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测验概述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心理测验概述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有同也有异,总的看来,心理现象比物理现象更复杂,因而更难以测量。心理测量是一种相对的测量,它没有绝对零点,其测量基点是相对零点。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尽管客观性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心理测量中要控制的变量比物理测量多得多,故要做到客观颇不容易。

心理测验概述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第一节 心理测验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一种对可以表现人的个别差异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客观的标准化测定的方法。

心理测验开始于20世纪初叶,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是其鼻祖。比内最初研究人的骨相、面相、手相、字相,并试图以此确定人心理差别的源泉。他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感到上述方法都不如量表科学准确,于是,1905年他与其助手西蒙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中介绍了世界第一个智力量表——比—西量表,并提出了“心理测验的根本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以归类”这一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1908年比内对其量表作了修订,采用智力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并建立了常模。比—西量表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测验。目前世界上心理测验种类繁多,但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都是由比内奠定的。心理测验运动自20世纪初兴起,20年代迅猛发展,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后稳步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言语测验与操作测验并举;个体测验与团体测验同在;单一智力测验与多重能力倾向测验共伍;智力测验与动机、情感、兴趣、性格、人际关系等测验同步。

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可以测验,这是人所熟知的,心理现象可不可以测验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测验。测验便是比较,有比较便可鉴别。我们要鉴别某物的长度,可用尺来进行比较;要鉴别某物的重量,便用法码来比较;同样,心理现象也可以应用比较的方法。如孟子早就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人们常说某学生聪明,某学生愚莽,这就是比较。而就某人心理异常而言,也是指他们行为与普通人,与他自己以往的状况不同了,这也是在作比较。因此,心理也可以测验,不过作比较的标准,没有物理学那样容易选定而已。(www.guayunfan.com)

在肯定心理可以测验后,接着要解决的便是测验手段问题。一把尺、一台天平还比较容易制造,且比较容易达到相对精确的水平。而用来测验心理的工具,就比较难制定且不易精确,这主要是因为心理现象本身比较复杂,且变化多端,心理测验工具所要测量的东西多是间接地而不能直接地测量的缘故。因此,如何尽量精确地描述这些差异的性质和程度就成为心理测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须将现实生活中一些可以反映心理特点的事件、情况或操作,取出样本或加以模拟,在控制了的条件下观察受试者所作出的反应,然后对结果加以分析。作了许多这样的观察以后,将同样条件下受试者的共同表现找出来,这便成为一个标准,可以用来比较其他人。

这样看来,所谓心理测验即使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加以组织的、可以反映人的心理特点的刺激,让受试者作出反应。这些刺激称为测验材料;让受试者作出反应的过程称为施测;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称为常模;常模是经过大量取样、提炼后获得的,这一过程称为测验的标准化。

二、心理测验的特点

我国学者郑日昌认为,把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等量齐观,是导致人们对心理测验产生种种误解的原因。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有同也有异,总的看来,心理现象比物理现象更复杂,因而更难以测量。换言之,心理测验具有物理测量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心理测验的间接性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

所谓特质是描述一组内部相关或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在遗传与环境影响下,个人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例如,一个人喜欢阅读机械杂志,喜欢看各种机器运转,热心为别人修自行车、钟表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人具有机械兴趣的特质。可见,特质乃是个体特有的(与他人不同)、稳定的(表现于多种情况)、可辨别的(可与其他特征分开)特征。但它又是一个抽象思维的产物,一种构想,而不是一个被直接测量到的有实体的个人特点。由于特质是从行为模式中推论出来的,所以心理测量永远是间接的,就如同借助温度计里水银柱的高低来测量气温一样。

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

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参照点是计算的起点,有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之分。如重量、长度以零为参照点,为绝对零点;海拔高度则以相对零点为起点。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素,没有单位便无法测量,如时间单位有秒、分、小时等。

心理测量是一种相对的测量,它没有绝对零点,其测量基点是相对零点。比如,人的智力有高低,个性有优劣,能力有强弱,我们把这种程度上的差异量化和测量后,一般将它和团体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从而可对一个人的能力、个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此时,我们把人为标定的平均水平(常模)作为相对零点,即测量的基点,以各个测定值的偏差值作为心理测量的单位。概言之,在对人的行为作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绝对零点),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谓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亦即将个人行为与其所在团体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

