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手机和移动媒介为例

以手机和移动媒介为例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媒介使用特征分析:以手机和移动媒介为例1833年在美国产生了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廉价报纸因为其廉价和排除政治性议论的特点,提供了民众关心、喜爱的新闻和文章,使得报纸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的媒介。

第二节 新媒介使用特征分析:以手机和移动媒介为例

1833年在美国产生了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廉价报纸因为其廉价和排除政治性议论的特点,提供了民众关心、喜爱的新闻和文章,使得报纸真正意义上成为大众的媒介。廉价代表“可获得性”,提供民众关心和喜爱的新闻和文章代表受众“希望获得”,大众传播的发展正是沿着扩大“可获得性”和培育“希望获得”的方向前进。新媒介正是现代社会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的又一成就。

一、关于新媒介

传播技术的发展变革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极大地扩展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现在被人们经常提起的新媒介,社会前进的步伐引导人们经历了不同的媒介时代。关于新媒介的定义,说法莫衷一是。从新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熊澄宇把它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介形态”;而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出发,新媒介被认为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美国《连线》杂志)。从媒介形式来看,手机媒介、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和播客基本被学界和业界认为是新媒介。结合研究者们对新媒介的定义以及对新媒介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介的本质是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介时代信息由传播者指向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原有的固定角色关系被打破。新媒介时代的又一个特征是信息传播发生的物理空间变得更加宽阔,过去只能发生在某一个场所的信息传播现在变得无处不在。比如传统互联网或电视,只能是在家里或者办公室使用,但新媒介时代的手机上网和移动媒介,使得媒介与人同在。

本节的研究对象是手机上网以及移动媒介,包括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和出租车电视。我们将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称为“手机上网者”,使用地铁电视、出租车电视、公交电视其中任何一种(及以上)的人,我们称为“移动媒介使用者”。本部分研究使用的仍然是第二次国内受众调查的数据。

二、手机上网和移动电视的对比

(一)谁是手机上网者

手机上网者规模不大。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手机上网者仅占被访者全体的6.5%(66人)。手机上网者群体中,近七成的人(68.2%)年龄在15岁—24岁和25岁—34岁。与此年龄段相应,白领上班族和学生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两者同样占手机上网者总样本的近七成(66.7%)。从教育程度来,97%的手机上网者为中高等教育程度。

手机上网者与非手机上网者在年龄(Sig.=0.000)和职业(Sig.= 0.009)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图5.2.1和图5.2.2)。

img102

图5.2.1 手机上网者与非手机上网者年龄构成比较

img103

图5.2.2 手机上网者和非手机上网者职业构成比较

(二)谁是移动媒介使用者

与手机上网者相比,移动媒介使用者的规模较大,占被访者全体的19.1%(193人)。白领上班族和学生是移动媒介使用的主要人群,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5%和28.0%。三成以上的移动媒介使用者年龄在15岁—24岁之间。超过一半(53.9%)的移动媒介使用者为中等教育水平,近一半(49.2%)的移动媒介使用者为高等教育水平。

移动媒介使用者与非移动媒介使用者在年龄(Sig.=0.000)、教育程度(Sig.=0.003)和职业(Sig.=0.011)上存在显著差异(图5.2.3到图5.2.5)。

img104

图5.2.3 移动媒介使用者与非移动媒介使用者年龄构成比较

img105

图5.2.4 移动媒介使用者与非移动使用者教育程度构成比较

img106

图5.2.5 移动媒介使用者与非移动媒介使用者职业构成比较

(三)活跃的新媒介使用者

调查同时发现,在被访者全体中(1011人),有3.4%的人同时使用手机上网和移动媒介(34人),占手机上网者全体的51.5%,占移动媒介使用者全体的17.6%。我们称这部分人为“活跃的新媒介使用者”。“活跃的新媒介使用者”在构成上明显呈现出年轻化和教育程度高的特点,他们是由学生、白领上班族和商业个体组成,其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2.9%(18人),白领上班族所占比例为26.5%(9人),商业个体所占比例为20.6%(7人)。

img107

图5.2.6 活跃的新媒介使用者年龄分布

img108

图5.2.7 活跃的新媒介使用者的教育程度分布

(四)手机上网和移动媒介使用情况

奥运是体育项目的竞技,同时也是媒介之间的一场比武。从目前来看,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受众规模很小,但是新媒介本身具备的特性使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手机上网与移动媒介来看,它们不像传统的视觉媒介,有物理空间的限制,而是将传播与受众本人对时间及地点的个性需求或者是交通过程相联系。

