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创意产业成为一种潮流

当创意产业成为一种潮流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创意产业成为一种潮流——访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赵莹记者:您是怎样看待创意产业的?中国是在2000年以后提出创意产业的,我们组织了中国第一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我们建立这样的七大服务平台,就是帮助成千上万的企业来从事创意产业。

当创意产业成为一种潮流——访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

赵莹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创意产业的?

何增强:我认为创意是早就存在的,在远古时期,当容器有了花纹,能够体现更多价值的时候,就有了创意。在物品交换的时候,有花纹的价值明显不一样,所以创意不是现代的产物,而是很早就有的。

另外,创意不是大师的专利,创意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每个人都有创意。这就说明创意不是可以定量产出的东西,创意是一个人不经意的一种幻想,然后又把这样一种想法和技能转化为可以创造价值的一种技巧。

1996年英国首先提出“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如我刚才所说:实际上创意很早就有,而且大家都很公平,每个人都会有创意,但使它能够产业化,这里面就嵌入了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把这样一种技能通过知识产权的产权化和版权化,使它能够批量化地产出,去附加在产品和商品上,体现它的价值性。也就是说,把原来已经有的传统产业区分为原来也早就已有的创意和设计,再把它融合,又注入产业特征的时候,就形成创意产业。英国首先提出创意产业是基于它处在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极端发展的前提,因为英国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很多的传统产业、加工产业、制造业产业都转移了,基于这样一种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以后的背景,它必然会选择一个不需要资源,又不是以工业、制造业为基础的一个核心产业,因此它的定位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业、影视、设计、创作为主的产业。这个情形非常符合英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化转移以后的能够创造财富就业的一种模型。

中国是在2000年以后提出创意产业的,我们组织了中国第一届“中国创意产业论坛”。上海在这个时候提出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基于上海这样一种特大型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当中,急需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就是说它的核心的版权、专利或者是这一类的创意文化,为我们强大的、发达的制造业能够做附加值、做提升。同时更多的一些传统产业和制造产业急需要具有创意的这样一种附加值的文化的注入。

此外人才引进以后,有了人才的依托就需要把这个文化形成一种产业,在这样一种需求之下,我们提出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对文化的一种需求,而这类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又激发了这样一个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链的出现。

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制造业需要高附加值的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上海是在2005年结合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前提背景下,提出的“创意产业”,但当时大家对创意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中国当时对创意产业非常敏感,推进是非常缓慢的。大家不清楚创意产业是什么,它涵盖了什么,对经济贡献如何,以及它最终会是一个什么形态?但是上海牵头推进这个产业的经济部门——上海计经委非常明智,把上海创意产业推进从载体入手,怎么考虑呢?就是这座城市在传统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很多中心城区的工业向开发区转移,向外地转移,比如说纺织转移到苏北去了,化工转移到长三角的其他城市去了。因此转移以后的这些工业厂房的存量,如何为这座城市的经济作贡献,就很现实地摆在政府的面前。这时候西方的新兴的创意产业的兴起,又给中国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和导向。因此,把这种新兴的产业注入到被转移后的闲置的工业厂房里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

具体说就是我们在2004年底和2005年年初,开始探索把原来转移的制造业的工业厂房进行改造,改造成为现在的创意产业园区,把一些从事于创意的这些机构和人员,集聚到这样的厂房当中来,这种厂房价格比较低廉,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因为是厂房,里面空间非常大,进去以后产业链之间相互关联,然后通过艺术家的改造以后,像“798”一样,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文化氛围的场所。同时吸纳市内高学历人员就业,为当地政府产生一些税收,这么多的综合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大家看清楚了,传统产业转移以后的这些闲置厂房,被这样一种新兴的产业注入、利用,这样就找到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出路。

我们用了大概不到半年多的时间,把一些已经形成这样规模的企业进行整合,然后又推进了这样一批创意园区,一共形成了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一个集聚效应。在当时情况下,更重要的是一种舆论效应,也就是说,大家对创意产业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由一个模糊认识,上升到了让它实实在在产出了,有了具体参照物,大家就容易达成一致了。这就是上海从事创意产业推进的第一步,即把一些原来闲置的工业厂房进行利用改造,然后又去鼓励一批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意产业,两者之间结合,形成了上海创意产业的一种特色。

第二步就是我们明确了创意产业是什么,它是可以提升制造业,可以改变经济一种增长方式的行业,能造就大量的知识型的就业,是政府鼓励的一种行业。那么,如何推进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就在这个时候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就是政府有这样一种想法,我们去帮它实现,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来推进这个行业发展。我们形成了以舆论、信息为导向的信息平台,以融资和投资来帮助一些中小企业创业的投资和融资平台,我们又形成了培训平台、教育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展示交易平台等等。

