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长补短莫求全

扬长补短莫求全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扬长补短莫求全——“微阅读”之争议喧嚣一时的“全民阅读立法”已被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对于“微阅读”的质量,许多人颇多质疑。[5]对于“微阅读”,我们无须求全责备,只须扬长补短。虽然“微阅读”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但完全可以成为人们通向“深度阅读”的一座“桥梁”。所以,对于“微阅读”,不必谨“小”慎“微”。

六、扬长补短莫求全——“微阅读”之争议

喧嚣一时的“全民阅读立法”已被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专家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非常必要,其法律化意义重大。

然而,立法并不能解决关于阅读的所有问题。如何看待和进行阅读,才是首要问题。同样,对于“微阅读”的争议,其实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微阅读”会否成为“深度阅读”的障碍;其二,是“微阅读”的内容能否纳入到文学范畴内。

对于“微阅读”的质量,许多人颇多质疑。因为,阅读载体的改进和阅读量的累积未必能提升阅读质量。“学富五车”常被用来形容学识渊博之人。其实,那厚厚一堆“竹简”的字数未必抵得了如今一两百页的薄薄小书。但古时的一本经典书籍,往往耗费圣贤数载乃至毕生心血。一旦成书,多为经典;流芳百世,不失华彩。因此,虽文字不多,但每卷、每段甚至每句,皆需费尽脑力来用心阅读,甚而反复阅读、用一辈子阅读。[1]

但如今的“微阅读”远达不到这种境界,却可以在无形中消解深度阅读所需的沉潜心态。而人们智慧的成长并非取决于单纯的信息量累加。“阅读目的也不会因阅读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在阅读目的上,可谓仁者见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生命的融合,相伴我们心智的成长。”[2]

人们很难在方寸屏幕上阅读长篇小说和散文、深度报道、科普作品等。因为你未必能记得到底是谁说了一句露马脚的话,招致大侦探波罗的怀疑;你也不大能把荷塘月色的静谧心情保持到下一个地铁站;你更不可能几次三番整理头绪来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搞清楚。[3]

许多专家和学者一提到流传百年的经典名著沦落到“死活读不下去”的境地,都不禁忧愤难平。有专家指出,读名著不只是读书,名著所关怀和弘扬的,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内容其实并不完全被读者所“待见”。作家王蒙更是批评道:“《红楼梦》都读不下去是读书人的耻辱!”

2011年,一本外国人所著的《低智商社会》就“发现”:在中国城市里,书店寥寥无几;而读书的人,要么读商道厚黑,要么读成功秘籍;真正手捧名著经典细细咀嚼的,寥若晨星,其景可凄。

对此,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认为,读书人要多读经典,要有“通古今,达中外,能为世益者”的抱负,对内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够推进社会的进步;至于读经典之诀窍,“别无他法,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正如《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其译本序中开篇第一句话中的提醒:“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4]

其实,“深度阅读”永远无法被替代,专家、学者以及对某些领域极感兴趣的阅读者仍将选择“深度阅读”的方式。而“微阅读”只是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当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

阅读多样化的时代中,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短小、碎片式的资讯,如快速更新的新闻、轻松浅显的小说,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获取。在地铁里阅读手机报,在等待的间歇用手机上网看新闻,用i-Touch看最近流行的职场小说。但却不能随时随地阅读类似《剑桥中华民国史》这样的严肃书籍,更无法想象,有人能够在手机上啃完《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5]

对于“微阅读”,我们无须求全责备,只须扬长补短。虽然“微阅读”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但完全可以成为人们通向“深度阅读”的一座“桥梁”。一些结构宏大、蕴含深刻的作品,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微阅读”却可以起到导语作用,引导读者产生兴趣;将来在某个时段静下心来,用完整的时间去捧读经典。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认为,每种阅读方式都存在同样明显的优势与劣势;“微阅读”的量永远替代不了“深度阅读”的质量,但“微阅读”与“深度阅读”却可以优势互补。[6]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方式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就像唱片业的磁带、CD、MD、MR3等,介质在变迁,但到头来“听”的终端没有变。阅读也是如此,有大开本,有小屏幕,有只言片语,有长篇大论,不过是各有所取。

所以,对于“微阅读”,不必谨“小”慎“微”。它不过是带给人们另一种选择。你可以在拥挤的车厢里一面抓牢扶手,一面看着手机;也会在某个惬意的下午来杯卡布奇诺,一页一页品闻书香。[7]

那么,“微阅读”创作能否纳入到文学范畴内呢?