1.奥运期间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对内容的选择

表5.2.1展示的是奥运期间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使用该类媒介时接触到的内容“新闻”、“综艺”、“体育”是共同出现的三类内容,同时手机上网和公交电视同时还有“影视剧”,公交电视、地铁电视与出租车电视则都有“广告”这一内容,“生活资讯”也都出现在手机上网、公交电视和地铁电视之上。手机上网者还会接触“贴吧”和“小说”这两类内容,而“广告”仅在移动媒介上被使用者提及,没有被手机上网者提到。

表5.2.1 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的内容选择

img109

2.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对奥运信息的接触

与移动媒介使用者相比,奥运期间手机上网者没有通过手机上网获取奥运信息的比例较高(10.6%),这一比例在移动媒介使用者中较低,均在5%以下。公交电视使用者接触到的媒介内容最为广泛,而出租车电视使用者和地铁电视使用者接触到的内容种类较少。“奥运赛事直播”和“奖牌榜”是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接触最多的内容,与手机上网者相比,公交电视使用者对“观赏型节目”(开闭幕式、奥运赛事直播、精彩赛事集锦)的接触比例较高(62.7%),手机上网者对“观赏型节目”(开闭幕式、奥运赛事直播、体育明星奥运故事/幕后花絮、精彩赛事集锦)的接触比例为31.8%。从“信息类节目”(奥运新闻、每日赛程、奖牌榜、专家点评、其他人对奥运的反响或评价)来看,手机上网者接触比例较高(57.5%),公交电视使用者接触信息类节目的比例为32.7%。

表5.2.2 手机上网者和移动媒介使用者对奥运信息的接触

img110

3.奥运期间手机上网及移动媒介使用的增减情况

通过比较手机上网、公交电视和地铁电视在奥运期间接触的增减情况,我们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公交电视使用者和地铁电视使用者没有因为奥运而对公交电视/地铁电视的使用情况产生变化,但是手机上网者中超过六成(62.2%)的人因为奥运“增加了”对手机上网的使用,其中三成以上(33.3%)的人因为奥运“大幅增加了”对手机上网的使用。

img111

图5.2.8 奥运期间手机上网、公交电视和地铁电视的接触增减情况

4.对奥运报道的满意度比较

手机上网者对奥运报道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公交电视和地铁电视的使用者。手机上网者对奥运报道没有表示“不满意”的情绪,六成以上(63%)的手机上网者表示“比较满意/非常满意”通过手机上网接触到的有关奥运的报道。有8%的公交电视使用者对通过公交电视接触到的有关奥运的报道表示“不满意”,但是公交电视使用者表示对奥运报道“非常满意”的比例却是三类媒介中最高的(17%)。

img112

图5.2.9 奥运期间手机上网、公交电视和地铁电视的满意度比较

三、公交电视的使用分析

调查中我们还看到,公交电视相比地铁电视和出租车电视不仅使用人群规模最大,同时公交电视给使用者提供的信息类型也更为丰富。因此我们把公交电视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

(一)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接触时间

由于公交移动电视以公交车为载体,受众的接触时间/频次与其乘坐公交车的时间/频次密切相关,接触频次与公交车乘坐频次成正相关,而其接触时长则与乘车距离成正相关。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接触时间越长,其接收该媒介提供的信息的可能性越大,公交移动电视对于人们的信息来源的影响可能就越大。

1.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接触频次

如图5.2.10所示,在所有公交移动电视受众(174位受访者)中,“一周接触一两天”和“基本每天接触”的人最多,分别为39.5%和38.4%。

对于“基本每天接触”公交移动电视的人群,公交车是其出行的最主要代步工具,此类人群是公交移动电视的最主要受众。他们不仅在所有公交电视受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将近四成),而且是最经常接触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他们对节目的喜好程度和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img113

