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党报改革的方向

》看党报改革的方向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河南日报(农村版)》看党报改革的方向梁益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

从《河南日报(农村版)》看党报改革的方向

梁益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党报作为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党报如何开展工作,以协助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需要党报工作者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推陈出新,改革党报目前的缺点,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报必须看清现状,发现问题,抓住机遇,积极改革,才能始终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一、目前我国报业市场现状

我国报业在“十五”期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2004年,我国出版的日报种类已经占全球日报总量的14.5%,2004年全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75.86份,六个省市的千人日报拥有量超过了100份,其中,北京、上海两地的千人日报拥有量分别增至274.2份和268.1份,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

不过应该看到我国报纸消费是极端不均衡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同时我国报业结构极端不平衡,2005年全国出版各级党报438种,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其中晚报153种,都市报132种),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2]但是目前“我国1926种报纸中,‘三农’类报纸仅有29张,且刊期长、版数少”[3],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相对于城市的信息泛滥,农村有着严重的信息“荒漠化”倾向,如果不加以改变,城乡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农村不是没有信息的需求,而是我们的新闻业界长期将目光集中在城市,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农村受众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党报改革的方向及发展机遇

城市与农村信息两极分化的状态是不可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我国报业必须寻求改革的突破点。党报作为报业的领军者,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面,在这一方面,《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创刊出版是一大亮点。《河南日报(农村版)》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创刊,面向河南全省乡以下农村发行,是我国第一份面向农村发行的综合性党报。其办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帮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4]创新性举措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订价较低。以往的省级党报,全年订价一般在238~268元之间,而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2936.4元,农民很难拿出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订阅报刊。“农村版”缩减大量版面,目前仅有20版,大大降低了成本价格,全年的订价仅为99.8元,比较容易为收入还不高的农民群众所接受。

2.发行面集中。“农村版”把发行区域集中在乡以下的农村,目标明确,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从而能更好地占领农村市场。

3.读者定位科学。改革前的《河南农业报》以农民为主要受众,“农村版”的读者除了农民外,还包括乡镇和村干部、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三农”问题研究人员等,这更有利于干群互相了解,城乡协调发展。

4.内容创新。按照“好看、有用”的办报理念,弱化工作性报道,强化服务性,改进指导性,做到文风朴实,说理深入浅出,文章标题和内容常采用短句和群众常采用的俗语、顺口溜,增强感染力。[5]从创刊开始,“农村版”刊发了一批有影响的报道,如“群众不富,我心不安——濮阳县西辛庄村优秀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的报告”,“河南商丘打工青年李学生在温州抢救儿童壮烈牺牲”的报道等[6]都引起了河南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极大关注。同时“农村版”还充分发挥评论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诠释政策,如为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策划的系列评论《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等[7],都引起极大的反响。

5.在全国首创党报阅报栏进乡村的新举措。农村版的阅报栏在河南省延津县县城、18个乡镇和375个行政村亮相,拉近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党报的距离,“不仅让党的政策能够以‘直通车’的形式到达农村,而且能够在‘零距离’为农民服务的同时,增强党报在农村报刊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党报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一举多得”。[8]

《河南日报(农村版)》创办一年多以来,在农业人口达7600多万的河南省发行量已达14万多份,单从数字上来说也许不能算多,但农村版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它牢牢占领了农村传媒市场,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源泉,成为农民信赖的党报。

最近发表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调整报纸品种结构,增加面向“三农”的报纸在全国报纸总量中的比重;鼓励省级党报社(报业集团)创办面向“三农”的党报“农村版”;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科技类报纸。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三农”类党报发展的一股春风,党报应该趁势而上,创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面向“三农”的党报“农村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党报“农村版”的改革措施

党报要能够占领农村的舆论市场,一方面要坚持并发扬目前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革,深入农村,为农民办报,办农民的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发行。党报能不能对民众产生影响,首要条件是民众能否便利地接触党报,阅读党报。绝大多数农民很少有机会阅读党报,因为除了村委也许有一两份报纸外,很多农民是不订报纸的。

党报要想深入农村,首先就应该改革“邮发合一”的单一路径,邮政系统自有它接触面积广、网点多的优势,但发行效率低,不时漏投错投等问题也不少,而且邮政投递往往到乡为止,最多到村而不到户,不利于报纸的投递。党报在农村的发行必须认清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积极创新发行方式。“对于全国性或全省性的党报来说,由于面广、点散、线长的特点,自建发行网络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方式,可以在掌握发行主动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省市的地方发行网、社会发行机构和一些大城市的专门投递(快递)公司,来提高报纸发行效率,改善发行服务质量,形成多方式、多渠道发行的局面”。[9]

2.改革订价。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农民能够用于文化生活的资金还有限,这要求面向农村的党报要降低订价,使农民群众能够承受。如《河南日报(农村版)》减少版面、降低成本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党报自身要善于经营管理,开拓具有极大潜力的农村广告市场,广告收入增加了,自然可以适当降低订价,甚至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免费送报。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给予党报一定的补贴扶持,推动其壮大发展,从长期来看这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

3.改革内容。党报要有明确的定位,“三农”类报纸的服务对象既然主要是农民群众,就应该“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10]为农民说话就是要善于担当农民的代言人,敢于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让农民说话就是要使党报成为农民群众表达自己心声的舞台,让农民有机会说出心里话;说农民的话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便于农民接收信息。

4.改革版面。版面形式应该新颖活泼,突破很多党报版面呆板、长期没有变化的现状,以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版。比如多用漫画、图画的方式阐明深刻的道理,多采用短小精悍的文章而非长篇大论。

党报只有深入农村,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完整地传递给农民群众,也只有这样党报才能倾听到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的愿望,理解农民的思想,从而才能真正成为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唯有如此,新农村才能顺利建设成功,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才能最终实现。

〔梁益畅: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6级硕士生〕

【注释】

[1]参见《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id=1269297。

[2]参见《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id=1269297。

[3]陆元林:《新农村建设与“三农”报纸的发展》,浙江在线www.zjdaily.zjol.com.cn。

[4]于为民:《党报走进农村的新模式》,《新闻战线》,2006年第5期。

[5]于为民:《党报走进农村的新模式》,《新闻战线》,2006年第5期。

[6]童浩麟:《用特色打造党报在农村的核心竞争力》,《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

[7]童浩麟:《用特色打造党报在农村的核心竞争力》,《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

[8]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dfxxlb/henxxlb/t20050815_438040.htm。

[9]翟方明:《党报自主发行改革的创新性探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5年卷》,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10]王太:《担起新农村建设中的媒体责任》,《新闻战线》,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