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地研究的理论背景

实地研究的理论背景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实地研究来说,通过个案式、解释主义的取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也能够了解研究对象本身对其生活经验的诠释。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试图把诠释学的思路引入研究过程,以发现诠释者的日常生活世界。对实地研究而言,其最适合在自然情景下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在这些实地研究的社会情境中,研究者可以揭露那些并非明确可见的事物。

9.1 实地研究的理论背景

9.1.1 实地研究的基本概念

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Field Work)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质化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1)与其他量化研究方法相比,实地研究主要是获取质化数据,本身很难被化约为数字的描述。

实地研究与普通大众观察的不同之处在于:实地研究不仅仅是资料收集,也是典型的理论生成过程。比较典型的实地研究是研究者从事先无法预测的进程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从初始的观察推展出一般性的结论,再以这些结论启发进一步的观察,然后再修正结论。在演绎推理与归纳逻辑的循环运动中揭示真实的社会状况、发展较为客观的理论解释模型。

9.1.2 实地研究的理论视角

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是多种理论视角的综合,是各种质性理论在方法论上的集大成者。

其一,实地研究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关系。现象学源自胡塞尔(Edmund Husserl)。该理论强调人们感受到的所有现象既是“主体”也是“客体”,需要从主体间性的立场来理解现实世界。与此相对应,实地研究通常以系统、全面的观察开始,然后将源自自身世界观的成分抽离出来,保留被观察者或者受访者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挖掘出这些主体的意义以及解释主体如何获得这些意义。

其二,实地研究与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的关系。解释主义的要点在于强调研究主体是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的。这是一种基于研究对象自身情感的思考点:“放弃以人类为对象的外在观察和实验性,转而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达到理解的目的。研究对象不但针对专家所准备的问题加以回答,而且在对话中也系统地表达他们生活世界中的概念。”(2)对于实地研究来说,通过个案式、解释主义的取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也能够了解研究对象本身对其生活经验的诠释。

其三,实地研究与诠释学(Hermeneutics)。诠释学原来指的是对宗教文本的解释,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等人将其应用于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在社会科学中,诠释学的目的是“对理解过程”的理解,主要试图发现研究对象如何诠释他自身的生活和经验、揭示诠释者的发现过程。在实地研究中,研究者试图把诠释学的思路引入研究过程,以发现诠释者的日常生活世界。

其四,实地研究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这是格拉泽和斯特劳斯(Barney Glaser&Anselm Strauss)创造的一个名词。(3)与自一般理论导出假设,然后用实证进行检验相反,扎根理论从观察出发,再提出模式、议题或是一般范畴。这并不表示研究者不带有理念或是期望。扎根理论的分析并非用来证实或推翻特定的假设,相反,扎根理论具有开放性,为发现非预期事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满足了理论创新中存在的某些出乎人们意料的发现和洞见。使用扎根理论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所收集资料的丰富程度。一项仅测量两三个变量的实验,可能就无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9.1.3 实地研究的主要议题

实地研究的主要长处在于它能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既可以尽可能完全直接地观察与思考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对其进行深入和周全的了解。实地研究特别适合于那些不宜简单量化研究的社会现象或研究议题。对实地研究而言,其最适合在自然情景下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实地研究在研究宗教信仰的动态转变过程中具有方法上的优势。此外,实地研究特别适合于那些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研究,如实地调查者可以现场了解群体性事件的酝酿和发生,而胜过事后对其进行重新建构。实地研究适用于诸如各种游行示威、劳资冲突、公众听证会等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事情。格夫兰夫妇(John&Lyn Lofland)在其著作《社会情境分析》中讨论了若干种适合实地研究的议题:(4)

其一,实践,即各种各样的行为。

其二,情节,包括各种事件诸如离婚、犯罪和疾病等。

其三,邂逅,包含两人以上的会面以及在直接状态下与他人的互动。

其四,角色,即分析人们所处的地位,以及在此地位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

其五,关系,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适合通过角色丛来考察的行为,如母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等。

其六,群体,即各种小群体研究,如朋党、运动团队、工作群体、兴趣团体等。

其七,组织,即小群体之外的正式组织,如企业、学校等。

其八,聚落,如实地调查者经常对各种小型社区的研究,如村落、贫民窟等。

其九,社会世界,主要指一些范围和人口都模糊不清的社会实体,诸如运动世界、华尔街等。

其十,生活形态或亚文化,这是生活方式雷同的人群共同体,例如管理阶层、贫困人口等。

在这些实地研究的社会情境中,研究者可以揭露那些并非明确可见的事物。以公共责任为例,当我们乱丢垃圾时会遭到别人的抱怨与白眼,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我们积极清理公共垃圾时就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认同。现实恰恰相反,超越自己的边界做并非自己分内的事情同样会遇到麻烦,如我们冒昧地去修理游乐场的损坏设施、剪裁公园里过于茂密的植被,同样会遭遇人们的不解甚至误解。这就体现了公共责任是有其边界的,并非任何道德上无可指责的事情在行动上就是畅通无阻的。类似关于公共责任的研究就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予以解释,而只能通过实地研究,借助于相应的情境设计与研究工具才能显现出来。

总体而言,实地研究具备在自然情境下探索社会生活奥秘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发现平时看不到或者无法测量、无法预期的事情与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