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摘 要:我国在校长角色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偏差,主要是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来对待,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需要重新对校长的角色进行认识与定位。这支校长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中国教育的质量。无论校长工作出色与否,既定的行政级别不变动,他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都不会发生变化。一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

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_张楚廷教育思想研

校长角色的认识与定位

摘 要:我国在校长角色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的偏差,主要是把校长作为一种行政职务来对待,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需要重新对校长的角色进行认识与定位。

关键词:校长 角色 专业化 定位

据2001年年底的统计,我国内地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共571705人,其中,小学校长491273人,初中校长65525人,高中校长14907人。如果加上副职校长,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我国的中小学校长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这支校长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中国教育的质量。陶行知曾经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当代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袖”和法人代表,他肩负着比任何时代都重大的历史责任。

由于我国目前的校长是一种行政职务,主要执行上级指令,校长的角色主要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不利于校长创造性的发挥。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弊端很多:(www.guayunfan.com)

一是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校长专业领导者的角色意识。学校校长有处级校长、科级校长等,这种做法是把校长变成了“官吏”,学校当成了“衙门”。在官本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也变成了官场,校长也成了官员,官场应有的病症,学校几乎都是应有尽有。

二是缺乏激励校长积极进取的竞争机制。以行政级别来划分学校,不但不科学,也不公平。一位科级校长管理的学校办学效益显著,受到广泛好评,管理的学校比某些处级学校还要好,但他这位科级校长无论是现在的待遇,还是将来的仕途发展,都远远不如处级学校的校长。这种不是以能力,而是以级别来给予校长待遇的做法,无疑会挫伤一些基层校长的工作热情。无论校长工作出色与否,既定的行政级别不变动,他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都不会发生变化。

三是校长按行政级别分等,使校长只能单向流动。即只能往上提,不能向下调。校长的流动只能是向着比原来级别高的学校流动,不可能出现相反的流动,这种体制设计仅仅从行政级别考虑,根本不从工作之需考虑是不利于加强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人为的为人才、特别是作为领导人才的校长的合理流动造在体制上设置了障碍,造成人才资源的“扎堆”现象,也造成的巨大浪费。

四是造成教育管理的混乱。按照行政管理的规则是行政级别高的领导行政级别低的。行政职务遵循的是韦伯倡导的科层等级原则,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与指挥,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与负责。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县区教育局局长是科级,而有些学校的校长是处级,你怎么领导?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也存在倒挂现象,业务科长怎么能够领导副处级以上的校长?

五是导致校长“只唯上,难唯下”。行政级别是上级给的,所以校长只要走好上级路线,一切皆大欢喜,即使工作再多么差,再多么腐败,也会相安无事。现在校长完全由行政机关任命,而且有行政级别,自然会在学校营造出一种“官味”,让本应“书卷味”浓的一些校长变得“官僚味”甚浓,热衷官场钻营,很少把心思放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因为他们明白,“官位”是上面给的,而非来此于教师与学生。

六是导致众人对官位趋之若鹜。众所周知,官位就意味着权力,权力就能带来利益,级别越高带来的利益就会越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大小往往就看你的级别的高低,而非你的学术水平的高低与贡献的大小。这必然会导致许多人一心向官,而非一心向学,学校可以说是官满为患。“世上官多不太平,学校官多事自多”,官多了,自然是矛盾重重,互相摩擦,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越是高层领导,越无精力顾及学校的正业。

当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帕金森曾经写过一本《官场病》,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英国官僚主义弊端。“官场病”在中国学校中的表现首先是“官本位”问题。长期以来,校长被牢牢地捆绑在官本位的马车上,政府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大量行政干预,学校也就不得不办成衙门,校长也就不得不有行政级别。所以要从体制设计上解决问题,走出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怪圈,探索建立专业化校长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校长专业化是改变校长“官僚化”,学校“衙门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专业化可以大大提高校长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校长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专业校长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对学校文化气氛的培育和评价、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职员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教育研究评价等。

校长专业化有利于把校长从官场上解放了出来,有利于校长集中精力办学,当好教育家。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呼唤着“专业校长”的脱颖而出,不能让校长成为“官吏”。最为重要的是改变目前由政府行政部门对基层教育事务包揽一切、校长由行政部门一纸任命的现状,让既有丰富学校管理实践经验,又熟练掌握现代前沿教育理论的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管理的代理人,是一条势在必行的路子。如何让具备校长素养与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关键是要建立校长的遴选制度、程序与退出机制。使合适的人选能够担任校长的职务,使不合适担当校长之人有退出的机会与途径。

在认识与理论上要对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专业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要求校长的角色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化。一是淡化校长的职务观念。职务要求是一种特定的要求,校长如果恪守职务权限,就只会遵从上级指令,其积极性、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缺乏课程意识,以及面向课程改革的自主应变能力,课程的改革要求校长具有课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校长的业绩和办学质量要能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二是淡化校长的权力观念,以权治校突出的是行政意志,讲的是服从。课程改革中的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不强调校长的权力而看重校长的能力,要求校长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专业的管理能力,包括校长的决策能力、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交往的能力,指挥、组织、协调的能力,学校经营和公共关系的能力以及反思和探索的能力。三是对校长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岗位管理和身份管理的不同是,身份是针对人的,岗位是针对事的,身份是固定的,岗位是变动的;不是岗位随着人变,按人设岗,而是人随着岗位变,按岗聘人。