图5.2.10 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接触频次分布

如图5.2.11所示,奥运比赛的转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接触和关注程度。第二次调查显示,在奥运期间,35%的受众增加了对公交移动电视媒介的使用率。其中,有15.5%的人对该媒介的使用“大幅增加”。奥运期间,仍有一半以上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对该媒介的使用程度与奥运会前持平,占该群体(174人)的57.5%。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在于公交移动电视并非人们关注奥运比赛转播的主要媒介,它主要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弥补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通过固定电视收看奥运转播的人们的遗憾。

img114

图5.2.11 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使用增减情况

2.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接触时长

受众接触公交移动电视的时长受乘坐时间和乘坐距离的限制。公交乘客流动量的大小,决定了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流动量的大小。公交车的乘客流动性大,乘客接触公交移动电视的平均时长就短。如图5.2.12所示,奥运期间,受众接触公交移动电视的平均时长集中在0—30分钟的时间段,占该人群(174人)的74.7%。由于媒介接触时间短,这就要求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更加简洁和短小精悍。

img115

图5.2.12 奥运期间受众接触公交移动电视时长分布

(二)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关注内容

在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的确增加了对该媒介的接触,但这是否是由于奥运比赛的转播而引起的呢?我们对受众关注的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方面进行了分析。

1.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关注的节目

在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受众(174人)基本都关注了与体育相关的节目,占该人群的85.1%(见图5.2.13)。可以看出,奥运期间,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媒介的使用的增加,与奥运比赛的转播有很大的联系。奥运给公交移动电视带来了更大的受众关注。

img116

图5.2.13 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关注的节目选择比例

2.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关注的体育节目类型

如图5.2.14所示,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在奥运期间关注的体育节目,主要是“奥运赛事直播”和“奖牌榜”两种类型,分别占到该人群(174人)的55.7%和37.9%。

img117

图5.2.14 奥运期间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关注的体育节目类型

对这两类节目的特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类节目都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奥运赛事直播”节目,是对正在发生的赛事进行报道,而公交移动电视由于频道单一,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乘客来关注节目,会选择受众最关注的赛事进行直播。而“奖牌榜”是对最新结果的报道,是对比赛结果的公布。奥运会比赛结果是人们最关注的奥运信息之一,奥运“奖牌榜”的及时公布,加上此类节目时间短、信息集中,自然会引来受众的关注。

除此之外,关注度靠前的节目类型还有“每日赛程”和“精彩赛事集锦”,这都是节目时长短,信息量大的节目。而排在最后的“专家点评”和“奥运主办城市人文风俗历史”等几类节目,都属于时效性不强,且节目时长较长的节目。

可见,对于公交移动电视的体育节目来说,时效性和节目时长可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

(三)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兴趣度

节目内容作为媒介的特殊产品,只有受众对节目内容感兴趣,对其满意,才能保持关注,为节目带来持久的价值。

从图5.2.15可以看出,将近一半的受众(48.2%)对通过公交移动电视观看体育比赛“感兴趣”,其中,“非常感兴趣”的占该类人群(174人)的17.2%。这说明,公交移动电视的体育节目,尤其是对奥运赛事的相关报道,符合了近一半受众的需求,能够引起他们关注节目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有将近四成的受众(37.4%)表示对通过公交移动电视来收看体育节目的“兴趣一般”。这类受众对公交移动电视中的体育节目不置可否,他们是最易改变态度的人群。如果节目一直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类人群很有可能转为对公交移动电视“不感兴趣”的人群,当替代品出现时———例如手机电视发展成熟,受众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手机收看电视,他们很可能放弃使用公交移动电视,转而关注其他媒介上的同类节目。因此,寻找这类受众的诉求点,在对节目进行改进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这类受众的需求,参考他们的意见,不仅能够让这些受众对节目产生兴趣从而持续关注节目,而且能够使他们通过人际传播,将对该类节目的评价告知给其他人,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img118

图5.2.15 受众对通过公交电视看体育比赛的兴趣

(四)公交电视的传播特性思考

公交移动电视,是一种以公共汽车为载体的流媒介,它是传统的固定电视在空间上的一种延伸。更确切地说,它不仅信息影像是流动的,作为载体的媒介本身也在物理空间上处于频繁流动的状态。目前为止学界对于移动电视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概念界定,为了明确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移动电视是指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处于移动状态、时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12]这一定义。公交移动电视是移动电视的一种,指以公共汽车为载体的移动电视。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有人形象地描绘为:“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

水木清华研究中心表示,目前中国城市人口中约50%(城市中心人口则高达95%)会选择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出行。[13]公交在人们的出行工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公交移动电视对于公交车乘坐者的可能影响。从公众习惯来看,乘客处于等待的过程中,大多无事可做,而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个空缺,在车厢内看一会即时发生的新闻,好比是在上下班途中的“文化快餐”。[14]