我们建立这种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来推进这个产业的发展,因为这个产业实际上它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意产业,由于它并非大师的专利,同时也意味着了每个人都有创意的机会。一般来说,这种创意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群,他们去从事这样一种行业就决定了它是一种小规模的,小到一个人,多到几个人这样一个团体、团队。而这种团队缺乏的是资金、项目、运作。因此要推动这行业的集聚发展,一定要创造这样一种融资、投资,寻找目标、项目的平台,帮助他们创造一种运作体系。我们建立这样的七大服务平台,就是帮助成千上万的企业来从事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它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企业去从事创意产业,那么我们制造业的比重就会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就会上升,那么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调整,就是利用资源比较少的,以脑力为密集型的行业就会出现,高强度的、多资源的、多污染的行业就会下降。

记者:上海的创意产业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何增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它独特的优势,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工业技术非常雄厚的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人才高度集聚的国际性的城市。我们现在很多新的项目是跟着人才来集聚,不是人才跟着项目去集聚。所以城市的经营是一个综合竞争的问题。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同时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城市,宜居城市就会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到这里来居住,这种高端人才就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输出智力,那么更多的项目就会到这个地方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另外,上海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它有很多的工业存量,可以为这些行业提供非常低成本的空间,它有非常广泛的多样性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它还有很多软环境的优势,决定上海是非常适合于发展创意产业的。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创意产业化以后,最终引起人们对这种创意产品的一种消费需求,这也是决定这座城市和这个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根本。因此创意产业的专家认定,人均超过5千美元以上的城市和区域最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这是很必要的,试想一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人群,它怎么可能会去选择一种价格比较高、又需要引起文化共鸣的这样一种产品的需求呢?杯子,只要买个大缸子能喝水就行了,他不会去选择花纹、美观、造型。所以我觉得创意市场的发展,它还要有一个互动的创意市场的培育。这个创意市场的培育是一座城市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我们要谨慎,创意产业不是目前中国的一个主要产业方向,而是它应该在一些发达城市和发达区域优先去发展的这样一种行业,而且是水到渠成的一种趋势。

记者:发展创意产业,南、北有很大的差距,您觉得原因在哪?

何增强:很多人认为是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差距,我觉得这不是根本的问题,因为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有很多指数标准,符合这种指数标准的城市都有它的活力。

相对而言,中国的城市经济是南边相对高于北边,从均衡收入来讲,沿海高于内地,这也就说明了不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是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水平也决定了它的文化水平,是经济决定意识。

创意产业融合了其他一些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因此我觉得发展创意产业,每个城市都要依赖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于自身的制造业。

拿北京和上海来说,北京是一个政治、文化比较先进的城市,上海是一个信息、航运、经济、金融走在前列的城市,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有所不同的。上海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而北京的出版业、影视、文化产品类是它的强势。因此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实际来进行发展,而不能一味教条地去模仿。

从国际上来看,英国主要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美国则以制造业、版权业为主,它的版权业一年的收入可以涵盖世界的大概三分之一,同时它在专利、设计研发这一领域非常强。上海2006年时做过一个2005年的统计,上海的创意产业已经占到GDP的6.4%,大概590亿左右,把590亿分成五大类,研发设计类,我们是一个大头;其次是建筑设计,因为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为主;第三是文化传媒;第四是策划、咨询、会展、各类事务所等等;第五类是时尚服务,服务业的商业形态。这五大类就决定了上海主要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跟英国的十三类有明显的不同。北京它也提出来四大类,文化产业的比重相对比较高。

目前整个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停留在一定的初级阶段,沿海的一些发达的城市、省会城市已经在思考去发展创意产业和它的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更好的完美结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要做好这些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冷静地思索创意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以及应该如何去发展。

记者:您从事创意产业以来,有什么感想、体会?对创意产业有什么建议?您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

何增强:我觉得从事创意产业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推进创意产业的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体会和实践经验。

我最大的体会是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在未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当中,它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改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使命感的工程。中国正面临着要解决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消耗比较大的结构的一种改变,创意产业正好顺应了这样一种形势的发展。

第二,在未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创意产业对提高就业层次,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未来的趋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而且独生子女的家长都希望把教育作为一种投入,但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投入以后的产出。发展创意产业,每一个岗位都可以为高等学历的人创造工作岗位,这是我坚信的一点。

第三点就是我们中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整个中国在全球、在世界的形象地位。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样一个发展之路。我们创意产业正在做这样一种大胆的实践和推进,我相信中国有中国制造的同时,更有中国的创意。

记者:您觉得发展创意产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何增强:我觉得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很多的领导在推进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模糊认识,而且还缺少更多的推动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培育无数个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更要培育帮助这些企业去进行产业化的中介和咨询机构,因为要把创造变成一种附加值,是创造者本身很难达到的。因此,要把这些原创人的艺术创造、文化创造、精神创造变成产品和商品,应该有更多的中介企业,或者咨询企业帮他去做推广、帮他去做融资、帮他去做对接,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推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帮助它们去实现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一个市场的培育。人们有一种习惯的市场消费行为,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把消费和文化精神进行对接,让更多的人去使用一些中国创造的产品,去喜爱它。创作者、中介者和市场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协调、互补,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的问题。

img45

达格塔:蒙古族,国家一级艺术评论,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团长。组织策划并参与创作了大型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该剧曾获得“文华”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及首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提名剧目奖,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开篇之作和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