队伍不断扩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以班主任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项特色。我们认为班主任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热情高、办法多、实践性强等特点。为此学校通过请专家来校讲课,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召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示会,观摩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等途径,使全体班主任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并将之融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促进全校性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现在学校已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室为点、以班主任工作为线、以学校的德育工作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大范围地对学生进行各类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技巧渗透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去,使每一项常规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如:个别谈话遵循真诚、同感、接纳的原则,实施“沟通、倾听、分析、诊断、目标、效果、指导”的谈话七步法;将周记或演化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或编织成学生、老师、家长情感交流的网络;品德评语也成了老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的载体、师生心灵的对白;利用道德两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道德选择,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班会课、午会课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阵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社会适应性锻炼的机会。

另外,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如:开展初中学生的小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学生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员,适时宣泄,相互辅导的局面;开展由学生自愿参加、自选专题、自主活动的高中生团体辅导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年级的德育专题教育活动中,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年级的教育内容有:预备班行为规范专题教育中融入“行为矫正”这一心理训练技术,促使预备班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治;初一年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配以深受学生欢迎的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在每周一次的小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畅诉衷曲、倾谈烦恼,学会用心理健康的知识相互辅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组织高一年级女同学参加“十六岁花季少女成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悦纳自我、展示风采、确立自信、细诉少女烦恼、排解花季困惑、把握异性交往、保持少女自尊自爱、女孩当自强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心理上不断走向成熟;高二年级的社会责任感专题教育与“走向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配合,让学生看到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是一个自我意识健康、能摆脱“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摆正“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大面积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保证

课程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经验,而狭义的课程,通常指的是某一门学科。在被誉为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中,泰勒(F.W.Taylor)认为,我们在编制课程时必须考虑到: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中学课程的目标,已发展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中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已基本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构成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设置的必要性到设置的空间来看,都已具备了条件。

学校在初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每周一节。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每周一节。每位初中学生都必须接受一学年的心理健康常识教育;每位高中学生均有机会参加一学期的心理选修课学习。执教老师认真参加区、校两级备课活动,研究教材教法,认真撰写教案,初中“做情绪的主人”、高中“学会与父母交往”等市、区级公开课是其中的典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已逐步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乐于上心理健康教育课,他们在周记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称为是“人生的导航器”。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自我,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且激发了部分学生关注伙伴心理健康、希望做一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员的愿望。学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员队伍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向家庭教育渗透,是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根据我国人口现状,独生子女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无疑是正确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对子女教育方面有许多优点,如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较好,能充分享受双亲的关怀爱护,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等;但也有不利因素,如独生子女容易滋长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少与同龄人交往、合作的锻炼,缺乏关心他人的习惯。这些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伴随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对家庭这一人类社会的细胞也必然产生猛烈的冲击,导致更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的出现。从建国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我国城乡婚姻处于“超稳定”状态。80年代大城市的离婚率开始上升,达到5%以上。90年代离婚率明显增加。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与刺激,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常常导致固执、多疑、烦躁、孤僻、沉默等情绪的产生。此外,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大款富裕家庭的出现也容易造成学生孤僻与苦闷,造成学生自卑心理和行为偏差现象的出现。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教,可以引导子女沿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家庭环境的优劣,有时并不全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或者说在一定的时间内非人力所能改变。但是作为家长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和家长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永恒不变的,那是因为从孩提到成人,走上社会,其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当仁不让地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中学教育学[1]中指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对子女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的内在需要是文化、家庭氛围直接影响所致,这种影响是无形的、长期的和深刻的。学校经验是有限的,更多的经验来自社区和家庭。家庭应帮助学生不断保持对于学校生活的心理准备和对未来学业生涯的积极要求。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家庭方面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但面对今天大都市中家庭水平(经济收入、文化素养、成员和谐程度等)参差不齐的状况,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可以负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以尽量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更易于全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市一中学每年都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各类专题辅导讲座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家长进行重视与亲子心灵沟通的辅导以及了解孩子心理发展一般规律及特点的辅导。同时,还在家长委员会活动中开设青春期人生教育的专题讲座,并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教育渗透,学校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参加上海市“狮王杯”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活动,评选学习型家庭等;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爱的教育委员会”举办的《聆听孩子心底梦》征文绘画比赛,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声;组织学生参加《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父母世界”杯)征文活动,并请6位获奖的同学在“家长学校”中朗读所写的文章,使家长们更加了解孩子;组织初中40户家庭参加亲子沟通现场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使亲子之间更能相互理解,关系更亲密;安排预备班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我十三岁那天”电影录像,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组织部分家长与子女、教师共同参加电视片“生命的起源”(第一期)的拍摄工作,使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教育;参加北京“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组织的“高中生青春期人生教育”实践活动,分别对高一学生及家庭举办青春期人生教育的讲座,并与家长座谈,研讨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青春期人生教育。此外,在假期还开设“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咨询站,接受家长的来电来访,与家长共商教子良方,共同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

1999年8月稿

(本文原刊于《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版。这次结集出版时略作修改)

【注释】

[1]施良方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