1.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渠道

公交移动电视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突破了传统固定电视在空间上的限制,将即时、立体的信息传播引入移动领域。

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只能被相对“静止”的受众所接收,而在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特殊的媒介传播中,却可以让正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最新进展、及时路况、体育赛事最新情况甚至市内各大商场商品信息等,在第一时间传送给正在移动的人流。

2.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接收状态

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是一种“垄断传播”。

在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对节目自主选择,因此,其节目具有一定的必观性和必听性,不论受众是否愿意或希望接收公交移动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绝大多数乘客在乘坐装有车载公交移动电视的公交车时,都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3.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环境

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是与车厢环境密切相关的。

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噪音(Noise)被定义为———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15]噪音增加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信宿对信息的接受。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而言,其传播环境中的噪音,比传统的固定电视种类更多,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更为强烈。在传统的固定电视传播中,噪音主要是电视本身声音的失真和图像的变形变色,以及信宿在接收信息时所受到了来自其他事物的突然干扰,例如突然间的电话、登门拜访等等。而在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环境中,噪音除了固定电视的两类噪音来源外,还有其特殊的噪音:

第一类噪音是环境噪音。在公交移动电视传播过程中,汽车发动机的声音、马路上其他汽车、行人的声音,都会持续地对电视节目的传播产生干扰。此外,车厢内的乘客拥挤,也会产生噪音,干扰受众接收信息。而在乘客人数众多,上车后难以动弹的情况下,一些乘客的视线根本无法触及公交移动电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第二类噪音是情绪噪音。由于公交车车厢内环境拥挤,且空气不流通,乘客在收看电视节目时的心境与在环境舒适的家中收看固定电视节目时休闲、安逸的心情大不相同。烦躁、厌倦、紧张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专注程度,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第三类噪音为缺损噪音。由于公交移动电视靠无线信号传播,在行进过程中,道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物,会干扰信号的传递。此外,公交车自身的颠簸也容易造成播出的中断。节目播出的中断,也会影响信息传播的质量。

4.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时间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只是在出行并且选择公交车为代步工具时,才能收看到公交移动电视的电视节目。这就决定了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时间主要集中在客流量密集的时段,即上下班时间;此外,收视时间的长短与在乘车时间成正比。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对上海东方明珠公交移动电视的调研显示,上海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单次收视时长为30分钟左右,多数表现为在上下班高峰时期。[16]城市越大,出行所需的时间相对就越长,该城市的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单次收视时长就越长。

5.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视,受众多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看电视节目,是一种个人行为、家庭行为,或者是一种小群体行为。而公交移动电视将电视从私人空间转移到了公共空间,是相对更为开放的空间。原来传统的收看电视的私人、家庭的行为变成了集体行为,且共同收看节目的群体是一个临时性的群体。这种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的变化,会对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6.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

由于公交移动电视有着实时传播的优势,又有着受众流动快且频繁,关注度低的特点,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主要以实时信息的传播(如路况信息等)和短小的新闻资讯为主。而奥运比赛的信息传播,正是以及时性为重的。公交移动电视对奥运比赛进行直播,对奥运比赛的最新赛况进行整理,成为新闻资讯向受众进行报道,正符合了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四、讨论

新媒介的意义之一就是将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传统电视有地点的局限,更多情况下是在家里收看,并且更多的情况是与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一起收看;广播和报纸虽然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携带广播或者报纸,但是两者一个是仅为声音传播、一个是平面文字,两者给人带来的影响和震撼力不及视觉传播。移动媒介则是将之前一般是在家才能收看的电视搬到了交通工具上,当人们离开家去另一个地方时,一旦使用了公共交通,就有机会通过移动媒介获得信息。手机上网更是如此,有句广告词叫做“一网通天下”,这形象地展示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信息,而手机上网则让这种连接世界的功能发生在手掌之上。随着人的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就随之移动。信息对人而言的“可获得性”因为新媒介的技术的产生和运用而扩大。因为新传播技术,信息从“不可获得”到“可获得”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但是信息从“可获得”到“被获得”,需要受众期望获得信息的意愿和动力。

获得信息的意愿和动力首先来自于可能的特定人群。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不难总结出年轻和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新媒介的使用相对更加活跃。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和白领上班族是非常重要的两类人群,他们往往是年轻和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同时也因为他们的年轻、教育程度高和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求学和事业发展),促使他们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接触更为积极,对获取信息有强烈的需求,从而较其他人群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意愿和动力。这类人将是新媒介重点开发的对象。