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尽管客观性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心理测量中要控制的变量比物理测量多得多,故要做到客观颇不容易。经过心理学家长期的努力探索,测验的客观性,亦即测验的标准化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主要表现在:①测验用的题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特别是对测验项目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预测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难度、区分度)确定的。②评分、计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当然,这种客观性随测验的种类和题型而异。一般说来,投射测验的客观性差些,而选择题的客观性较好。③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测验常模是通过对总体的代表性样本的预测确定的,测验的信度、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经过实践的检验,依据这些资料所做出的推论,自然较为可靠和客观。当然,心理测验的客观性尚需进一步提高,但它毕竟是测量人的心理特性的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方法,目前尚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它。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

心理测验作为判定个别差异的工具,经过心理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有2000余种。林林总总的心理测验可按不同标准加以分类,其主要分类有:

1.按测验功能分类,主要有:

(1)智力测验:以测验人的智力为目的。

(2)能力倾向测验:目的在于发现被试者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能力倾向测验一般可分为:①一般能力倾向测验,即测定一个人多方面的特殊潜能;②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偏重测量个人的特殊潜在能力。

(3)教育测验:测量一个人经教育、训练或学习后的学业成绩,又称成就测验。它可分为:①学科测验,即测量学生某学科的知识、技能;②综合测验,即测量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

(4)人格测验:测量性格、气质、兴趣、动机、情绪、态度、信念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

2.按测验人数分类,主要有:

(1)个别测验:即由一个主试者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个被试者。

(2)团体测验:即由一个主试者同时测量许多被试者。

3.按测验材料分类,主要有:

(1)文字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材料,被试者用文字或语言作答,所以也称纸笔测验。

(2)非文字测验:又称操作测验,以图画、仪器、模型、工具、实物作为测验材料,被试者亦以操作表达。

4.按测验目的分类,主要有:

(1)描述性测验:测验目的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能力、性格、兴趣、知识水平等进行描述。

(2)诊断性测验:目的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行为问题进行诊断。

(3)预示性测验:目的在于以预测分数预示一个人将来的表现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除了上述几种分类外,还有其他一些分类,例如,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可分为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按测验的要求分类,可分为最高行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按测验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构造性测验和投射性测验;按测验的应用分类,可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等。上述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同一个测验采用不同的标准,可能归为不同的类别。

四、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

心理测验法是目前心理教育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匮乏,不少人对心理测验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例如,有的人认为心理测验无用并且有害;有的人对测验则奉若神明,认为它完美无缺;有的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心理测验,等等。凡此种种,都影响了心理测验的声誉和其效能。为了能使心理测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在心理教育工作中使用心理测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测验看法要端正

自心理测验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对其效能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有的人高估测验的效能,往往单纯依靠测验做各种决定,而不考虑从其他方面来的信息;他们迷信分数,把测验分数绝对化,甚至把测验分数的微小差异也看作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有的人截然相反,认为测验是根本无用的,依靠测验往往会作出许多错误的决定。他们甚至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公式:心理测验:智力测验=智商=遗传决定论。这实在是对测验的一种误解,正是这种误解,使心理测验长期蒙受了不白之冤。应当怎样正确地看待心理测验呢?首先,测验是研究心理的重要方法和作决策的辅助工具。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从开始有测量的时候,才开始有科学。从心理学史的角度来看,心理测验问世后,人们用对行为的客观测量代替了唯心主义的内省法,它不仅较之观察法更准确、客观,且由于取样大,并能研究较为复杂和高级的心理现象,因而可以弥补实验法的某些不足。正因为这样,人们普遍认为测验法是继实验法之后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而比内、西蒙于1905年创制的比—西量表则被认为是20世纪20项对人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发现之一,它与晶体管、农药、电力网、激光、相对论、电视等科学发现等价齐观。当然,应当承认,心理测验不是鉴别差异的惟一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方法。和其他方法一样,测验法既有其长,则必有其短。只有把各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才能对人的心理作出正确的考察。其次,测验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坦率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心理测验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绝不能认为测验分数可以提供非常精确可靠的指标。以智力测验为例,应该承认,迄今为止在心理学界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智力定义。当然,正像物理学中人们对“热”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可温度计仍广泛被使用一样,智力测验也在被广泛应用。但这一事实提示,我们在使用心理测验,特别是在对测验分数作解释时,必须慎之又慎。