“现代学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都毫无例外地讲授教育管理学的内容;有关学校管理已经形成某些持定的方式和技术;学校管理的职业在整个社会已构成一个特定的职业阶层;对从事校长工作的人有专门的要求和职业道德;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前以及从事该工作过程中需要经过较多的培训;校长对管辖本校的工作有较大的自主权,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说,校长的工作从性质上讲无疑是一种专业,既然是一种专业,自然也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努力向专业化发展”。[1]所以校长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校长专业化之后,对校长的要求更高了,但是相应的权力也更大了。专业校长相当于职业经理人,要面对市场、竞聘就业,自主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都得到了强化。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成为学校的校长之后,实际上有关部门就把这所学校的“经营权”交给他了,他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下,自由“经营”学校。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这样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学校质量的提高。但是提出“经营”学校,并不是要把学校变成企业,如果学校办成了企业,也将是教育的悲哀。那么职业化校长对校长有哪些要求?西方学者德耶弗斯(Dreyfus)从专家教师形成的角度,把教师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新手阶段(novice level)、优秀新手阶段(advanced beginner level)、胜任阶段(competent level)、熟练阶段(proficient level)、专家阶段(expert level)。加拿大一位学者根据教师职业成熟的水平,将教师的发展分为角色确认阶段、角色适应阶段、角色成熟阶段、职业发展“高原”阶段和发挥骨干作用阶段。一个校长的个人发展也要经历上述类似的阶段,如果一个校长达到了“专家阶段”或“发挥骨干作用阶段”,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校长达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准。

西方学者斯佩克(Marsha Speck)在其著作《校长角色》(The Principalship)中认为,校长作为教育者,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不断地学习并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进行反思;(2)在学校内建立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共同的长远目标;(3)理解学生的需要及他们发展的现状和趋势;(4)实施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5)建设并提升校园文化。[2]

怎样才能达到校长业化的要求?校长专业化的实质就是校长素质的专业化,即具备了策划、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说来,专业化校长要从下面几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

第一,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一个校长有没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于学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有事业心的校长,一个有所作为的校长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教育观,才能引领师生办出自己的学校特色。现代校长应该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并且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理性支撑,服务观念是校长诸多观念的核心观念,这是因为服务观念制约着诸如人才观、质量观等观念的选择、形成与巩固。因此,对于一名校长来说,注重自身职业的服务性非常重要,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教职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第二,具有学校管理的艺术,成为学校未来的开拓者。作为领导者,校长的领导活动也有一个艺术与技巧的问题,它既能体现校长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有要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机动的特点。校长管理艺术是校长管理知识、才能、经验、技能技巧综合的反映,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最高境界,是专业化校长的必然要求。校长管理学校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发现学校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处理问题的机智;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和管理时机;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形象和魅力。校长要具备较高的学校管理艺术,就应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有统摄性思维的能力,它是指思维深刻敏捷,能见微知著,不满足于表面现象;善于独创,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不墨守成规;强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这就要求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校长能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框”,变封闭式思维为开放式思维,变单向式思维为多维式思维,变守成式思维为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的校长,才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开拓未来。

第三,具备学校管理专业能力,成为管理上的专业者。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校长必须具备较系统的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的知识素养。应该学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学校。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意志力等,而且还要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科学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控制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等。只有这样,校长才能高瞻远瞩、处变不惊,才能去伪存真、集思广益,才能把握机遇、赢得发展。这样的校长方可成为称职的校长。

第四,具备通才型知识结构,成为师生精神的关怀者。校长要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素养,具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业务的能力,并且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方向、成就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校长要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关心教师,爱护学生,与师生有共同的语言,成为师生精神的支柱,校长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是一种通识型、通才型、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校长的知识结构由现代科学与人文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现代信息知识等组成。由于知识宽泛,所以这样的校长更容易借助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分析问题与研究问题,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更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我们不但在理论层面上探讨校长管理制度,在实践层面上,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在校长管理方面有所尝试与突破,校长职级制已经处在试行阶段,上海、北京等地试行较早。1993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问题、建立了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目标、将校长的职级划分为五级十二等,详细制定了各等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及评定的指标体系。上海市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的意识,使校长评价工作更为公平、公正,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在借鉴上海市校长职级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区属中小学进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工作,该制度将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等级分为五级十等,将校长职级与办学实绩挂钩,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流动能进能出,进一步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校长队伍的管理科学、规范。建立新的校长管理制度的尝试已经开始,尽管不会是一帆风顺,这是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发表于《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注释】

[1]吴志宏等.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5

[2]Marsha Speck,The Principalship,Prentice-Hall Inc.,1999,33、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