由于媒介特性的不同,人们利用手机媒介和移动媒介的方式及特点也不相同。手机媒介是使用者在拥有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后,申请购买上网服务的主动使用。这便要求手机上网者认为自己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从而去获得这样的服务,进而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通过手机上网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相比移动媒介,手机上网的最大特点便是其主观性,什么时间使用,使用什么功能,获得什么信息,使用者可以进行选择,信息是个人化的。奥运期间,更多的手机上网者表示大幅或者小幅增加了手机上网的使用,而移动媒介的使用则相对持平,这表明手机上网的主动性更强。手机上网者通过手机上网看贴吧和小说便是典型的个性选择。同时因为可以主动找寻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相比伴随式接触和没有内容选择余地的移动媒介,手机上网给使用者带来相对更高的满意程度。基于目标手机上网者的特征,按照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手机上网开发的方向。类似于目前谷歌有专门针对手机的移动服务,内容包括手机地图、搜索、获取咨询等。

移动媒介的使用受到交通工具的影响,首先有使用交通工具的需求,然后才产生接触移动媒介的可能。接触信息之前,人们也许并没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但是由于便利性,而顺便获得了信息。因此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是移动媒介的最大特点,受众因为免费和便利而可能产生获取信息的意愿。另外一方面,公交和地铁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常规性和规律性,比如大部分的上班族和学生使用交通工具的时间和周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移动媒介有可能培养交通工具使用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收看移动媒介的习惯。比如北京地铁在奥运之后,开始播放电视剧,这样一群相对固定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群中的某些人可能因为当时恰巧正站在电视屏幕的前方,于是开始随意地收看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特点,可能上班时收看到一个关键之处,开始插播广告,或者要下车了,到下班的时候,这些人可能开始主动关注地铁电视剧播放的内容,希望能继续看到故事的发展。收视习惯通过人们使用交通工具的常规性和播放内容的设计得到培养,收视习惯进而产生获取信息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相比手机上网,移动媒介使用的稳定性更强。在奥运期间,近六成的公交电视使用者和地铁电视使用者都表示没有增加或者减少公交电视或地铁电视的使用。

媒介内容的吸引程度与受众获得信息的意愿直接相关。因此,研究移动媒介使用者的特征,了解他们共同的需求,开发更多种类的节目,是移动媒介的发展方向。另外,移动媒介区别于传统电视以及手机上网的是,交通公交使用者可以选择收看还是不收看,但是不能选择移动媒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电视或者手机上网,因为便利性和伴随性,人们通过移动媒介收看自己平时可能不会关注或者不感兴趣的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电视,受众可以通过换台或者关电视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信息而避开不喜欢的信息。手机上网则更具个人性,完全是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而来,接触不感兴趣或者不关注的内容的可能性更小。然而移动媒介依托于交通工具,人们在使用交通工具的同时接收移动媒介传播的内容,因此完全可能因为当时的座位合适或者无聊,在没有选择内容的自由之下,完全有可能随意或者被迫收看到自己原本可能不感兴趣或者不关注的内容。这样的话,就为传播者进行有目的的传播提供了一种便利。比如在北京地铁实行刷卡进站之处,地铁电视播放的一个内容就是讲授怎样购买地铁卡以及怎样持卡进站等知识。这类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文明和秩序有很积极的作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移动媒介在发挥传播效果上有着传统电视或者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能让移动媒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盛事,甚至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活动,吸引着各国人民的参与。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有机会亲临现场直接感受奥运,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媒介的报道,间接了解奥运、体验奥运。由于各类媒介的传播特性不同,在对奥运进行报道时,其表现力也相应有很大的区别。电视媒介由于能同时传播声音、图像和文字,可以将比赛现场的气氛较完整地呈现给受众,从而成为观看体育比赛的首选媒介。此外,电视媒介也具有实时传播的功能,可以将比赛信息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知晓。因此,电视就成为人们关注奥运会的首选媒介。

由于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本土举行,赛事多安排在工作时间,限制了大多数人对奥运会比赛的收看。大部分中国群众在八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无法长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直播,这对于许多体育爱好者和关注北京奥运的人而言,无疑是一大遗憾。而手机上网和公交移动电视的使用,则是对这一遗憾的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