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入可读的新元素_需求督导_我们和

注入可读的新元素_需求督导_我们和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入可读的新元素_需求督导_我们和督导报告撰写:注入可读的新元素伴随着学校督导需求出现,督导报告的撰写必然会面临着新要求,因此,督导人员要对传统报告撰写的相关要求作适切性思考。而需求的出现,是督导评估活动赋予学校主动表现意愿的重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面对学校的需求提出,报告的文本性回应就更体现了督导活动的针对性。

注入可读的新元素_需求督导_我们和

督导报告撰写:注入可读的新元素

伴随着学校督导需求出现,督导报告的撰写必然会面临着新要求,因此,督导人员要对传统报告撰写的相关要求作适切性思考。比如,需求背景下的报告撰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需求在报告整体框架中应处于什么位置较为妥当?报告撰写有哪些原则与技巧性要求?督导人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等等。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需求赋予督导报告的特别意义

1.能体现督导关系改善的双方意愿

以往,学校处于被评估状态,是工作的表现主体,而不是自我工作评估的主体;学校行为的表现程度及标准内容,主要由督导方来判断。此时,学校处于不自觉的被评状态,态度自然不够积极。而需求的出现,是督导评估活动赋予学校主动表现意愿的重要形式。学校基于自身的未来发展,将面临的瓶颈问题用需求的方式反映出来,表现出接受督导评估的一种主动态度。督导报告作为传递评估反馈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对需求反映出的学校发展瓶颈问题作出正面回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校在督导评估活动中的积极心理,化被动为主动,督导关系的改善不言而喻。(www.guayunfan.com)

2.能持续绵延学校督导的兴奋点

如果学校在督前向督导方提出了需求,那么,我们可以揣摩,学校是渴望督导方对需求作出回应的。从督导流程来看,学校接受自评指导、现场督导、督导反馈后,期待着尽快见到督导报告,期待着关于需求提到的学校发展的问题,督导方的策略建议和指导意见是什么,这正如学生在学习中向教师提出疑惑后,总是会急切地期待教师作出指导性解答一样。而该过程是一个“需求→兴奋提问→解答回应→更加兴奋”的过程,让学校督导的兴奋点有了持续性的维系。这正是督导活动中督导方追求的学校迎督的积极心理支持。

3.能更加充分体现督导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如果说需求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学校督导评估活动针对性、实效性的关注,那么,督导报告是在文本意义上更加充分地反映了学校督导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督导同仁都有职业的清醒度,即报告是督导学校的规范性文本,具有较高的严肃性、较强的规范性和较重的权威性,因此,督导人员在撰写报告时通常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同样的,学校也非常重视督导报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面对学校的需求提出,报告的文本性回应就更体现了督导活动的针对性。例如,学校提出“怎样从均衡发展的意义上激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需求,那么,报告必须在指导建议部分作出“怎样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发展原动力,怎样持续保持这种发展的态势,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什么”的积极回应。可以想象,学校在研读督导报告时,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会觉得比较“解渴”,因为这是学校期待的问题解决的“处方”。同时,这也激发了学校较强的方向意识,点明了学校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走势,从而充分实现督导方主观追求的实效性。

4.能重新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接受督导评估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总结既往工作;二是基于发展的问题解决需求,期待指导与建议。第一条本文不作讨论。第二条实际上就是针对需求的提出、学校发展问题解决的提出,督导人员可以给出怎样的指导意见与建议。而这样的建议,正是学校经督导评估后需要去努力的方向、目标。因此,一份充足回应督导需求的报告,应能激发学校督后的发展动力,指导学校走出发展问题的困境,实现新的学校发展。

5.能充分显现第四代教育评价理念——“合作、共建”

由于介入了需求,督导报告文本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过去的督导报告可能较多地体现了督导方的要求,是一种刚性指标达成度,它从“督”与“被督”、“我”与“你”来分析判断,较多地是“我要你给”的单向思维;反映出的督导关系是我是“主”,你是“从”,我说了算,“你”等着查、等着听;学校这个“你”更多的是“服从”,而督导方也备感孤独。需求的介入使得督导报告有了生机,督导关系可以是“我要你给,你要的我也给,而且要充分地给、为你服务、使你满意、满意尽可能最大化”。这就不是原先的“我说了算”,而是“互动、协商后的大家认同,相对一致的说了算”;不仅仅是“我说你听”,而是“你说我也听,大家相互听”。这样一来,督导关系有了共建的空间,督导报告不仅有督导的要求显现,也有学校的需求呈现。而这正是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核心理念——督导关系的“合作”与“共建”。

(二)督导报告回应需求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性

从督导关系来说,需求反映的是学校基于发展的问题关注;从督导报告的回应来说,是问题如何解决和有哪些策略性的解决方法。一般而言,学校发生的问题,可能是督导人员似曾相识的问题,他们可调用经验性资源优势,提出积极的方法性思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思路、方法不是在撰写报告时写出来的,而要在现场督导的大组汇总环节和撰写督导专项评估表时加强前位性思考,对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充分的酝酿过程。同时,方法既可以只给出解决问题的大思路、大方向,也可以指向更为具体的行动,督导人员可以视学校的实际需求而定。如:针对某校提出的如下需求——在教与学的研究中,对教的研究多于对学的研究,尤其对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研究不够深入。督导人员在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3点具体的解决方法,即:一是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研究,从教学领导的角色向课程领导的角色转换,设法提供专业援助与支持。二是推进教研组专业建设,发挥研究性组织作用。譬如:在研究学科课程教材时,需要在学科教学的核心——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基点上,研究并明晰该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能力发展点、考核评估点、过程方法切入点、学科情感融入点、价值观彰显点”,通过学习研究思辨,形成学科教学共识等等。三是总结先进教师经验,变他们的先进经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见,第一、三点是宏观层面的大思路,而第二点是微观的操作要点。