2.测验种类要考虑

每一种测验都有其特殊功能,因此对被试者采取何种测验,应慎重考虑。在选择测验时应了解其信度和效度。所谓信度,又称可靠性,它是指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所谓效度,又称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测验测量什么特性?它对所要测量的特性测得有多准?不言而喻,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就毫无价值可言。一般说来,凡正式发行的测验,都附有信度和效度资料,可供选择者参考。需要提及的是,目前一些科普刊物上登载的测验多半是游艺性的,因而不能拿来正式使用。

3.测验内容要保密

对大多数心理测验来说,泄露测验内容,可能会使测验失效。因此,为了保护测验,对测验内容不可泄密,也不可将测验工具借给不够资格的人员使用,以免使测验失去控制。

4.测验人员要选择

测验人员必须是经过专门的心理测验训练,并取得资格证书的人。测验的选择、施测、记分和解释,只有训练有素的专业工作者才能担任。

5.测验被试者要了解

在测验过程中,主试者对被试者要有充分的了解。为此,要经常注意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和情绪状态,看其是否了解指导语,是否集中注意力,是否努力要把测验做好等。对于被试者所提出的关于测验本身或自身的一些问题,一般要做正面回答。对于不合作的被试者,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例如,如果被试者对测验的意义缺乏了解,就要向他说明意义,以激起他们努力搞好测验的动机;如果被试者是由于紧张,怕做不好,则可让他从容易的部分做起,以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可以取得他们的合作。

6.测验误差要控制

任何测验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需按照该测验严格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善于安定被试者的情绪以及掌握其他有关事项,使被试者乐于把自己的全部能力发挥出来,或把他的特征表现出来。在测验过程中,主试者绝不可表露出赞同、反对、轻蔑和急躁之意,更不应给予启发或暗示,甚至把结果告诉被试者。总之,要尽力避免主试者的主观态度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亦即控制测验误差。

7.测验评分要客观

主试者应熟悉每一测题的评分方法、评分标准及其实例。评分必须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即对被试者的每一个反应,应该只就该反应本身来评量,不能以成见影响评分。

8.测验过程要记录

诸如实施测验的时间、地点、被试者的健康状况、情绪、态度等,都需详细记录,以为全面、正确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作准备。

9.测验道德要讲究

正像医生要有医德一样,一个好的测验工作者也要有测验道德,因此,诸如把测验作为压制人的工具,以及“高抬贵手”等勾当。均应杜绝。

10.测验解释要慎重

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被试者能理解的语言。测验像其他特殊领域一样,有自己特有的词汇。因此,主试者所理解的词被试者不一定理解。所以,必须用非技术性的用语解释标准分数,如可以把它解释成相对位置(即百分等级)。

(2)要保证被试者能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

(3)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要使被试者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例如,同一个百分等级对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来说,其意义不尽相同。

(4)要使被试者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最好”的估计。由于测验的信度、效度不是分数,可能有误差。且对一个团体总体来说,有效的测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同样有效。当然,也不能让被试者感到分数毫不足信。

(5)要使被试者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要向被试者讲清测验分数在作决定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是完全由分数决定取舍,还是只作为参考?有无规定最低分数线,测验上的低分数能否由其他方面补偿等。

(6)要考虑测验分数给被试者带来什么心理影响。由于对分数的解释会影响受测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会影响其行为,所以,在解释分数时,一方面要十分慎重,另一方面又要做必要的思想工作,防止因为分数低而悲观失望或因分数高而骄傲自满。

(7)要使被试者积极参与对测验分数的解释。在解释分数时,主试者应征求被试者的反应,鼓励他提出问题。主试者通过解答,要使被试者完全了解分数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