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_标准化战略的理论

研究背景_标准化战略的理论

时间:2022-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这也充分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不再是一项基础工作。

研究背景_标准化战略的理论

一、研究背景

标准化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言其古老,是因为它起源很早,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标准化的萌芽,随着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标准化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言其年轻,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准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它已不仅仅是有关产品技术指标的规定、组织生产的依据、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则,而是上升到战略层面,成为提高企业、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步入了关键时期。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迫切任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中国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

标准化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一项基础工作,人们常常认为它是组织生产的依据,规定产品质量可衡量、可检测的技术指标的基础,这是由于现代意义上的标准本身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在企业的流水线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标准化日益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成为争夺产业制高点的有力手段,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往往转化为争夺标准的话语权。标准化地位和作用的提升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将全世界连为一体,各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经济体系而寻求独立的发展,所谓“地球是平的”就是这个含义。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的依存度大大增加,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如果说过去的竞争主要是靠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那么,现在的竞争则更多地是靠对市场规则的主导,因为制定规则者往往就是行业的领导者,而标准化就是重要的市场规则,它规定了市场准入的技术指标和相关要求,使标准成为进入市场的门槛和持续获利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国际上以自愿性标准为主导的情况下,标准往往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联系在一起,一些优势企业通过将专利融入标准,待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向同行收取专利费,寻求专利利益的最大化,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就利用这一先发优势,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水平的成本。因此,21世纪的产业竞争在标准化领域愈演愈烈,也凸显了标准的重要性。(www.guayunfan.com)

许多发达国家较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纷纷出台了自身的标准化战略,在优势产业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抢占国际标准竞争的制高点。这一方面是遵循标准化发展规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从自身的失败中得出的教训。比如,日本的PDC制式手机在技术和质量上并不落后,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将这一技术转化为国际认同的标准,从而没能打开世界市场,日本因此损失400多亿日元;而欧洲研制GSM手机的同时于1992年颁布了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标准,并被世界所接受,产品行销140多个国家,占领了世界近70%的市场,两相对比,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争夺和主导国际标准的竞争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策略。发达国家在相关国际机构中纷纷争夺国际标准的起草权、参与权和领导权,其白热化程度同商品市场的竞争相比毫不逊色。

通过总结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际产业竞争的经验,一些国家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如果说一项专利是企业核心技术的凝结,那么它也仅仅只是体现在一项产品上,保护的是一个企业的利益,而如果企业的一项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并被广泛采用,则会影响到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其经济利益是极其可观的。因此,谁掌握了国际标准的主导权,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纷纷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标准化战略,比如,欧盟借助自身成员国多的优势以及国际标准制定“一国一票”的规则,制定了“控制型”的标准化战略,以图控制国际标准的话语权;美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它力求打破欧盟的控制地位,提出了“控制、争夺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在自身优势领域,比如高新技术、环保、新材料等方面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日本则试图监督国际标准制定机制,制定了“争夺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日本认为欧盟的“一国一票”制影响本国利益,要求欧洲标准化机构提高国际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当其制定的标准涉及日本的利益时,要充分反映日本的意见。其他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分别在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比如有的制定了“追赶式”或“跨越式”等策略,其目的均是想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赢得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由此可见,争夺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应用标准的手段来抢占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其背后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及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这也充分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不再是一项基础工作。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当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都面临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就需要高度认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标准化战略。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中国提出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现阶段的重要战略选择。因为中国已经通过要素驱动实现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沉重代价,必须走创新驱动的新路,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而我国的技术积累和科技水平也具备了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更多的自有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并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标准就是一个重要的桥梁,它能使知识产权的成果得以固化,并以标准的形式加以推广,使自有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体现自主创新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我国的优势领域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这也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因为标准是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有将我国的创新技术融入国际标准,成为行业准入的规则,才能使中国的优势技术得到推广,并在产业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推动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标准战略。

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 072.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但是中国的外贸出口总体质量依然不高,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中国出口几万双鞋才能进口美国一架飞机,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不到20%。[1]因此,目前中国虽然是世界贸易大国,但离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要推动外贸发展,就必须加大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这就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档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与国外产品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这样,才能不断向贸易强国的目标迈进。

要推动外贸发展,还必须应对标准化在跨国贸易中的挑战。由于标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中国的出口产品标准水平偏低,或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要求,就会被他国拒于国门之外,或遭遇他国的贸易技术壁垒。2008年我国产品频受美国的制裁,我国的打火机由于保险装置不符合欧盟标准,在欧洲市场遭受退货处理就是典型例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和跟踪国际贸易技术措施的现状,及时提出对策,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中国如何运用贸易技术壁垒保护自身利益。同时要逐步统一国际国内“两个标准”,不能使中国国内产品的标准落后于出口产品的标准,在标准上形成非国民待遇。

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因此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我国的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标准,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以标准的形式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和能源利用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要高度重视标准的重要作用,要根据中国的技术发展状况,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更多地制定安全、健康、资源、环保等方面的标准,不断提高标准水平,逐步完善保障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标准体系;要借鉴国际经验,在这方面更多地以技术法规的形式来树立“标准”(广义的标准)的权威,推进技术法规的贯彻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保障。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中国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标准化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标准则是产品质量的判定规则,企业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以标准为依据,运用检测、合格评定等手段,使产品符合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安全的要求,从而顺利进入市场;否则就必须使其退出市场。在这方面,标准发挥了产品市场准入门槛的作用。

其次,标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丰富花色品种,改进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所谓“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只有在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如果在制定标准时,企业没有声音,那么,你这个企业在行业中也就没有地位。”在这方面,标准发挥了行业准入规则的作用。

最后,标准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条件。当今世界,各国市场已融为一体,产品只有符合国际标准才能顺利迈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同时,在发生国际贸易纠纷和质量争议时,标准又是仲裁的重要依据,法院和仲裁机构可以依据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实施判定和裁决,从而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和争议,这也促进了各国的市场贸易,降低了国与国之间交易的成本。在这方面,标准发挥了保障贸易的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标准的上述作用必将更多地显现出来,在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过程中它不仅将成为基础保证,而且必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

第五,建立新型的消费价值观需要更为适用的标准。

当今世界,建立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价值观已成为共识,这就要求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方便消费者使用,节约社会资源,保护消费者人身健康和合法权益。

这对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注重制定涉及产品有害物质限量的标准,很多企业也认识到标准的不统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如插头插座、充电器标准的不一致,不仅使消费者难以在不同产品间互换,而且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因此由飞利浦、诺基亚、三洋、奥林巴斯等74家国际电信企业发起组建了无线充电联盟,研究制定了Qi无线充电标准,并推出了依据该标准生产的充电手机和充电板,力求解决不同电子电器产品通过无线方式实现充电兼容的问题。我国深圳的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加入该联盟的企业,这也表明我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简化实现兼容和互联互通,这将会合理优化产品品种,节约社会资源和消费成本,方便产品的使用和售后服务,同时对危害消费者人身健康的因素加以限制,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

我国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标准作为基础保证和技术支撑,只有以新型的消费价值观为导向,完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标准体系,才能提高消费质量,保障消费者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新形势下,研究标准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