2.充分反映对问题解决的指导性

教育督导的基本原则是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前三个要素较多地是“督”,而第四个要素重点反映的是“导”。“督”主要反映的是技术与手段,而“导”凸显的是追求的目的,基于需求的报告就要体现这样的督导理念。如果说监督、检查、评估的手段让督导人员对学校需求有了信息量层面的掌控,那么,在报告层面则要充分体现指导的力度,要清楚明了问题及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性质、程度有基本的判断,最后落脚点就是给出处理的“药方”。要让学校“解渴”,督导报告的指导力度就一定要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方向性,学校能明确基于需求下“问题解决”的努力目标;二是时间性,学校着力行动解决问题的时机要适恰,过早、过晚皆不妥;三是介入性,要让学校明白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措施,以及从何处下手较好。

3.充分显现策略的多元性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学校面临的办学困难与问题层出不穷。有时某个问题的解决,就策略意义上去思考并不唯一。如果说方法需要具体,那么策略可能更多体现的是原则,是思想。学校发展基于当今的现实社会,殊途同归的发展模式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在回应学校需求时,督导人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如果能给出两个及以上的策略、思想,则是锦上添花。当然,这里对督导人员专业性的功力要求也是相当之高。如针对某校提出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督导需求,督导人员从“全员发展”和“重点突破”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具体地说,从“全员发展”出发,提出“根据发展需求和教师不同职业的特点,制定和细化各类教师发展方案或计划,关注发展目标制定和举措的落实,加强动态管理和评价考核,让骨干教师承担更大责任,让骨干教师承担更大责任”的建议;着眼于“重点突破”,则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和扩大骨干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充分呈现建议的操作性

就督导报告而言,如果说“主要成绩与经验”部分,学校在乎的是怎样评价学校昨天走过的路,走得怎么样?程度有多高、位置在何处?而“主要问题与建议”部分,学校在乎的是对未来要走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走?借助什么“交通工具”走?因此,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尤其是基于学校需求的建议,要充分体现操作性。具体而言,建议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知道怎样去做,明白今后努力的基本方向,清楚自身发展需要采取的主要举措,懂得借助的资源有哪些。

5.充分满足需求回应的全面性

对于学校提出的督导需求,督导人员要鉴别真伪,同时,他们还要积极引导,使得学校的督导需求贴入规范的范畴。虽说需求体现的是学校基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发展的核心问题,但也不排除督导活动有自评指导时的判断性失误,从而导致学校需求下的问题非瓶颈、非核心。此时,报告是否要回应呢?回应是必须的,但是问题呈现的方式要注意。一方面,要给出解决学校问题的具体方法、策略与建议;另一方面,要使学校明了自己提出的督导需求并非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核心问题。

(三)督学人员面临的挑战及其注意事项

基于需求的报告撰写对督导人员提出了自我革新、超越自我的要求,使其面临着以下三个挑战,具体而言,就是:一要从过去的督导报告模式中走出来,打破既有的习惯性思维,督导人员可能感觉不自在;二是学校主动关心并提出自身的发展问题,通过未来的整改行动来验证报告的“药效”,督导人员的压力加大;三是指导的建议要提得有深度、有操作性,使学校信服,这无疑加大了督导人员现场督导分析、筛选、归纳、提炼等的工作难度。

为此,针对报告的撰写规范,督导人员需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对把握不准的问题暂时回避提建议。对于这一类问题,督导人员可以设置问题存留,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当然,存留问题并不等于搁置放弃。督导人员应在约定时间内组织专家人员实施“特别门诊”,以实现对学校的服务,并可对报告作补充、修改、完善。

其次,表达意见要前后一致,避免前后矛盾。在现实的学校督导评估中,曾有人反映口头反馈对学校评价挺高,书面报告却“降调”的情况,这应引起督导人员的充分注意,务求做到文字的书面表达与口头反馈充分一致,以保证督导评估判断过程的严肃性。

第三,一事一议,力求集中、避免多中心。既然是应对学校需求下解决发展问题的督导意见,那就应作方法、策略、建议的回应,不要东拉西扯,特别是在归因分析部分。事实上,学校要什么,督导报告就应围绕“要”明明白白地“给”。

第四,语言朴实、简练,直奔主题,避免废话。督导报告要直截了当,直面主题,既不要论述,也不必说理,除了归因部分外,原则上就是保持文字的简单、朴实,直白地让学校明白,下一步从何做起、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学校也容易接受。

第五,回应内容体现团队智慧,避免走偏。虽然报告的原始内容来自于督导团队的信息汇总,但是,撰写报告事实上是报告督学的个体操作,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个人的主观意志。为此,在整个撰写过程中,督导人员要不断地听取团队人员的意见,初稿形成后还应该组织团队式的讨论与修改,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