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北岛认为,网络上充斥着快速、粗糙甚至是密码式的文字,造成了语言的混乱;如今汉语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所以,“网络只适合当媒介,不足以成为文学的载体”。

的确,文学作品必有其写作规范,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如果歧义丛生,又何谈文学呢?例如,某人外出打工,给父母写了一封未加标点的信。父母看后,一个哭了,一个笑了。哭的人是这样读的:“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笑的人则读成:“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如今,国内“微阅读”的内容写作确实还有待规范,但在国外早已渐成潮流,并侵袭着传统纸质出版业。英美等国的一批作者早已抛开出版商,自行把作品标价后在网上直销。每本书的版税甚至可以达到售价的七成。当然,提升销量也并不容易。有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网络小说写手一年内靠“自写自销”实现的收入不到310英镑。文笔和内容也良莠不齐。

而在中国,“微写作”已在学生群体中扎下根基。每年高考题目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当属作文题。随着微博的盛行,大批才华横溢的“高考微作文”在网络上涌现。写作者在140字里对各种话题进行解读,或妙趣横生,或愤世嫉俗。

2010年,微博崛起,许多网友开始以140字以内的“微作文”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中国股市,又是绿的”,就是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的一篇“微作文”代表作。

2011年6月7日,部分省份的高考作文题公布;至8日上午,网友们在微博上关于高考作文题的互动热情愈来愈高。诸多门户网站的官方微博及媒体微博都陆续组织网友围绕高考作文题来写作140字的微博作文。

据某网站教育频道统计,自高考作文题陆续公布后,该频道就发起了写140字“高考微作文”的活动。此后的7个小时内,其微博上已有近3万网友针对各地区的高考作文题“舞文弄墨”。

另一家网站教育频道统计,自高考作文题公布后,第一时间发起了写140字“高考微作文”的活动;2011年6月8日上午10时,其微博上已有7万网友针对各地区的高考作文题“舞文弄墨”;同时,网友们还积极地给微作文打分,过了一把阅卷教师的瘾。

一名网友就将全国部分省市高考的作文题串联成一篇小文章:

为了“坚守梦想”,我“拒绝平庸”,因为“总想有一种期望”在“我的时间”里“期待成长”。我“行走”在“绽放”着美丽之花的“风光”中,点击“旧书”中那些“与大自然的悄悄话”。

终于,我“回到原点”了,要问我“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我只能说“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当然,“一切都会过去”……

新浪微博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考题是全国I卷的《有鱼吃还捉老鼠》。猫为什么不放过老鼠呢?一千个网友心里有一千个答案。有网友写道:

余一肥猫,居秦地,岁3年,容美讨人喜。主为乡绅,财颇余,家居百间,然鼠患尤甚。主夫怜其甚,餐有肉,食有鱼,余不为三食而忧。久之,贼鼠猖狂,余见而不闻。岁末,主夫大寿,宴请乡邻,其一乡邻易主夫夜光珠,夫爱之甚,置余贵室。夜,贼鼠撺掇,碎之。亮,夫杀余剁之。

美国《时代》周刊也关注到中国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网民数量庞大,从农民工到官员,再到家庭主妇,乃至警察,都已经在网络文学领域小试身手。数十万业余作家正在通过在网络上发表系列小说而获得不错的收入。一部网络小说的售价可以低至30美分,而且读者往往只需要为一本书的后半部分付费。然而,由于有数亿中国人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阅读网络小说,其累积起来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无论你见或不见、愿或不愿,我们如今都已进入这个“网络凯歌唱,纸媒泪千行”的时代。甚至已经有网友总结出了“买报盈利”的经验:“我妈年初订了两份报纸,共花了180元。到年底的时候这两份报纸卖废纸共收入206元,折合年化收益率为14.4%。这可比银行存款利率和CRI的涨幅都高不少。估计就算炒股也不会比这个收益率更高。”

这就叫作“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微阅读”正是时下屹立于潮头的阅读理念和方式。如果你还认为只有“伏案览卷”才是阅读,那你就真的out[8]了 !我们只能奉劝:“睁开眼睛,跟上时代吧!”

【注释】

[1]宁波.“微阅读”或可催生当代经典文体[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2]江莘.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阅读[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3]曹洛洛.“微阅读”=绿色阅读[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4]刘昆,张林涛 读书本是快乐事 名著经典,“死活读不下去”?[N] 光明日报,2013-10-17

[5]武霖斯.欢迎进入阅读多样化时代[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6]苏军.少儿微阅读口味偏娱乐[N] 文汇报,2012-04-24(7)

[7]何林.阅读不必谨“小”慎“微”[N] 解放日报,2009-11-20(18)

[8]“out了”属于网络语言,是“out of time”的简写,意为“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